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sam!bodhyan%ga,巴利语sam!bojjhan%ga。又作觉分、菩提分。觉,指菩提、开悟;支,指成分、要素。意指构成修行道法之内容。广义而言,泛指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以此三十七法皆顺趣菩提,故皆称菩提分法。于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中,分别论者复加四圣种,总立四十一菩提分法。狭义言之,则仅指七觉支(七菩提分),即:(一)念觉支,心明不忘。(二)择法觉支,以智慧研究或辨别教法。(三)精进觉支,努力。(四)喜觉支,喜悦。(五)轻安觉支,心灵安适轻松。(六)定觉支,精神集中。(七)舍觉支,心平而不偏。[俱舍论卷二十五、大智度论卷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九、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
(术语)觉察心术之偏正,谓之觉法,其觉非一,故云支。旧译称菩提分(菩提译觉)。
观察吾人心术的偏正,叫做觉法,觉法不止一个,所以叫做支。 - 陈义孝编
大毗婆沙论九十六卷八页云:助如实觉,故名觉支。问:言觉支者,是何义耶?为能觉悟故名觉支?为觉之支故名觉支?若能觉悟故名觉支;则应一是六非。若觉之支故名觉支;则应六是一非?有作是说:此能觉悟,故名觉支。问:若尔;则应一是六非?答:六是觉分,能随顺觉。从胜而说,亦名觉支。复有说者;是觉之支故名觉支。问:若尔;则应六是一非?答:择法是觉,亦是觉支。余六是觉支,而非觉。如正见是道,亦是道支;余七是道支,而非道。心一境性,是静虑,亦是静虑支;余是静虑支,而非静虑。离非时食,是斋,亦是斋支;余是斋支,而非斋。此亦如是。 - 朱芾煌
另译为「觉分、觉意、菩提分」,觉(解脱)的构成要素。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