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二乘异同?二乘异同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二乘异同”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二乘异同”的解释

  乃指声闻与缘觉修行之异同。据法华玄赞卷五谓,此有三同七异。三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择灭无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三)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磨炼、修行之意)三生乃至六十劫,缘觉练根四生乃至百劫。(七)声闻为说法,缘觉现神通。

  此外,大乘义章卷十七末有五同六异之说,嘉祥大师法华经疏卷八有七同十一异之说,法华文句卷七有六同十异之说。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二乘异同”的解释

  (杂语)法华玄赞五论三同七异,谓三同者:一、同断烦恼障,二、同悟生空之理,三、同得假之择灭无为。七异者:一、声闻根性钝,缘觉根性利,二、声闻依佛而出离,缘觉自觉而出离,三、声闻藉声教,缘觉观法理,四、声闻观四谛,缘觉观十二因缘,五、声闻分四果,缘觉唯一果,六、声闻练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缘觉练根四生乃至百劫,七、声闻为说法,缘觉现神通。大乘义章十七末辨五同六异,谓五同者: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也。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惑也。三、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之果也。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之涅槃也。六异者:一、根异,利与钝也,二、所依异,依师与不依师也。三、藉缘异,藉教法与藉事相也。四、所观异,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五、向果异,四向四果与一向一果也。六、通用异,神通之境界狭与广也。法华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异,谓七同者:一、断惑同。同断见思之二惑也,二、出义同,同出三界也。三、智同,依大品则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则同得尽智无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余无余之涅槃也。五、见同,同见四谛之理也。六、同知,同知过去未来八万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异者:一、根有利钝,二、修因有短长,三、时有异,声闻与佛同世,缘觉不然,四、有悲无悲,声闻如鹿,但见自身,故无悲,缘觉如羊,顾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声闻之身或有相好,或无相好,缘觉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无,缘觉手中有十二因缘之因字,声闻手中无四谛之印字,七、现通说法异,缘觉为人现通,声闻为人现法,八、利益浅深,声闻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贤七圣,缘觉之化度,不能使人得煗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声闻与佛同世,众生福德利根,缘觉出于无佛世,众生薄福钝根,且不堪多说也。九、神通之境界,声闻狭而缘觉宽,十、出处异,声闻出于人世而缘觉隐处山林,十一、渐顿异,声闻渐得四果,缘觉顿证一果。法华文句七,明六同十异,谓六同者:一、同出三界,二、同证尽智无生智,三、同断见思之正使,四、同得有余无余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异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钝,三、从师与独悟,四、悲之有无,五、相好之有无,六、观之略广,谓四谛与十二因缘也。七、利益之浅深,声闻使人得四界,缘觉不能得煗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缘觉顿证一果,声闻渐证四果,十、缘觉多现通,少说法,声闻不定也。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二乘异同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