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六和敬?六和敬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六和敬”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喜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  (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仁王般若经卷下、四分律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名数)僧以和合为义。和合有二义:一理和,同证灭理也,是在见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种,即六种敬具也。属于见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礼拜等之身业也。二、口和敬,同赞咏等之口业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业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见和敬,同空等之见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或名行和敬,同修行也。或名学和敬,与行和敬言别意同。或名施和敬,同布施之行法也。旧译仁王经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本业璎珞经上曰:“所谓六和敬:三业、同戒、同见、同行。”嘉祥仁王经疏下曰:“余经以同利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大乘义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行事钞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证同故内凡已还名事和,即六和也。”祖庭事苑五曰:“六和: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一同戒  二同见  三同行  四身慈  五口慈  六意慈

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一同戒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理。以戒方便。巧同一切。持诸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不断不常。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戒为和敬

二同见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不得诸法。不知不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方便巧同一切。种种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分别。增进开解。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见为和敬

三同行和敬  菩萨通达实相。无念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方便巧同一切。修种种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渐积功德。皆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同行为和敬

四身慈和敬  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同。亦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说身慈为和敬

五口慈和敬  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说口慈为和敬

六意慈和敬  菩萨心常在无缘慈三昧。以修于意。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同。亦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如来藏理。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说意慈为和敬 - 隋·智顗 撰

【法门名义集】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身同。口同。意同。戒同。施同。见同。是谓六同。等修佛法。离诸慢争。故名和敬。亦名质直心 - 唐·李师政 撰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六和敬”的解释

即理和与事和。

  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

  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

  1、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

  2、口和同语,是言语不起诤论,同念经;

  3、戒和同修,是戒律共同遵守;

  4、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

  5、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

  6、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六和敬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