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dva^das/a^n%ga。(一)十二支缘起之略称。即十二因缘。(参阅“十二因缘”337) (二)印度耆那教经典。西元前三世纪于华氏城举行第一次结集时,将筏驮摩那(梵Vardhama^na ,耆那教创始者,尊称为大雄,即尼乾陀若提子)之教义整理而成。其后第十二支散佚,五世纪时在伐拉彼(梵Valabhi )举行第二次结集,将其余十一支加以整理,成为白衣派之文献。天衣派以此十二支不全,复以其派之文献补充之。
(术语)十二因缘也。
十二因缘。 - 陈义孝编
前叙六因四缘,辨因缘生法。兹叙十二支,辨缘起次第。十二支者,旧译作十二因缘,新作十二缘起,是众生涉三世而轮回于六道次第之缘起也。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处、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一、无明 为过去世无始之烦恼也。
二、行 依过去世之烦恼,所作善恶之行业也。
三、识 依过去世之业,而受现世受胎之一念也。
四、名色 在胎中渐有心身发育之位,名为心法。心法不能以体示之,但以名诠之,则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也。
五、六处 六处即六根。为六根具足,将为出胎之位也。
六、触 由入对尘,情尘识合。出胎后根尘触接之位也。
七、受 为自六七岁后,渐次对于事物,有识别苦乐感受之位也。
八、爱 为值十四五岁后,生有种种强盛爱欲之位也。
九、取 为成人以后,爱欲愈盛,驰驱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
十、有 为因爱取之烦恼,作种种之业,招未来之果之位也。又为有业,有业能招来世之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 即依现在之业,受生未来之位也。
十二、老死 为于来世老死之位。 - 明·杨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