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pan~cendriya^n!i。五种根之义。(一)指眼、耳等五识所依之五种色根。又作五色根。即:眼根(梵caks!urindriya )、耳根(梵s/rotrendriya )、鼻根(梵ghra^n!endriya )、舌根(梵jihvendriya )、身根(梵ka^yendriya )五根。亦即司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五官及其机能。以此五者加上意根(心),则称为六根。五根除能摄取外界之对象外,并能引起心内五识之认识作用,因具有此等殊胜之作用,故称为“根”。又五根系由物质而成立者,故又称五色根。数论派有五知根之说,其中身根又作皮根。
就五根之体而论,萨婆多部(说一切有部)将五根分为扶尘根与胜义根二种。扶尘根,又作扶根。系由眼球、耳穴、鼻梁等血肉(肉团)所形成之根,本身无超胜对象之力,但可由胜义根从旁协助起识,即一般所谓之五官。胜义根则在肉体之内部,非肉眼所能见,但具有发识取境之作用。又胜义根与扶尘根虽共为“极微”所成,然胜义根以殊胜之四大种所造之净色为体,为“不可见有对”之实有法,由是萨婆多部主张五根系指胜义根,亦即现今吾人所谓之神经。然大众部等则以色、香、味、触四尘为五根之体,以肉团为性,别无净色,不能取境,此即是以扶尘根为五根之说。又依唯识大乘之说,护法等诸师别立现行之净色为五根;难陀等诸师则认为五根唯是种子,而非现行之净色。
另就五根之次第而论,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三、俱舍论卷一、卷二等举出两说:(一) 五根之中,前四根皆取所造之色,故先举之;身根或取能造,或取所造,或二者俱取,即由于所取之境不定,故后举之。又前四根中,眼根、耳根能取远境,故先举之;鼻根、舌根取近境,故后举之。又取远境中,眼根之作用较耳根为远且速,故先举眼根而后举耳根。又取近境中,鼻根之作用较舌根为速且明,故先举鼻根而后举舌根。总此,而立五根之次第先后。(二)五根所依处(即扶尘根)之上下差别的次第如下:眼根之所依居于最上,耳、鼻、舌、身四根之所依则依次居于下方。
又于此五根中,眼根、耳根唯取不至境,称为离中知;鼻根、舌根、身根三者唯取至境,称为合中知。离中知,谓眼根能见远处诸色,然于如眼中之药等则反不能观;耳亦能闻远处声响,然近逼耳根者则反不能闻。合中知,谓鼻、舌、身三根必与对象直接接触,即根与境必须没有间隔方能产生作用,若两者相离则无从作用。又鼻、舌、身三根唯取等量之境(根与对境等量),此即合中知之故;眼、耳二根则并取等量境与不等量境。眼、耳二根因取量之不定,故有时取小境,如见毛端、闻蚊声等;有时取等境,如见葡萄、闻琴声等;有时则取大境,如见大山、闻雷声等。此即离中知之故。五根之外,意根属于无色法,因无形状,故无法计量。
据五事毗婆沙论卷上、大毗婆沙论卷一四二等举出,五根各于四事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为根。四事指:(一)庄严身,(二)导养身,(三)生识等,(四)不共事。上述为“根见家”之说。然俱舍论卷三举出“识见家”之说,认为四事非为根之作用,而是识之增上。[品类足论卷一、异部宗轮论、成实论卷四、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本](参阅“五根有四事增上”1139)
(二)指五无漏根。此五者对于降伏烦恼、引入圣道具有增上之作用,故称五根。为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四科。即:(一)信根(梵s/raddhendriya ),信三宝、四谛等之道理者。(二)进根(梵vi^ryendriya ),又作精进根、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梵smr!ti^ndriya ),忆念正法者。(四)定根(梵sama^dhi^ndriya ),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梵prajn~endriya ),由定中观智所起,而了知如实之真理者。此五者皆为能生起一切善法之根本,故称为五根。又“根”有增上、出生等之义,上记五种能令人出生无漏圣道,故称为五根。另据大乘义章卷十六说明根之意义,即:此五种出生“出世圣道”之力偏强,故称为根;又此五种有依次对治不信、懈怠、放逸、掉举、无明烦恼等之作用,故称为根。此外,止观辅行传弘决(会本)卷七之一举出,修行之人虽善芽微发,然根犹未生,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此五法皆称为根。
五根与三十七道品中第五科之五力同体,五力乃显示五根行破惑增上之力用。五力为利根者所修,五根则为钝根者所修。又五根摄入二十二根中,与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等三无漏根,同于无漏法上具有增上之作用。另据俱舍论卷二十五举出五根之次第如下:即于因果先起信心(信根),其次为果修因而起精进(进根),次由精进而念住所缘(念根),复由忆持念力而心便得定(定根),心得定则能知如实之理(慧根)。[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卷四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法界次第卷中](参阅“三十七道品”506)
(术语)见根条。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indriya == 五根
