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种不共通之法。即不共通于声闻、缘觉,唯佛与菩萨特有之十八种功德法。
(一)佛之十八不共法。全称十八不共佛法。(一)出自大品般若经卷五广乘品:(1)诸佛身无失,佛自无量劫来,持戒清净,以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故于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而使皆得证悟之谓。(3)念无失,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心于诸法无所著,得第一义之安稳。以上三法指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摄心住善法中,于诸法实相中不退失。(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为度众生恒行种种方便,无有休息。(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10) 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上三者谓佛之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一切之事,皆通达无碍。
(二)即指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等十八种法。此十八种乃诸佛初成道时,于尽智位所修得之法,为余之圣者所无。即唯佛独得十力,除诸惑习气;得四无所畏,说法无怖畏;得三念住,不生欢戚心;得大悲,缘一切有情,得明三苦之行相。十力为: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偏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四无所畏为:正等觉无畏、漏永尽无畏、说障法无畏、说出道无畏。三念住为:于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于恭敬听闻与不恭敬听闻者住平等心。
(三)有余师所说佛之十八不共法。大智度论卷二十六举:一切智、功德无量、大悲、智慧中自在、定中自在、变化自在、记别无量、记别不虚、言无失、智慧无减、常施舍行、常观众生、不失念、无烦恼习、无有能如法出其失、无能见顶、足下柔软、得神通波罗蜜故,转众生心令欢喜得度。大抵此不共法皆以智慧为义。另外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之四十不共法品说佛四十不共法,卷十一说四十四不共法,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出佛一百四十不共法。[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毗婆沙论卷十七]
(二)菩萨之十八不共法。出自宝雨经卷四。即:(一)行施不随他教。(二)持戒不随他教。 (三)修忍不随他教。(四)精进不随他教。(五)静虑不随他教。(六)般若不随他教。(七)行于摄事,能摄一切有情。(八)能解回向。(九)方便善巧为主,自在令一切有情有所修行,复能示现于最上乘而得出离。(十)不退大乘。(十一)善能示现于生死涅槃,而得安乐,言音善巧能随世俗。(十二)智为前导,虽现前起种种受生,而无所作,离诸过失。(十三)具足十善身语意业。(十四)为摄诸有情,恒不舍离,常能忍受一切苦蕴。(十五)能为示现一切世间之所爱乐。 (十六)虽于众多苦恼愚夫及声闻中住,而不忘失一切智心,如宝坚固清净庄严。(十七)若受一切法王位时,以缯及水系灌其顶。(十八)能不舍离诸佛正法示现悕求。又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离世间品出菩萨十不共之说,与宝雨经所载雷同。奋迅王问经卷下亦出菩萨十八不共法,亦有不少与前载相通者。[自在王菩萨经卷下、华严经疏卷五十二、大乘义章卷十六]
(名数)是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也。限于佛而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故云不共法:一、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之故,一切烦恼皆尽,是名身无失。二、口无失,佛具无量之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佛修诸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之中心无所着,得第一义之安稳,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简择,是名无异想。五、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己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机己舍。七、欲无灭,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灭,八、精进无灭,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灭。九、念无灭,佛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灭。十、慧无灭,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际不可尽,故名慧无灭。十一、解脱无灭,佛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也,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也。是名解脱无灭。十二、解脱知见无灭,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灭。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于智而演说一切诸法,各使解脱证入,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心,为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出智度论廿六。梵Avenikadharma。
Eight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 十八不共法
There are eighteen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a Buddha as compared with all other beings in the Nine Realms.
