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用语。参入禅道之意。指于师家之下坐禅修行,引申为于禅定中参究真理。无门关第一则(大四八·二九二下):“参禅须透祖师关,妙悟要穷心路绝。”正法眼藏三昧王三昧(大八二·二四三下):“参禅者,身心脱落也,只管打坐始得,不要烧香、礼拜、念佛、修忏、看经。”又参禅宜在静处,并节制饮食,放舍诸缘,休息万事,不思善恶,莫管是非。
(术语)参入禅道之义。证道歌曰:“寻师访道为参禅。”禅苑授戒章曰:“参禅问道,戒律为先。”皮日休诗曰:“林间孤鹤欲参禅。”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是。 - 陈义孝编
禅,梵语dhyana,意译为“静虑”、“思维修”等。谓心专著一境,正审思虑。一般把“禅”和“定”连在一起,称为“禅定”,或把“参禅”理解为“坐禅入定”。如老舍《二马》第五段四:“李子荣纹丝不动的在那里坐着,好像老和尚参禅那么稳当。”后来,禅学之禅的含义又由禅定扩大为定慧,进而引申为禅宗之禅。禅宗之禅,强调明心见性,重视智慧。六祖慧能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以立功课!”(《坛经》)可见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在禅宗那里,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而顿悟真理。唐·玄觉《永嘉证道歌》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表明参禅者必须由明师指点,多方请教,不可盲参瞎修,以免误入邪途,成为“野狐禅”。又宋·苏轼《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书诗至夜半书其后》诗:“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意谓领悟微妙的诗意。(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参入禅道,是谓参禅。但禅宗之禅,其名虽取思惟静虑之义,而其体为涅槃之妙心。佛学大辞典曰:“禅宗以禅那为宗。”禅那或译思惟修,或译静虑,为思惟真理,静息念虑之法,原为三学六度之一。初祖达磨来支那,传佛心宗,其法唯静坐默念,发明佛心,凝工夫而已。其外相一等于禅那,故称为禅宗。所谓禅宗者,非三学六度之一分禅,于是而如来禅祖师禅之称起,以经论所说六度所摄之禅为如来禅,达磨所传之心印为祖师禅。故由彼宗之本义言之,则与其谓为禅宗,毋宁目为佛心宗为适当。释尊在灵山会上拈华,迦叶破颜微笑,为第一祖。二十八传至达磨,为东土初祖,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是教无言之心印于无言也。五祖弘忍之下,有慧能、神秀二大师。慧能之禅,行于南地,故称南宗。神秀之化,盛于北地,故称北宗。而北方不免如来禅之迹,南宗的得祖师禅之神髓。
“见性”禅家之常语,彻见自心之佛性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日本永平道元法语,谓见性者佛性也,万法之实想也,众生之心性是也。此性渡于有情非情,普于凡夫贤圣,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也。众生迷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禅宗向上之作略,不施设文字,不安立言句,直传佛祖之心印,名为教外别传,是即教内之真传也。达磨之悟性论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无门关曰:“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明·杨卓
参话头,如参念佛是谁。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