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uttara^san%ga,巴利语uttara^san%ga。三衣之一,六物之一。又作郁多罗僧、优多罗僧、沤多罗、嗢多罗僧、嗢怛啰僧伽。意译上衣、上着衣。即七条衣,为常服中最上者。于斋、讲、礼、诵等诸羯磨事时,必着此衣,故又称为入众衣;又因仅覆左肩,故又称为覆左肩衣。其价值在其
他二衣之间,故又称中价衣。其制法,先割截为二长一短二十一隔之布块,然后以“却刺”之法缝成;若财少难办,则听许用“揲叶”之缝制法。关于此衣之长短宽窄,有长五肘、广三肘之规定,然因各人身量长短不同,故此说亦不甚一定。[玄应音义卷十四、慧琳音义卷十五](参阅“三衣”551、“袈裟”4784)
(衣服)Uttar&amacron;sa&ndotabv;ga,又作嗢多罗僧,优多罗僧,郁多罗僧伽,嗢怛罗僧伽等。袈裟名。三衣之一。译曰上衣。玄应音义十四曰:“郁多罗僧,或云郁多罗僧伽,或云优多罗僧,或作沤多罗僧亦犹梵言讹转耳,此译云上着衣也。着谓与身相合,言于常所服中,最在其上,故以名焉。或云覆左肩衣。”慧琳音义十五曰:“郁多罗伽,梵语僧衣名也。即七条袈裟,是三衣之中常服衣也,亦名上衣。”瑜伽论二十五曰:“嗢怛罗僧伽。”
(衣服)郁多罗僧伽之略。见郁多罗僧条。
或郁多罗僧,此译上着衣,即七条也。南山云:七条名中价衣。从用云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若受,应加法云:此郁多罗僧七条衣,受两长一短,割截衣持(三说。如缺七条,开将上下二衣作从,加法例上)。 - 宋·普润法云
为译音,另译为「优哆逻僧、优陀罗僧、七条衣」,义译为「上衣」,「郁(罕)」。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