1.His perfection of body (or person)
2.His perfection of mouth (or speech)
3.His perfection of memory
4.His perfection of impartiality to all
5.Serenity
6.Self-sacrifice
7.Unceasing desire to save
8.Unflagging zeal therein to save
9.Unfailing thought thereto to save
10.Unceasing wisdom to save
11.Powers of deliverance
12.The principle of the powers of deliverance
13.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deed
14.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word
15.Revealing perfect wisdom in thought
16.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past
17.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future
18.Perfect knowledge of the present
[出法界次第] 不共法者。谓诸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一身无矢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二口无失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三念无失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四无异想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 - 明·一如等 撰
佛的十八种功德法,惟佛独有,不与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 - 陈义孝编
一身无失 二口无失 三念无失 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十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无畏之德外显。故所有一切功德智慧。超过物表。不与世共。欲简异一切凡圣所得。是以次而明之。此十八通名不共者。极地之法。不与凡夫二乘及诸菩萨共有。故云不共也
一身无失 佛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于身。此诸功德满足故。诸罪根本拔故。所谓一切不善。五住烦恼。及习气俱尽也。一切身业。随智慧行。故身无畏
二口无失 无失因缘类。如身无失中说也
三念无失 佛四念处心。长夜善修故。善修诸深禅定心不散乱故。善断欲爱及法爱故。于诸法中。心无著故。得第一安隐处故。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故念无失
四无异想 佛于一切众生。无分别无远近异想。平等普度。心无简择。如日出普照万物是为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佛心一切细微乱尽离。常在禅定故。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 佛于一切法。悉皆照知方舍。无有一法不经心知而舍者。故名无不知已舍
七欲无减 佛知善法恩故。虽具众善。而常欲习诸善法。欲度一切故欲无减心无厌足故欲无减。譬如转轮王马宝。虽复一日周行四天下。遍意游不足
八精进无减 佛身心二种精进满足。常度一切。未曾休息。故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佛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故满。足无减故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佛得一切智慧。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成就圆极故。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佛具二种解脱。故名解脱无减。何等为二。一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也。二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都尽无余也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了了分明。故名解脱知见无减。所谓有为解脱。无为解脱。时解脱。不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思议解脱。无碍解脱等。分别诸解脱相牢固。是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佛先知。然后随知起一切身业。故有所现处。无非佛事。利益一切。故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类如身业中分别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类如身业中分别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佛智慧照知过去世。尽过去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佛智慧照未来世。尽未来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佛智慧照现在世尽现在际。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遍知无碍也 - 隋·智顗 撰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名身无失。二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住三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足。名为无灭。八者精进无灭。荣修不住。名为精进。九者念无灭。系心守境。名之为念。十者慧无灭。缘中决断。名为智慧。十一者解脱无灭。绝缚离羁。名为解脱。十二者解脱智见无灭。于解脱能照了明白。名解脱知见。知满足故言无灭。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色形动作。名为身业。身顺智故言随行。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思念所作。名为意业。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事谢往故名为过去。过去之境尽能遍知。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事者非未迹。名为未来。未来之境尽知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无碍。事起未谢。名为现在。现在之境通达遍知。此十八种唯佛独有。不通下果。故言不共法 - 唐·李师政 撰
俱舍论二十七卷一页云:且初成佛尽智位,修不共佛法,有十八种。何谓十八?颂曰:十八不共法,谓佛十力等。论曰:佛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及大悲。如是合名为十八不共法。唯于诸佛尽智时修;余圣所无。故名不共。 - 朱芾煌
三藏法数云:
一、身无失 谓佛从无量劫来,常用戒定智慧慈悲以修其身,此诸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俱尽,是名身无失。
二、口无失 谓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三、念无失 谓佛修诸甚深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故名念无失。
四、无异想 谓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拣择,是名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 谓佛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胜定,是名无不定名。
六、无不知己舍 无有一法不了知而舍之者,是名无不知己舍。
七、欲无减 谓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八、精进无减 谓佛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九、念无减 谓佛于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十、慧无减 谓佛具一切智慧,无边无际,不可尽故,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是名慧无减。
十一、解脱无减 谓佛远离一切执着,具二种解脱:
一者、有为解脱 谓无漏智慧相应解脱。
二者、无为解脱 谓一切烦恼净尽无余。
是名解脱无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 谓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谓佛现诸胜相,调伏众生,称智演说一切诸法,令其各得解悟证入,是名身业随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谓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无明痴暗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谓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