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语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谓,世界、众生、龙、佛土境界为四不可思议者。大宝积经卷八十六等亦举出:业、龙、禅、佛等四种境界为不可思议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则举出:众生多少(众生无增无减)、业果报(一切差别由业力而生)、坐禅人力(由禅定之力而现神通)、诸龙力(龙之一滴水,则可降大雨)、诸佛力(佛陀圆满成就十力)等五种不可思议。
另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佛不可思议法品之载,诸佛有刹土、净愿、种姓、出世、法身、音声、智慧、神力自在、无碍住、解脱等十种不可思议。同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亦载菩萨之十种不可思议。此系说明诸佛、菩萨之解脱、智慧、神力等,乃言语思虑所不能及者。复次,华严经与维摩经称为不思议解脱经,阿弥陀佛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菩萨称为不思议慧菩萨、难思议菩萨等,皆为其例。(参阅“四不思议”1662)
(二)唐代僧。为新罗国零妙寺(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为善无畏之弟子。唐开元(713~741)末年撰大日经供养次第法疏二卷,世称不思议疏。其余事迹不详。
(术语)或为理之深妙,或为事之希奇,不可以心思之,不可以言议之也。法华玄义序曰:“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维摩经慧远疏曰:“不可思议者经中亦名不思议也。通释是一,于中分别非无差异,据实望情不思议,据情望实名不可思议。”嘉祥法华疏三曰:“智度论云:小乘法中无不可思议事,唯大乘法中有之,如六十小劫说法华经谓如食顷。”维摩经序曰:“罔知所释然而能然者,不思议也。”同注经一曰:“生曰:不可思议者,凡有二种:一曰理空,非惑情所测。二曰神奇,非浅识所量。”[囗@又](人名)唐灵妙寺沙门,名不可思议,善无畏三藏之弟子也,释大日经第七卷供养次第法。世谓之不思议疏。不思议疏上曰:“小僧不可思议,多幸面咨和上,所闻法要,随分抄记。”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 陈义孝编
《大智度论》指出:“不可思议”是大乘佛教的特征。“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语道断”,故“不可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光孝禅师临终时只说了“不可思议”四个字,便合掌而逝。一般认为,“佛力”是最“不可思议”的。各部经对“不可思议”的具体内容有不同说法。例如:《仁王经》说三种“不可思议”:“佛不可思议,众生身不可思议,乃至世界不可思议。”《增一阿含经》说四种“不可思议”,增加了一个“龙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一词还用于佛、法、僧三宝。如:阿弥陀佛又称“不可思议光如来”,《维摩诘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唐代灵妙寺有僧名“不可思议”,系善无畏的弟子,曾注《大日经·法供养品》,人称《不思议疏》。后用“不可思议”谓事物之难以理解,不可想象。如闻一多《端节的历史教育》:“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的威胁之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又作不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