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唯识无境?唯识无境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法相辞典、唯识名词白话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唯识无境”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梵语vijn~apti-ma^trata^  ,音译作毗若底摩呾喇多;无境,梵语an-artha,又作无外境。意谓唯有识而无外在之对象,系唯识学派之根本学说。vijn~apti  为由vi-jn~a^(知)之“催起相”语基  vijn~apaya  衍生之语,系唯识学派之术语,指识之显现。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薰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之外境与能取之我,故大乘庄严经论求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

  自唯识现观之次第而言,首于暖、顶之位了知唯有识而无外境;其次,于世第一法位亦了断识之判别作用,于见道通达无所判别会得之法界。又由摄大乘论本卷中论述四种理由,可了解一切识为无境之理:(一)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人同于一事,所见有种种差别故。(二)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像有所得故。(三)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若有境,于其中能缘义,识无颠倒,不由用功即得真实智故。(四)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此三种即:(1)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者,随胜解力诸境显现。(2)得奢摩他、修法观者,唯作意诸境显现。(3)已得无分别智者,无分别智现前时,一切诸境皆不显现。

  此外,唯识学派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据玄奘译之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识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成立。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粗)大相,可成为识之境;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论,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摄大乘论、成唯识论、辩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印度哲学研究卷六(宇井伯寿)、中边分别论释疏译注(山口益)]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术语)言唯有内心,心外无境也。楞伽经唯识论曰:“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秘藏宝钥上曰:“幻影观心,唯识遮境。”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谓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之唯心论。 - 陈义孝编

【法相辞典】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摄论二卷二页云:又此诸识,皆唯有识。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翳眩等喻。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此中教者:如十地经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卽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卽此心如是生时,卽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卽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
二解  唯识二十论一页云:安立大乘三界唯识。以契经说三界唯心。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此中说心,意兼心所。唯遮外境,不遣相应。内识生时,似外境现。如有眩翳,见发蝇等;此中都无少分实义。 - 朱芾煌

【唯识名词白话辞典】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此为唯识宗的基本立场,指万法唯识所现,识外无真实之境。《唯识二十论记》以“唯”即是否定外境,故“唯识”一语意谓无境。盖识之显现,乃阿赖耶识由无始以来分别熏习所致,由此显现所取的外境与能取之我,故《大乘庄严经论法品》述及唯心者有二种显现,即所取与能取之显现。又《摄大乘论》本所知相分说依他起相为十一识,然皆不过是阿赖耶识所显现,并无实在之外境与认识外境之主观。是故,三界诸法皆唯识,离识并无实在之外境。即世界一切现象皆为内心所变现,心外无独立之客观存在。《成唯识论》卷一载,外境随缘而施设,故非有如识,内识必依因缘生,故非无如境,即指诸法随人之情识设置而非实有,所缘之境,唯识所现,诸法皆不离心。故所谓:“识所缘,唯识所现”。



此外,唯识学派归纳“有外境论”为三种,而加以批判,据玄奘译的《观所缘缘论》载,第一宗说诸极微为境;对此,极微为实体,故为生识之因,然识无极微之形相,故极微非境。第二宗说诸极微之和合为境;对此,识上虽有极微和合之形相,然和合者并无实体,不能成为识之生因,因此和合为境不成立。第三宗说诸极微之和集为实体且有粗大相,可成为识之境;对此,若和集有实体,则一一析除其构成部分,应现同一相状,但如瓶则非然,故和集非实体。以上批判三宗,否定有外境论,而确立唯识无境之理。 - 于凌波居士著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唯识无境”的解释

唯有心识,心识之外无一切物质现象,即今所谓唯心论。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唯识无境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