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citta-ma^tra。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之本体,唯一之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之(大四五·五一八中)“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此义。盖有情生存之迷界(三界),悉是一心所变现,谓心外有实在之某物,乃纯属妄想所致,故言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亦即三界唯心)。一心,法相宗解为阿赖耶识,有万法唯识之意;华严宗则解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有真如随缘作诸法之意。依澄观之华严经疏卷四十载,就三界唯心而言,二乘之人认为心外之境为实有,系以由心转变之意来解之;大乘亦将心分为赖耶(阿赖耶识)与如来藏二类,且广立十门加以详说,如知礼之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以唯心、由心之语来区别大乘与小乘之缘起说。六十华严经卷十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如来林菩萨之偈(大九·四六五下):“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即是说明心、佛、众生乃三无差别(亦即三法无差)。于此,华严宗称心为能造(造者),佛与众生为所造(被造者),悟如来藏者为佛,迷者为众生。缘起有染净之别,但心之自体皆同,故说三法无差。对此,天台宗山家派称佛、心、众生三法为同一之三千法,故非仅心是能造、能具(具有者),佛、众生亦是能造、能具;非唯佛、众生是所造、所具(被具有者),心亦是所造、所具。而天台宗山外派则主张心为能造,佛与众生为所造之异说。至于法相宗,则解此唯识无境,真言宗则谓佛与众生三密平等。[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十地经论卷八、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华严经探玄记](参阅“山家山外”949、“唯识”4424)
(术语)一切诸法,唯有内心,无心外之法,是谓唯心。亦云唯识。心者集起之义,集起诸法故云心,识者了别之义,了别诸法故云识,同体异名也。八十华严经十地品曰:“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唯识论二曰:“入楞伽经伽他中说,由自心执着,心似外境转,彼所见非有,是故说唯心。”
又名唯识,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变现出来的。 - 陈义孝编
佛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的心识所变现的,谓之“唯心”。《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空间、时间也不例外,所谓“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同上,《离世间品》)佛家说,所谓“外境”(外部存在)只不过是自心的分别和妄执,如“患梦缘心,似种种外境相现,体实自心”。(唐·窥基《成唯实论述记》卷三)唯心还是“心外有法”成了区分佛教与其他学说的主要标志之一。经中多把心喻为“画师”,善心现善境界,恶心现恶境界。在法相宗那里,称为“唯识”,注重于心的了别能力的分析。佛教中对心有精细的分析,最主要的是“真心”和“妄心”。佛教还指出,在本质上,“心”与“物”(或境)是同一的,不可分的。今天对“唯心”一词的运用,多含有主观片面,脱离客观实际的意义。在哲学上主张唯有精神才是万物本源的世界观称为唯心主义。它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李明权)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宇宙所有存在,皆由心所变现,心外无任何实法存在。亦即心为万有的本体,为唯一的真实。《华严一乘十玄门》载︰“三界虚妄,唯一心作”,即是此义。因为有情生存于迷界(三界),皆是一心所变现,若谓心外有实在之物,乃纯属妄想所致,故言︰“三界唯一心、心外无别法。”六十《华严经》卷十有偈曰:“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外,如“一切从心转”、“一切唯心造”、“心造诸如来”等语,皆为佛典中常用来表示此一思想之典型用语。 - 于凌波居士著
又名唯识,谓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心识所变现出来的。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