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得授人戒法。据四分律卷五十九载,比丘若具如下五法,则不得授人戒法,即:(一)无信,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故亦不堪为人师而授人戒法。(二)无惭,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人师而授人戒法。(三)无愧,比丘之心若无羞愧,自必毁犯戒法,不能悔过,故不可为人师而授人戒法。(四)懒惰,比丘懒惰恣纵,则自于戒律必不能坚守,故亦不堪为人师而授人戒法。(五)多忘,比丘于诸法义不能强记,心多忘失,则自于戒法必有所遗,故不可为人师而授人戒法。
[出四分律] 谓比丘当深信因果。常生惭愧。戒行精进。法义无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则不可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一无信信为万善之本。众德之基。比丘若不具足正信。则于戒法自必不能持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二无惭惭谓耻。比丘之心。若无惭耻。自必肆情纵欲。戒行有亏。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三无愧愧谓羞愧。比丘之心。若无羞愧。自必毁犯戒法。不能悔过。故不可为师而授人戒也。四懒惰谓比丘懒惰恣纵。则自于戒律。必不能坚守。何况为师而授人戒也。五多 - 明·一如等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