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楞伽经?楞伽经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中都找到了“什么是楞伽经”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楞伽经”的解释

  梵名Lan%ka^vata^rasu^tra  。凡四卷。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443)。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楞伽,山名;阿跋多罗,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之宝经,为法相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所造,吾人认识作用之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之经典,其成立年代约于西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之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

  本经现存之梵本系尼泊尔所传,日本学者南条文雄、河口慧海等人于一九二三年将之校正出版。汉译本有三种,皆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一)即求那跋陀罗之译本,又称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二)北魏之菩提流支译(513)之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唐代实叉难陀译(700~704)之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于三种汉译本中,四卷楞伽经为菩提达磨所付嘱慧可者,故古来特为禅宗所重。据续高僧传法冲传载,四卷楞伽之讲述可分为二支,一为僧粲以下诸师,依南天竺一乘宗讲述之;一为昙迁等诸师,依摄大乘论而讲述之。然于南北朝时代,本经尚未有普遍之研究。至唐代,则随禅宗之发展,本经亦随之备受重视,于当时有所谓“楞伽师”、“楞伽宗”之出现。另自玄赜之“楞伽人法志”、净觉之“楞伽师资记”等书之撰述,亦可窥见当年以本经作为传持依据之风气,直至神会等人提出以般若主义取代楞伽之主张,始渐产生重视金刚经之风潮。除汉译本外,另有西藏译本与日译本。藏译本有二种,第一种与梵文原典完全一致,第二种则为汉译本之重译本。

  本经之注疏极多,较重要者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及西藏大藏经中之圣入楞伽经注(梵A^ryalan%ka^vata^ravr!tti  )。此外,净影寺慧远之大乘义章则为本经之重要研究论著。

  本经采用甚多佛教诸学派之学说,并从诸派之学说来叙述宗教上之体验。其与佛教思想有关连且较为重要者为:(一)结合如来藏与阿赖耶识思想,而为后世大乘起信论思想之先驱。(二)将禅分为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如来禅等四种。此为禅宗史上颇值得注意之资料。(三)对后期之唯识学说,尤以护法之唯识,影响甚大。[历代三宝纪卷九、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开元释教录卷四、卷五、卷六、卷九]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楞伽经”的解释

  (经名)有四译,今存三本:一宋求那跋陀罗译,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有四卷,名四卷楞伽。二元魏菩提流支译,名入楞伽经,有十卷,名十卷楞伽。三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有七卷,名七卷楞伽。本经各家之著述如下:入楞伽经心玄义一卷,唐法藏撰。楞伽经注卷二卷五,唐智俨注,残缺。楞伽经通义六卷,宋善月述。楞伽经集注四卷,宋正受集注。大乘入楞伽经注十卷,宋宝臣述。楞伽经纂四卷,宋杨彦国纂。观楞伽经记八卷,明德清笔记。楞伽补遗一卷,明德清撰。楞伽经玄义一卷,明智旭撰述。楞伽经义疏九卷,明智旭撰。楞伽经合辙八卷,明通润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八卷,明宗泐如玘同注。楞伽经参订疏八卷,明广莫参订。楞伽经宗通八卷,明曾凤仪宗通。楞伽经心印一卷,净挺着。楞伽经心印八卷,前有科文函是疏。楞伽经精解评林一卷,明焦竑纂。楞伽经疏卷中,残缺。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楞伽经”的解释

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凡四卷。楞伽本为山名;阿跋多罗为“入”之义。意谓佛陀入此山所说的宝经,为唯识宗所依六经之一。本经宣说世界万有皆由心识所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系结合如来藏思想与唯识阿赖耶识思想,为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经典,其成立年代约在公元四百年前后。全经一再强调,迷的根源,乃在于无始以来的习气,及未能了知诸法乃自心之显现,故若能彻悟意识之本性,舍离能取、所取之对立,则可臻于无所分别之世界。本经注疏极多,有《入楞伽经疏》五卷(菩提流支)、《楞伽经疏》七卷(新罗元晓)、《楞伽经疏》六卷(隋代昙迁)、《楞伽经注》五卷(唐代智严)、《入楞伽心玄义》一卷(法藏)等。 - 于凌波居士著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楞伽经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