[出法界次第] 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一信根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则能出生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正道者。即四念处观也。助道者。即五停心之观也。无漏者。因修禅定。不落生死也。)二精进根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三念根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史念 - 明·一如等 撰
1.指眼等之五根,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2.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因此五法是生圣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 陈义孝编
瑜伽二十九卷九页云:彼由如是胜三摩地,为所依持,胜三摩地,为所依止,能进修习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所有瑜伽。由进修习此瑜伽故;于他大师弟子所证,深生胜解,深生净信。此清净信增上义故;说名信根。问:于何增上?答:于能生起出世间法而为上首,及于能起精进念定慧,为其增上。余精进等,于能生起出世间法,及于能起展转乃至慧,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于能起出世间法,为其增上。是故信等,说名五根。
二解 辩中边论中卷十三页云: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卽信等五根。
三解 显扬二卷十三页云:五根者:广说如经。一、信根。由世间道,令心清净洁白无秽,离随烦恼,得住不动。从是已后,求谛现观修习方便。为永断随眠故,为得彼对治故;起增上信。二、正勤根。谓依信根,增进勇猛;与信俱行。三、念根。谓依正勤,明了不忘;与彼俱行。四、等持根。谓依念根,心住一境;与彼俱行。五、慧根。谓依等持根,简择诸法;与彼俱行。
四解 杂集论十卷六页云:五根所缘境者:谓四圣谛。由谛现观加行所摄,作此行故。五根自体者:谓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助伴者:谓彼相应心心所等。五根修习者:谓信根、于诸谛,起忍可行修习。精进根、于诸谛,生忍可已;为觉悟故,起精进行修习。念根、于诸谛,发精进已;起不忘失行修习。定根、于诸谛,既系念已;起心一境性行修习。慧根、于诸谛,心既得定;起简择行修习。五根修果者:谓能速发谛现观。由此增上力,不久能生见道故。又能修治暖顶引发忍世第一法。卽现此身,已入顺决择分位故。
五解 俱舍论一卷六页云:此中先应说五根相。颂曰:彼识依净色,名眼等五根。论曰:彼谓前说色等五境识,卽色声香味触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如其次第,应知卽是眼等五根。如世尊说:苾刍当知,眼、谓内处,四大所造,净色为性。如是广说。或复彼者,谓前所说眼等五根。识、卽眼耳鼻舌身识。彼识所依五种净色,名眼等相。是眼等识所依止义。如是便顺品类足论。如彼论说:云何眼根?眼识所依净色为性。如是广说。 - 朱芾煌
法界次第云:“五根,谓修行之人,修四念处,观虽善萌微发,根犹未生。根未生故,善萌易坏。今修五法,使善根生,故以根为名也。”
一、信 信根,谓信三宝四谛,又谓信于正道及助道法,一切无漏禅定解脱,是名信根。
二、进 精进根,又名勤根。谓修勇猛之善法,又谓既信四念处,正观及诸助道善法。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三、念 念根,谓忆念正法。又谓但念正道及诸助道,一心观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四、定 定根,谓心止于一境,不散失。又谓摄心正道及诸助道,一心寂定,相应不散,是名定根。
五、慧 慧根谓思惟真理也。又谓四念处之慧,为定法所摄,内性自照,不从他知,是名慧根。 - 明·杨卓
五根的根,是能生之义,也有增上之义,如草木之根,能生干枝花果。五根的根,又有净色根与浮尘根的分别。浮尘根又名外根,是四大粗色所造,就是我人彼此可见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五种感觉器官。但这是外在的根,没有生识的功能,其作用在于扶持内根,故又名扶根尘(扶持内根的尘法)。净色根又名内根,也称胜义根,是一种透明的、清净的物质,是净色四大所造。净色根为生识之处,以现代的科学智识来看,此即为神经纤维及神经细胞。佛书中有形容外根的偈子,曰:“眼如葡萄朵,耳如卷菜叶,鼻如双垂瓜,舌如新偃月,身如腰鼓颡。”《俱舍论》载:“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见分释条。 - 于凌波居士著
1.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2.信根(以「四不坏净」为代表)、精进根(活力,以「四正断」为代表)、念根(以「四念处」为代表)、定根(以「四禅」为代表)、慧根(以「四圣谛」为代表)。 - 庄春江居士编
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五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
- 梵心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