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如经论中常举示的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均属修行人生起增上慢之例。为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十九等所说的七慢之一。又法华论卷下列举七种增上慢之心,详加解说,并分别以法华七喻配当、对治之,即:(一)颠倒求诸功德增上慢心,以火宅喻对治之。(二)声闻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穷子喻对治之。(三)大乘一向决定增上慢心,以云雨喻对治之。(四)实无谓有增上慢心,以化城喻对治之。(五)散乱增上慢心,以系珠喻对治之。(六)实有功德增上慢心,以顶珠喻对治之。(七)实无功德增上慢心,以医师喻对治之。
此外,将他人与自己比较而产生自负高傲之心,亦称为增上慢,即通常所谓的“贡高我慢”。[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俱舍论光记卷十九](参阅“慢”5812)
(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见七慢条。 - 陈义孝编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
二解 集论四卷十页云:增上慢者: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心举为性。
三解 法蕴足论八卷九页云:云何增上慢?谓未得谓得,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未证。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总名增上慢。
四解 如大毗婆沙论四十三卷十页至十七页广说。
五解 品类足论一卷四页云:增上慢者:于所未得上胜证法,谓我已得。于所未至上胜证法,谓我已至。于所未触上胜证法,谓我已触。于所未证上胜证法,谓我已证。由此正慢、已慢、当慢、心高举、心恃懱。
六解 发智论二卷十八云:若起增上慢我见苦是苦,或见集是集;此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苦现观边者,于苦忍乐显了是苦。集现观边者,于集忍乐显了是集。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苦见是苦,或于集见是集。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苦或卽缘集。若起增上慢我见灭是灭,或见道是道;此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缘,得谛顺忍灭现观边者,于灭忍乐显了是灭。道现观边者,于道忍乐显了是道。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间不作意故;见疑不行。设行,不觉。便作是念:我于灭见是灭,或于道见是道。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生已尽;此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生。若起增上慢我梵行已立;此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梵行已立。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所作已办;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已断随眠,已害烦恼,已吐结,已尽漏,所作已办。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彼心心所法。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后有;此何所缘?答:如有一类,作是念言:此是道,此是行。我依此道此行,已遍知苦,已永断集,已证灭,已修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由此起慢、已慢、当慢、心举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此卽缘有。 - 朱芾煌
七慢之一。修行之人“未得言得,未证言证。”叫做增上慢。参阅“七慢”条。 - 于凌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