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种性?种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佛学次第统编、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种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种性”的解释

  梵语gotra。又作种姓。即佛及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人各具有可能证得菩提之本性。此有先天具足不变者,与后天修行而得者二种,前者称为本性住种性,略称性种性,后者称为习所成种性,略称习种性。说一切有部等部派不认为众生具有先天之性得佛性,故仅说后者;大乘唯识宗则承认五姓有先天上之区别,故说性种性,此外亦说习种性,此乃属于护法之学派。换言之,种性究属先天或后天,在唯识十大论师中已有异说。据成唯识论卷二载,由于对种子之见解有所差异,护月主张“本有性种性”(先天),难陀主张“新熏习种性”(后天),护法则对以上两者皆表认同。唯识宗大抵采用护法之说,天台宗、华严宗等则主张一切众生本具佛性。唯识宗复承认三乘有种性,可分为二种性,即至得三乘果之有种性(有性)与完全无法脱离迷界之无种性(无性),并从中再细分五姓之区别,允许“无性有情”之存在。

  有时亦转用种性之意义,以表示菩萨修行之阶位。如仁王般若经卷上立三种性之说,即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依序可配于大乘菩萨修行阶位中之十信心、十住心与十坚心。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立有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六种性,依序可配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阶位;其中除妙觉性,其余五项并称五种性。此外,大集经卷八等亦列举十种性,即:(一)凡夫性。  (二)信行性,听闻善知识之教,而如是信受奉行之三贤位。(三)法行性,信奉佛说及善知识之教而修行之四善根位。(四)八忍性,即具有八忍七智之见道位。(五)须陀洹性。(六)斯陀含性。(七)阿那含性。(八)阿罗汉性。(九)辟支佛性。(十)佛种性。[解深密经卷二无自相性品、入楞伽经卷二、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佛性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五、华严经探玄记卷五](参阅“五种性”1179、“六种性”1302)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种性”的解释

  (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种性”的解释

  各种的根性。 - 陈义孝编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种性”的解释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 明·杨卓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种性”的解释

各种的根性。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种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