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财施与法施。(一)以衣服、饮食、田宅、珍宝等施与他人,称为财施。(二)说法使人闻受,则称法施。财施有尽,法施无穷。前者但得世间之果,终将还失;后者则得涅槃,必不退转。[大般若经卷五六九、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法界次第卷下]
(二)净施与不净施。(一)净施,即谓不求世间之名闻利养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之布施。(二)不净施,为以妄心求福报而行之布施。[大智度论卷三十三]
(名数)一财施,舍财济贫也。二法施,说法度他也。见智度论三十三。[囗@又]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之名誉福利等报,但为资助出世之善根及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布施也。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福报而行布施也。见智度论三十三。
[出大智度论] 一净施谓布施时。不求世间名誉福利等报。但为出世善根及资助涅槃之因。以清净心而行布施。故名净施。(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二不净施谓以妄心求于福报而行布施。如般若经云。或畏失财故施与。或恐诃骂故施与。或为求势故施与。如是种种因缘。与净相违。是名不净施。 - 明·一如等 撰
1.财施和法施。财施是以财物作布施;法施是说法度他。2.净施和不净施。净施是以清净心作布施,如施恩不望报是;不净施是以妄心作布施,如求名誉福报是。 - 陈义孝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