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英汉对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佛学次第统编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四弘誓愿”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一切菩萨于因位时所应发起的四种广大之愿,故又称总愿。又作四弘愿、四弘行愿、四弘愿行、四弘誓、四弘。有关四弘愿之内容与解释,散见于诸经论,然各经所举颇有出入:(一)国内一般采用六祖坛经之说,即:(1)众生无边誓愿度,谓菩萨誓愿救度一切众生。(2)烦恼无尽誓愿断,谓菩萨誓愿断除一切烦恼。(3)法门无量誓愿学,谓菩萨誓愿学知一切佛法。(4)佛道无上誓愿成,谓菩萨誓愿证得最高菩提。此四弘誓愿可配于苦、集、灭、道四谛,前一誓愿为利他,后三誓愿为自利。

  (二)道行般若经卷八守行品(大八·四六五下):“诸未度者悉当度之,诸未脱者悉当脱之,诸恐怖者悉当安之,诸未般泥洹者悉皆当令般泥洹。”

  (三)法华经卷三药草喻品所举与道行般若经大致相同,惟所用文字较简(大九·一九中):“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四)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大二四·一○一三上):“所谓四弘誓,未度苦谛令度苦谛,未解集谛令解集谛,未安道谛令安道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

  (五)陀罗尼杂集卷三所举菩萨四弘誓:(1)心如大地,谓菩萨誓愿心如大地,长养众生道芽善种,以成圣果。(2)心如桥船,谓菩萨誓愿心如桥船,运渡众生达于彼岸。(3)心如大海,谓菩萨誓愿心如大海,涵育众生,同得真源,沾于法味。(4)身如虚空,谓菩萨誓愿身如虚空,包含万物,与诸众生平等无二,同证法性。

  (六)摩诃止观卷十下所举(大四六·一三九中):“众生无边誓愿度,(中略)烦恼无量誓愿断,(中略)法门无尽誓愿知,(中略)无上佛道誓愿成。”

  (七)密宗依佛顶尊胜陀罗尼念诵仪轨、受菩提心戒仪等所举(大一八·九四一中):“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学,如来无边誓愿事,无上菩提誓愿成。”共为五句,称五大愿,为真言家所奉持。

  (八)日本天台宗所诵持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知,无上菩提誓愿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七、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无量寿经宗要、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一之二、卷五之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术语)梵语僧那,译曰誓愿。诸佛有总愿别愿,四弘誓愿为总愿,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必发此愿。以所愿广普故曰弘,自制其心故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缘四真谛而发此四愿也。止观大意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缘苦谛而度无边众生之愿也。二烦恼无数誓愿断,是缘集谛,而断无尽烦恼之愿也。三法门无尽誓愿学,是缘道谛,而学无尽法门之愿也。四佛道无上誓愿成,是缘灭谛,而成无尽佛道之愿也。往生要集上末曰:“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数誓愿断,三法门无尽誓愿知,四无上菩提誓愿证。”心地观经七曰:“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云何为四:一者誓度一切众生,二者誓断一切烦恼,三者誓学一切法门,四者誓证一切佛果。”

【英汉对照词典】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Four  Great  Vows  ==  四弘誓愿

1.Vow  to  take  across  the  numberless  living  beings.
2.Vow  to  cut  off  the  endless  afflictions.
3.Vow  to  study  the  countless  Dharma  doors.
4.Vow  to  realize  the  supreme  Buddha  Way.

【三藏法数】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出法界次第]  一未度者令度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二未解者令解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三未安者令安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之苦者。令其灭之。而得证于涅槃也。(灭度者。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此四弘誓愿是菩萨所立,凡是大乘行者皆宜牢记和实践。 - 陈义孝编

【法界次第初门】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一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既不识四谛十二因缘。虽修慈悲。止是为大福德。生梵天中。受梵王果报。此于众生。无出世利益。岂能因慈悲。树立弘誓之功。若是二乘。虽知四谛十二因缘。所修慈悲。但为自调。其心欲于一世尽苦。独入无余。既不能久处生死。荷负一切。岂能因慈悲。而起弘誓之德。今菩萨善达四谛十二因缘。怜愍一切。同于子想。故能为众生。久处生死。发心荷负一切。共入涅槃。是以必须大誓庄严。要心不退也。此四通言弘誓愿者。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云愿也。菩萨摩诃萨。以慈悲缘四真谛。运怀旷阔。自要其心志令一切众生。同证四真实究竟之道。故云四弘誓愿也。菩萨若以诸法实相之慧。发此四愿。即是发菩提心。万行之本。灵觉之源。是以一切大士。由斯弘誓。曩劫修因。十方大圣。缘此四愿常处生死。广度众生而不永灭。今明不共之法。先从弘誓为始。意在此也

一未度者令度  此弘誓缘苦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今明苦者即是生死也。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谓六道众生。所禀阴入界身。果报既粗。有形质分段之成坏也。二变易生死。谓罗汉辟支。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虽无分段粗报。犹有细微因转果移。变易生灭之所迁也。若一切未度二种生死苦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度故云未度者令度

二未解者令解  此弘誓缘集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解集谛。令解集谛。今明集者。即是烦恼润业。能招聚生死。烦恼润业有二种。一四住地烦恼。润分段生死业。能招集分段生死苦果也。二无明住地烦恼。润变易生死业。能招聚变易生死苦果也。若一切未解此二种集者。菩萨发心。愿令得解。故云未解者令解

三未安者令安  此弘誓缘道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今明即是能通涅槃之正助道也。有二种正助道。一偏缘真谛。修正助道。此道但得至小乘尽苦涅槃。二正缘中道实相。修正助道。此道能到大乘大般涅槃若一切未安此二种道者。菩萨发心。愿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此弘誓缘灭谛而起。故缨络经云。未得灭谛。令得灭谛。今明灭谛者。即是业烦恼灭。生死苦果灭也。有二种业烦恼生死。一分段生死业。四住地烦恼。灭。则分段生死苦果灭。即二乘所得灭谛也。二变易生死业。无明住地烦恼灭。即变易生死苦果灭。诸佛及大菩萨所得。不共究竟灭谛也。若一切未得此二种灭谛者。菩萨发心。愿令得灭。故云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今四种弘誓所缘四谛。与前声闻中明四谛。有半满异。前但明半字有作四圣谛。今明满字无作四圣谛。所以二种四圣谛合明者菩萨之道。教门不同。若是三藏教通教。所明弘誓。但缘有作四圣谛而起。若是别教圆教。所明弘誓。通缘有作无作二种四圣谛而起。故约弘誓分别四谛。半满异于前也 - 隋·智顗 撰

【佛学次第统编】对“什么是四弘誓愿”的解释

  法界次第云四弘誓愿
  一、未度者令度  度即超度也,谓众生未度生死苦者,令其得度也。
  二、未解者令解  解即解脱也,谓众生未解烦恼业缚者,令其得解也。
  三、未安者令安  安即安住也,谓众生未能安住于戒定慧而修行者,令其得安住也。
  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众生未灭生死之苦者,令其灭之,而得证于涅槃也。 - 明·杨卓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四弘誓愿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