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五停心观?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五停心观”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停心观”的解释

  为息止惑障所修之五种观法。又作五观、五念、五停心、五度观门、五度门、五门禅。即:(一)不净观(梵as/ubha^  -smr!ti  ),乃多贪之众生观想自他色身之不净而息止贪欲之心。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锁观以对治以上之四贪。(二)慈悲观(梵maitri^  -smr!ti  ),又作慈心观、慈愍观。乃多嗔之众生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之真正快乐,以对治嗔恚烦恼。(三)  缘起观(梵idam!pratyayata^  -prati^tyasamutpa^da-smr!ti  ),又作因缘观、观缘观。乃观想顺逆之十二缘起,以对治愚痴烦恼。(四)界分别观(梵dha^tu  -prabheda-smr!ti  ),又作界方便观、析界观、分析观、无我观。乃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以对治我执之障。外道于身心常执为我而起我执,故于地、水、火、风、空、识六界起因缘假和合之分别,若观无我,则能对治我执。此观为圣道之方便,故称界方便观。(五)数息观(梵a^na^pa^na  -smr!ti  ),又作安那般那观、持息念。即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以对治散乱之寻伺,而令心念止持于一境,为散乱之众生所修者。此外,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梵buddha^nusmr!ti  )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他四观合称为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害。[菩萨地持经卷三力种性品、俱舍论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大毗婆沙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顺正理论卷五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十一、大乘义章卷十二、摩诃止观卷七之二]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五停心观”的解释

  (术语)小乘三贤之第一,修五种之观法而五种之过失停心也。是为声闻乘入道之初。有二种,一种:一、不净观,观境界不净之相,停止贪欲之法。贪着心多之人修之。二、慈悲观,向一切有情,观可怜之相,而停止嗔恚之法。嗔恚多之人修之。三、因缘观,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之理,而停止愚痴之法。愚痴多之人修之。四、界分别观,向诸法而分别六界或十八界,停止我见之法。我见多之人修之。五、数息观,计呼吸数以停止散乱心之法。散心多之人修之。又一种:以第四之界分别观与第三之因缘观相似,省之而加观佛。因观佛之相好。能治一切之烦恼故也。业障多之人修之。净影于大乘义章十二正明第一种,傍示第二种。曰:“问曰:有人诸患等分何以为治?成实法中十六特胜能为对治,依如观佛三昧经中观佛三昧能为对治,毗昙法中义亦同此,以佛相好非三毒境界故尔。”天台于四教仪、四念处、名第四观为界方便,而举第一种。于玄义、止观即、为念佛观,而举第二种。图示其次第并名字之不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五停心观”的解释

  能使五种过失停止于心的观法,亦即声闻乘人在最初入道时所修的五种观法。一、不净观,是观察一切根身器界皆属不净,以停止贪欲。二、慈悲观,是观察一切众生痛苦可怜之相,以停止嗔恚。三、因缘观,是观察一切法皆从因缘生,前因后果,历历分明,以停止愚痴。四、念佛观, - 陈义孝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五停心观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