(一)酬报恩德之意。为三福田之一。即报谢父母、师僧、三宝、国王等之恩德。恩有各种类别,经典中多有述及,如孝子经、父母恩重经等专说父母之恩;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中,即记载佛陀为报其母摩诃摩耶之恩,升于忉利天说法;正法念处经卷六十一举出母恩、父恩、如来恩、法师恩等四恩;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举出父母、众生、国王、三宝等四恩;智觉禅师自行录则举出师长训谕、父母养育、国王荷负、施主供给等四恩。
关于报恩之行,孝子经以能令父母去恶为善、皈依三宝,奉持五戒、处世常安、寿终之后生于天上等为报恩之行;若仅满足父母口腹耳目之需,甚至两肩荷负之,周游于四海,亦非孝子之行。盖经中多以利他教化为报恩行,布施、供养、读经、起塔、造像等亦是报恩行。又常启建法会以报恩,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上报恩章举出国忌、祈祷二会,报本章举出佛降诞、佛成道涅槃、帝师涅槃(即元帝师八思巴)等诸会,均系为报佛祖、国王等之恩而启建之法会。在日本,净土真宗以称名念佛总括报恩之行。此外,各宗派每年于祖师之忌日修行佛事,称为报恩讲。[杂阿含经卷四十七、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大方等大集经卷六、大宝积经卷八十七大神变会、父母恩难报经、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一、卷二、卷七、大智度论卷四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法苑珠林卷五十报恩篇]
(二)(1058~1111)北宋曹洞宗僧。安徽黎阳人,俗姓刘。曾任官职,后慕出世法而出家,参访舒州投子山义青禅师,悟得心要。开法于西京(河南洛阳)少林寺,后迁随州(湖北)大洪山崇宁保寿禅院,改律院为禅院,任第一世住持,发扬曹洞宗风。与无尽居士张商英亲交。徽宗政和元年示寂,世寿五十四,僧腊三十二。据传,著有曹洞宗派录、受菩提心戒文,落发受戒仪文等,今皆失佚。[联灯会要卷二十八、五灯会元卷十四、嘉泰普灯录卷三、续传灯录卷十]
(术语)世有四恩,为报酬之而尽心致力也。有报恩经。
报答恩德。 - 陈义孝编
恩,又称恩惠或恩德。即有好处施于他人。受恩惠者,尽心竭力报答之,叫做报恩。佛家的报恩思想,始于佛世。藏经中收有《报恩经》七卷。《经》中说佛在世时,其弟子阿难闻外道讥佛不孝,便去告佛,佛当即召集大众讲述自己如何尽孝的事实。他说他过去生中是须阇提太子时,曾以身肉济父母之难。此生成佛之后,又先上忉利天为母说法等等。佛认为这些都是尽孝报恩的行为。佛教寺院中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又是根据《盂兰盆经》的报恩思想而举行的宗教活动。传说佛的大弟子目莲,以神通力,见其母堕饿鬼道(佛教讲的六道之一),受倒悬之苦,就请示佛陀解救的办法。佛以此因缘而说《盂兰盆经》。经中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Ullambana),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心地观经》还列举佛弟子必须报答的四种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报答因缘。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