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什么是业报?业报是什么意思?

在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佛学常见辞汇、俗语佛源、阿含辞典、佛识慧集中都找到了“什么是业报”在不同出处下的解释,请查阅下面的答案。
【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业与报并称。意为业之报应或业之果报。谓由身口意之善恶业因所必招感之苦乐果报。或指业因与果报。又作业果。此为佛教之重要基本观念。据成实论卷七载,业报有善、不善、无记三种,善得爱报,不善得不爱报,无记则不报;此即佛教所主张之必然业报法则。于此法则中,业不但为受身因缘,万物亦从业因生。盖于业与异熟、等流、离系、士用、增上等五种果之关系中,有漏之善、不善有异熟、等流之诸果,无记及无漏之业,则唯有等流、离系等果而无异熟果。又其中唯有漏之善、不善业所招之异熟果称为业报

  大宝积经卷九十六(大一一·五四二中):“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自来,业报自招无代者。”成实论卷八之三受报业品(大三二·二九八上):“善业得乐报,不善业得苦报,不动业得不苦不乐报。”

  于业报之中,决定个人贫富、寿夭、命运之业,称为满业。决定人之共性与共同物质生活条件之业,称为引业。又如受生为人、畜等果报之总相,称为总报;如虽同受生为人,然有贵贱、智愚、美丑等差别,则称为别报。又果报之主体,即有情之身心,称为正报;有情所依之国土、什器等,称为依报。又国土、山河等为多人所共同受用之果报,系由共业所招感,故称共报。具体说明此一内容者,为十二因缘与五道(或六道)轮回。[中阿含经卷三、卷十四、卷三十四、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杂阿毗昙心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卷一二五](参阅“业”5494)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术语)应于善恶业因之苦乐果报。又业因与果报。宝积经九十六曰:“阎罗常告彼罪人,无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南本涅槃经六曰:“是薄福人受业报故。”法华经序品曰:“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宗镜录二十六曰:“命是一期之业报。”

【佛学常见辞汇】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1.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2.业因与果报。 - 陈义孝编

【俗语佛源】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相应于善业因而感得的苦乐果报,称之为业报,犹民间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宝积经》九十六:“汝自作罪今日来,业报自招无代者。”宋·延寿《宗镜录》卷二六:“命是一期之业报,曷等真诠!”业报亦作“业果”,《旧唐书·王缙传》:“又见缙等施财立寺,穷极瑰丽,每对扬启沃,必以业果为证。”佛教的三世因果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思想,于此也可见一斑。(常正)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阿含辞典】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行为后,对行为人或被行为人的后续潜在影响力称为「业」,此种「业」由于后来其他条件的成熟,使之由潜在的力量转成显现的力量,称为「业报」。其中,对行为人自己的影响力,深植于内心中而对来世有深远的影响,一般称此为「等流因果」,同时也能影响来生的个性习惯,称为「业习」,而影响被行为人的部分,可能受到被行为人的正面或负面回报,一般也称此「善恶因果」。(相关词「知业」「知业有报」) - 庄春江居士编

【佛识慧集】对“什么是业报”的解释

善恶业因所招感的苦乐果报。

- 梵心居士编

如果您发现我们提供的“业报是什么意思”的答案有错误,欢迎在线留言告诉我们,感谢。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