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catva^ri jn~a^na^ni。指四种智慧。(一)佛果之四智。全称四智心品。为唯识宗所立。即将有漏的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前五识转变为四种无漏智,即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
于密教中,加上法界体性智,合为五智,除法界体性智表示中央大日如来之外,以其余四智表示四方四佛之智。就金刚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阿■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宝生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阿弥陀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不空成就佛。就胎藏界而言,大圆镜智表示东方宝幢佛,平等性智表示南方开敷华佛,妙观察智表示西方无量寿佛,成所作智表示北方天鼓雷音佛。大日经疏卷五(大三九·六三一下):“正方四叶是如来四智。”[成唯识论卷十、百法问答钞卷八](参阅“四智心品”1771)
(二)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乃唯识宗为破外道余乘之执于实我实法而立。摄大乘论卷中、成唯识论卷七等载,即:(一)相违识相智,谓观境随人、天、鬼、畜等业力不同而变现不同之相,故境非实有。(二)无所缘识智,谓观所生之识皆缘于过去、未来、梦等非实之境,一切境界皆心所变,故观唯识无境。(三)自应无倒智,谓观境若为实,则一切凡夫皆为圣,以本来证悟心外之境自然成就而无颠倒;然凡夫尚须藉外境功用始得解脱,故境非实有。(四)随三智转智,谓随三智观转境相之智。三智为:(1)随自在者智转智,谓已证得心自在者,能随心转变外境。(2)随观察者智转智,谓得胜定而修法观者,观一境而众相显现,境若实有,则不能如此。(3)随无分别智转智,谓起证实之无分别智时,一切境相皆不现前。由此三智得观唯识无境。菩萨成就上述之四智时,于唯识之理决定悟入而证无心外实境。[摄大乘论释卷四(无性)、成唯识论述记卷七末、观心觉梦钞卷上]
(三)罗汉四智。乃二乘、无学圣人内证四谛之智。据胜鬘经一乘章、成唯识论述记卷九末等载,即:(一)我生已尽,指断尽未来苦果,乃断集之智。(二)梵行已立,指修道而成满无漏之圣道,乃修道之智。(三)所作已辨(办),指断障证灭之功成,乃证灭之智。(四)不受后有,指无学圣人已尽生死惑业,不受后世苦果,乃断苦之智。[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大乘义章卷十九“四智义”、大乘法相宗名目卷五下]
(四)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说之四智。即:(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二)道种慧,道有无量差别,能一一通达此无量道之智。(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为有空双照之实智。天台以此四智依次配于法华经之“开、示、悟、入佛知见”之说。[法华文句卷十一](参阅“开示悟入”5305)
(五)胜论外道所立之四智。依智之性类而分为四:(一)犹豫智,谓虽不犹豫法体为一,然对多体之诸法则生疑念,以此疑念所起之智,称为犹豫智。(二)审决智,谓以犹豫智对多体之诸法所产生之审决智用。(三)邪智,又作暗决断,即错误决断之智。(四)正智,又作无颠倒,谓无颠倒之智。[胜宗十句义论]
(六)指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三所说之四智。即:因智、时智、相智、说智。此四智乃佛所得之不共智。
(七)指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四种。又作四谛智,为十智中之四种。(参阅“十智”472)
(名数)法相宗所立如来之四智。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一大圆镜智,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境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之总本也。二平等性智,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三妙观察智,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用之智也。四成所作智,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见唯识论十、百法问答钞八。[囗@又]密教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阿閦,宝生,弥陀,不空成就(释迦)之四如来。皆报身也。[囗@又]有罗汉之四智,悟四谛之智也。证罗汉果自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者,苦谛之智也,梵行已立者,灭谛之智也,所作已办者,道谛之智也,不受后有者,集谛之智也。四教仪注着中曰:“此位断上八地七十二品思俱尽,四智已圆。”[囗@又]智度论二十七说四智:一、道慧,知一道之智也。二、道种慧,道有无量之差别,二道三道乃至无量道也。一一通达其道名为道种慧。三、一切智,知一切法寂灭一相之空智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并识一切法种种行类差别,有空双照之实智也。天台以此四智如其次第配于法华之开示悟入。[囗@又]一、道慧,二、道种慧,三、一切智,四、一切种智。释论二十七解之有多种,或谓因中但有理体,名为道慧,道种慧。果上事理皆满,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权实,故谓为道慧,道种慧。入空为实慧,入假为权慧。或言果上之权实,故谓为一切智,一切种智。直缘中道,名一切智,双照二谛,名一切种智。或言因中之总别,果上之总别也。或言道慧,道种慧是单明权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是复明权实。如是种种释四智,四智但是三谛之照也。
