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二道?二道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门名义集、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二道”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一)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一)无间道者,谓正断惑之智慧。其智不为惑所间隔,故称无间,旧译为无碍道。(二)解脱道者,谓正证理之智慧。其智离惑之系缚,自在证理,故称解脱。凡断一切惑,必存此二道,无间道乃前念之因道,解脱道为后念之果道。[俱舍论卷二十五]

  (二)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之判教学说。为龙树菩萨所判。(一)难行道,指净土宗以外之教说,谓于此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入圣得果之道。此法难行,故称难行道。(二)易行道,指净土宗之教说,乃念佛往生净土,于彼土成佛之道。此法易行,故称易行道。[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教行信证卷六本]

  (三)有漏道与无漏道。(一)有漏道,乃三乘之行人,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二)无漏道,为见谛以后,顺谛理所修之行法。漏者,烦恼之意。见谛以前,未断一毫之烦恼,故称有漏;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称无漏。[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四)教道与证道。前者乃如来方便教示之道,后者为诸佛所证之实理。[十地经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九]

(五)谓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卷三十(大四九·二九八下):“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四分律卷三、佛所行赞卷三]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名数)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三十曰:“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囗@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证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为无碍道,正证理之智慧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系缚于惑也。自在证理之义也。凡断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道义云何?谓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囗@又]一、难行道,修难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难行,故谓之难行道。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谓之易行道。是龙树菩萨所判,而净土门诸家之教判皆依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囗@又]一、有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二、无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后顺谛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无漏道。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见谛已前,未断一毫之烦恼,其所修之行法,悉杂烦恼之垢染,故云有漏。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其行法谓之无漏。[囗@又]一、教道。方便教示之道也。二、证道。诸佛所证之实理也。此教证之二道。据十地论一,所谓“叹说者于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二者为证入义。”而立。大乘义章九曰:“证教两行出地经论,所言证者,乃知得之别名也。实观平等契如,故名证。(中略)上德下被为教。”然如天台一家,借此教证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权实,一以释别教之教权证实。判今昔之权实者,前四时系随他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方便。第五时,系随自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真实(玄义三)。释别教之教权证实者,四教虽均有教证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随于界内之机情而说,故其教勿论,论其所证之理,亦为偏真之空理,则教证均为权也。圆教,能入之教门,所入之理,均随佛之自意,则教证均为实也。惟别教能入之教门,随于界外钝根之机情,次第断破九界二边之法,而显佛界中道之理,是为随情之权。然所入之理,称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为中偏所隔,故与圆教同为证实也。为释此教证之权实,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辅行三),由此而辅行出约行约说二种之教证。约行之教证,就行人之观行而立教证也。别教之行人,地前之间,依佛之隔历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观,故以之为教道。至于初地,则自证入圆融之三观,故以之为证道。盖地前之观行,为教道方便。地上之观行,为证道真实也。约说之教证,就如来之说法而别教证也。佛对于地前之人,通于一教之始终(即地前以上)。就别教之当分,说隔历次第之法,为约说之教道。又佛对于地前地上之人,详说中道,为约说之证道。由此而论。于别教论证道,非别教当分之说,乃存行人之亲证隔历(约行之证道),及默示如来已证之圆融而已,因而可知别教之分际。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出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一有漏道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二无漏道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出止观辅行记]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出婆娑论并净土十疑论]  一难行道论云。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界。尘境粗强。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于此世界能忍受诸恶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二易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 明·一如等 撰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出析玄记]  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二解脱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证八谛下无为之理。此八智已离惑缚。是名解脱道。(八智者。苦法智。若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 - 陈义孝编

【法门名义集】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一者见道。二者修道。见道者。昭理名见。增明曰修。见是解也。修道者。修是修行也。能除壅障。名之为道 - 唐·李师政 撰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二道”的解释

有二种解说。

  一是难行道与易行道。

  难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德,断惑证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

  易行道: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於彼国中仗佛神威,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

  二是有漏道与无漏道。

  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法。

  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人在见到真谛以后而顺着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二道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