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身正坐而入禅定。禅系禅那(梵dhya^na )之略称,意译静虑。结跏趺坐,不起思虑分别,系心于某一对象,称为坐禅。坐禅原系印度宗教家自古以来所行之内省法,佛教亦采用之。释尊成道时,于菩提树下端坐静思,其后又在阿踰波罗树(梵ajapa^la )下七天、目真邻陀树(梵mucilinda )下七天、罗阇耶恒那树(梵ra^ja^vatana )下七天端坐思惟,是乃佛教坐禅之始。据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载,出家法系以坐禅为第一。佛教大小二乘皆修习坐禅,其类别有作数息、不净、慈心、因缘、念佛、四无量等种种之禅法,因而产生般舟三昧、首楞严三昧等多种三昧。
我国自菩提达摩东渡之后,禅宗渐兴,专以修禅为悟道之要法,将禅与三昧,广称为禅法。僧睿、慧远、智顗等禅师皆劝人坐禅。根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所载,坐禅之规仪有当随时、当得安床、当得端坐、当得闲处、当得善知识、当得好善檀越、当有善意、当有善药、当能服药、当得善助等诸事。智顗之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特立具缘、呵欲、弃盖、调和、方便、正修、善发、觉魔、治病、证果等十科,以阐说修习止观之法则。其中,具缘指持戒清净、衣食具足、得闲居静处、息诸缘务、近善知识;呵欲指呵责世间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弃盖指弃绝贪欲盖、嗔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等五盖;调和指调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方便指欲、精进、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关于坐禅之方法,禅宗诸清规中多有详细之规定,例如敕修百丈清规卷五坐禅仪条,谓坐禅应息心静虑,节制饮食,于闲静处结跏趺坐,或半结跏,以左掌置于右掌上,二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使耳与肩、鼻与脐相对,舌抵上齶,唇齿相着,两目微微张开,并说坐禅而致疾病者,乃不得其要之故。又智顗于六妙法门一书中,谓坐禅时可能生起报障、烦恼障及业障等三种障,并说明对治各障之法。日本永平清规之辨道法提示出黄昏(日没后)、后夜(午前二时)、早晨(早餐后)、晡时(昼食后)之四时坐禅法。或省略后夜坐禅,而称三时坐禅。盖坐禅,从精神、身体、医学等方面观之,皆甚受重视;高僧在坐禅中之脑波与熟睡者相同,然却不等于睡眠,是其特征。
此外,在禅林中,上堂前暂时于僧堂坐禅,称为坐堂;小参及每日晚参前于僧堂坐禅,称之坐参。又定式坐禅之后再行禅坐,称为再请禅;得法之住持陪伴大众坐禅,称为伴禅,或称陪禅;用以报知坐禅之时刻,而挂于众寮前之板,称为坐禅板。[达摩多罗禅经卷上、坐禅三昧经、分别功德论卷二、大乘起信论、摩诃止观卷八下、五门禅经要用法、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起信论义记卷下、敕修百丈清规卷七月分须知条、景德传灯录卷三十、禅林象器笺丛轨门](参阅“坐堂”2837、“参”4394、“禅”6451)
(术语)坐而修禅也。禅者梵语禅那Dhyana之略,译曰思惟、静虑,以息虑凝心究明心性之术也。达磨来,此道始盛于支那。天台出,此法方见,与教相应。而以此为唯一之法,规矩最备者,无过于禅宗。增一阿含经十二曰:“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大阿弥陀经上曰:“念经者,思道者;坐禅者,经行者。”天台之四种三昧中,其常坐三昧,即坐禅也。止观二曰:“居一静室或空闲地,离诸喧闹,安一绳床,傍无余座。九十日为一期,结跏正坐,顶脊端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以坐自誓。胁不拄床,况复尸卧,游戏住立。”
静坐修禅。禅者,梵语禅那的简称,华译为静虑,即止息妄念以便明心见性的行法。 - 陈义孝编
梵语dhyana,音译“禅那”,简称“禅”,意谓思维修或静虑。坐禅,就是趺坐而修禅,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修禅也就是修定,修定可以发慧。《增一阿含经》卷十二说:“坐禅思惟,莫有懈怠。”天台宗讲四种三昧(Samadhi),其中“常坐三昧”,即是坐禅。有人说坐禅的方法,自梁代菩提达摩来华之后,始盛行于中国,其实早在东汉末年即已盛行。安世高所译经典,大多为禅数之学,即坐禅的方法。不过菩提达摩来华以后,尤重此道。几代相传,形成中国佛教一个特有的宗派——禅宗。此宗信徒不立文字,自称“教外别传”,以坐禅为唯一的修持方法,息虑凝心,究明心性,达到了悟自心,本来清净的境界。唐·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说:“无漏智性,本来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在诗文中的运用,如续范亭《修养与学习》:“早晚两次太极拳,却病无妨学坐禅。”(无名氏)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坐而修禅,名曰坐禅。息虑凝心,究明真理,故须坐禅也。 - 明·杨卓
静坐禅修,另作「宴坐、燕坐、禅思、独一静处,禅思思惟、独静禅思」。 - 庄春江居士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