(名数)或开佛智为四种:一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是转凡夫之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及余之五识,如其次第与成就之佛心相应之智慧也。
(名数)有佛果之四智,罗汉之四智,通于三乘之四智,菩萨观唯识无境之四智。详见智条。
[出成唯识论] 一大圆镜智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二平等性智谓如来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以大慈悲心。随其根机。示现开导。令其证入。是名平等性智。三妙观察智谓如来善能观察诸法圆融次第。复知众生根性乐欲。以无碍辩才。说诸妙法。令其开悟。获大安乐。是名妙观察智。四成所作智谓如来为欲利乐诸众生故。普于十方世界。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引诸众生令入圣道。成本愿力所应作事。是名成所作 - 明·一如等 撰
1.法相宗所立四种如来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的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的第七识所成,为佛 - 陈义孝编
我生已尽智。梵行已立智。所作已办智。不受后有智 - 唐·李师政 撰
集异门论七卷一页云:四智者,谓法智、类智、他心智、世俗智。法智云何?答:缘欲界行诸无漏智,缘欲界行因诸无漏智,缘欲界行灭诸无漏智,缘欲界行能断道诸无漏智。复次缘法智及缘法智地诸无漏智,是名法智。类智云何?答:缘色无色界行诸无漏智,缘色无色界行因诸无漏智,缘色无色界行灭诸无漏智,缘色无色界行能断道诸无漏智。复次缘类智及缘类智地诸无漏智,是名类智。他心智云何?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欲色界和合现前他心心所,及一分无漏他心心所,是名他心智。世俗智云何?答:诸有漏慧,是名世俗智。
二解 集异门论七卷一页云:复有四智,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苦智云何?答:于五取蕴,思惟非常苦空非我,所起无漏智,是名苦智。集智云何?答:于有漏因,思惟因集生缘,所起无漏智,是名集智。灭智云何?答:于诸择灭,思惟灭静妙离,所起无漏智,是名灭智。道智云何?答:于无漏道,思惟道如行出,所起无漏智,是名道智。 - 朱芾煌
凡夫有八识,至如来转为四智:
一、大圆镜智 转第八识者。如有漏之第八识,变依正二报,而持有情之身。此智变如来之身土,而持一切之功德。犹如大圆镜中,现一切之色像,故名大圆镜智。缘镜无边,照法界之事理,故又名一切种智,即如来万德。如唯识论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纯净圆德,现种依持,能现能生,身土智影,无间无断,穷未来际,如大圆镜,现众色像。
二、平等性智 是转第七识者。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于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现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随诸有情所乐,示现受用身土影像差别。
三、妙观察智 转第六识者。妙观察诸法之相,而施说法断疑之智也。如唯识论言:“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摄观无量总持之门,及所发生功德珍宝,于大众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皆得自在,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
四、成所作智 转眼等五识者。为利一切凡夫二乘类,成种种变化事之智也。如来之现化身化土及诸神通所作,皆智之作用也。如唯识论言:“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谓此心品,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种种变化三业,成本愿力,所应作事。 - 明·杨卓
四种如来智慧: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
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前五识所成,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
妙观察智是转有漏第六识所成,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病于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
平等性智是转有漏第七识所成,为佛通达无我平等的道理,而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慈的智慧。
大圆镜智是转有漏的第八识所成,为佛观照一切事相理性无不明白的智能。此智能清净圆明,洞澈内外,如大圆镜,洞照万物。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