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三种恶想。又作三恶想、三不善想。即:(一)欲想(梵ka^ma -sam!jn~a^ ),起贪欲之想。(二)嗔恚想(梵vya^pa^da -sam!jn~a^ ),起嗔恚之想。(三)杀害想(梵vihim!sa^ -sam!jn~a^ ),又作恼想,起害人之想。依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之说,不贪名利则不生欲觉,不恼众生则不生嗔觉,不损物命则不生害觉。故三觉不生,则三想亦必绝之。[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异部宗轮论、无量寿经义疏卷上]
(二)指三种善想。又作三善想。即:(一)出要想(梵nais!kramya -sam!jn~a^ ),又作出离想。(二)不害想(梵avihim!sa^ -sam!jn~a^ )。(三)不恚想(梵avya^pa^da -sam!jn~a^ )。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有出离想者,命终时必生于人中;有不害想者,命终时自然生于天上;有不恚想者,命终时断五下分结,于彼处般涅槃。[长阿含经卷八]
(三)依大宝积经卷八十二之说,指在家菩萨见乞者而起之三种心念,即:(一)善知识想。(二)他世富想,又作令后世大富想。(三)菩提基想,又作令得佛道想。[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
(四)依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之说,断除贪等诸结时所起之三种心念,即:(一)离想,又作离欲想,行者于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中,欲以正智慧观想,而远离诸烦恼。(二)断想,行者欲得无漏道而断除诸结使。(三)尽想,又作灭想,入涅槃时,欲灭五受之众而不复相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九、成实论卷十四、无量寿经集解卷八]
(五)净土行者念佛之时所生之三种心念,即:(一)归命想,本尊向东,行者向佛以归命。(二)引摄想,本尊向西,行者作随佛之后过十万亿国土之念。(三)往生想,行者作往生彼国而见佛闻法之念。[往生要集卷中本、往生要集义记卷中之五]
(六)据般若经,菩萨欲成无上道,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中人心,故称三想。(一)怨想,有人加害于我及害我父母兄弟,亦生亲爱之想。(二)亲想,于父母兄弟、亲戚朋友生亲爱之想。(三)中人想,于非怨非亲之人,亦生亲爱之想。[大智度论卷七十二]
(名数)一、欲想,起贪欲之思想也。二、嗔想,起嗔恚之思想也。三、害想,起害人之思想也。无量寿经上曰:“不生欲觉嗔觉害觉,不起欲想嗔想害想。”净影疏曰:“未对境界,预起邪思,名之为觉。对缘生心,说为三想。”[囗@又]一、怨想,于人欲加害于我者,及害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二、亲想,于父母兄弟及亲戚朋友,皆生亲爱之想也。三、中人想。于非怨非亲之人,生亲爱之想也。见智度论七十二。
[出大智度论] 般若经云。菩萨欲成无上道者。应起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有偏党。皆生亲爱之想。莫生怨心。莫生中人心。故名三想。一怨想怨想者。谓有人加害于我。及豁我父母兄弟者。亦生亲爱之想也。二亲想亲想者。谓于父母兄弟。及亲戚朋友等。皆生亲爱之想也。三中人想中人想者。谓于非怨非亲之人。亦生亲爱之想也。 - 明·一如等 撰
欲想、嗔想、害想。欲想是生起贪欲的思想;嗔想是生起嗔恚的思想;害想是生起害人的思想。 - 陈义孝编
谓断想、离想、灭想、是名三想。大毗婆沙论二十九卷八页云:云何断想?答:除爱结,余结断诸想解,名断想。云何离想?答:爱结断诸想解,名离想。云何灭想?答:诸余顺结法断诸想解,名灭想。如彼卷八页至十一页广说。 - 朱芾煌
又名「三恶想、三不善想」,即「欲想、恚想、害想」,又名「贪欲想、瞋恚想(瞋想)、杀害想(恼想),参看「想」。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