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菩提道次第论?菩提道次第论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中国百科全书中都找到了“什么是菩提道次第论”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菩提道次第论”的解释

西藏名Byan%-chub  lam-gyi  rim-pa  。略作  Lam-rim(道次第)。宗喀巴(藏Tson%-kha-pa  )着。本论系基于显教而阐说佛道修习之次第。本论初述迦当派(藏Bkah!-gdams-pa  )之祖阿提沙(梵Ati^s/a  )与其所著“菩提道灯论”之伟大,以为全篇之序分。次述亲近善知识之必要与其敬礼作法,正文本论则述三士教之各说。三士即指下士(人天)、中士(二乘)、上士(大乘)。最后略说趣入金刚乘。宗喀巴于五十三岁以后,又作本书之略本Rgyalbahi  gsun%-rab  thams-cad-kyi  sn~in-poh!i  gnad  bsdus-te  gtan-la-phab-pa  byan%-chub-lam-gyi  rim-pa,除略删广本中多数引用文外,并收录毗钵舍那章之内容。本论之古版本有北京崇祝寺版等,翻译本有法尊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民国二十五年,汉藏教理院刊)。[宗喀巴大师传(法尊译述)]

【中国百科全书】对“什么是菩提道次第论”的解释

  Putidaocidilun

  佛教论书。又称《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于明建文四年(1402)著于西藏热振寺。共24卷。“广论”是与作者所著《菩提道次第略论》相区别而言。全论主要阐明三乘渐次修行之道,分为下士、中士、上士三类,并论述止观的修持方法。该论依据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按“三士道”次第进行组织。谓在入道之前,应以亲近善知识,思维人身难得作为基础,然后循序渐进,入“三士道”的修行法门。“下士道”指脱离三恶趣、升入天善趣的法门。分为四大段:一思维人身无常,二思维三恶趣苦,三皈依三宝,四深信业果。“中士道”指解脱三有轮回、断烦恼证涅槃的法门。亦分四大段:一思维苦谛(三有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烦恼及业流转次第),三思维十二有支(流转还灭道理),四思维解脱生死正道(戒定慧三学)。“上士道”指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证大菩提果的法门。此分二大段:一发大菩提心,二修菩萨行。在上士道之后,凡发大菩提心者如对密咒信仰爱好,也可以进修密乘。此论的止观修持方法,有三种要道:①出离心。厌离三有希求涅槃的心,也名“求解脱心”;②菩提心。总观三界一切有情,沉溺生死苦海,无有出期,为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志求证得无上菩提;③清净见。也称离“增益”、“损减”二边的“中道正见”,即既不执诸法实有自性,也不拨无(否认它的存在)所生所立的诸法,如实了知“诸法仗因缘而有,就有不乱的因果”,不堕“断边”、“常边”。

  宗喀巴作此论后,为使广为流传,又于永乐十三年(1415)于格登寺概括要义,撰成《菩提道次第略论》,将“道次第”以赞颂功德的形式,摄为四十五颂。后有很多人为此论作了摄颂(纲要性的颂文)。注疏主要有跋梭天王法幢的《硃注》,阿旺饶敦的《墨注》,妙音笑的《黄注》,扎底格什宝义成的《毗钵舍那注》。此四家注曾被汇集成上下两函合刊。但此论引有噶当派诸师语录,多系方言或古语,在四家注中多未详解,后有阿嘉永赞特录出解释,对学者帮助很大。另有阿旺多桑智幢、法贤、护教、扎迦等,依据论中所指示的“六加行法”编成仪轨修法,便于初学。

  此论在藏盛极一时。但汉地很少流传。直至1931年,法尊在拉萨从安东格什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后用三年时间在拉萨、仰光及重庆汉藏教理院陆续译成汉语。1935年冬初版刊行,近年又重新印行。(苏渊雷)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菩提道次第论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