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三三昧?三三昧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佛学次第统编、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三三昧”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梵语trayah!  sama^dhayah!,巴利语tayo  sama^dhi^。又称三三摩地、三等持、三定。指三种三昧。三昧,禅定之异称。依大乘义章卷十三载,心体寂静,离于邪乱,称为三昧。此三昧分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为三三昧,无漏定为三解脱门。三三昧之分类有下列四种:  

  (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十六等之说,即:(一)空三昧(梵s/u^nyata^  -sama^dhi  ),即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为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观诸法为因缘所生,我、我所二者皆空。(二)无相三昧(梵animitta  -sama^dhi  ),即一切诸法皆无想念,亦不可见,为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之十相,故称无相。(三)无愿三昧(梵apran!ihita  -sama^dhi  ),又作无作三昧、无起三昧。对一切诸法无所愿求,为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非常、苦、因等可厌患,故道如船筏,必应舍之;能缘彼定故,得无愿之名。[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俱舍论卷二十八、成唯识论卷八、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八]

  (二)俱舍论卷二十八所论之三三摩地。即:(一)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系与寻伺相应之等持,为初静虑与未至定所摄。(二)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系唯与伺相应之等持,为静虑中间地所摄。(三)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系不与寻伺相应之等持,由第二静虑之近分,乃至非想非非想所摄。以上,心之粗者称为寻,细者则为伺。[大智度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二、顺正理论卷七十九]

  (三)成实论卷十二所说之三三昧。即:(一)一分修三昧,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  (二)共分修三昧,修定亦修慧,为世间三昧,在暖等法之中。(三)圣正三昧,入于法位而能证灭谛之三昧,称为圣正三昧。行者以定修心,因慧能遮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遮烦恼。以定慧修心,因性得解脱性;又以定慧一时具足,故称圣正。

  (四)法华经玄义卷四所言之三三昧为:(一)真谛三昧,破见思垢。(二)俗谛三昧,破恶业垢、尘沙垢。(三)中道三三昧,破无明垢。[佛地经论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七、注维摩经卷四、法华玄义释签卷五上、摩诃止观卷七之上](参阅“三昧”580)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着,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余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余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时。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一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三昧。一往从诸禅事理而受称。是为小异。故次九定以明三三昧也。通言三昧者。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已来。常曲不端。得是直故。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初禅及方便中。则一切觉观俱禅。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中间禅。则一切无觉有观禅。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若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诸定。观无觉无观禅中。则从二禅乃至灭受想定一切定。观诸无觉无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无观三昧也 - 隋·智顗 撰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 明·杨卓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三三昧”的解释

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

  空三昧是观察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

  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的;

  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察一切幻有,而无所愿求。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三三昧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