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如来兴显经》二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
何谓佛子。诸菩萨众。觐见如来。至无限量。菩萨设若亲近如来。则为归道。所以者何。无所见者。为见如来。见如来者。则为一法身。以一法身。若一慈心向于一人。则为普及一切群萌。多所将养。如虚空界。无所不苞。无所不入。或至一切有色无色。有形无形。有处无处。亦无所至。亦无有来。则无有身。以无身故。无所不周。佛身如是。普入一切。群萌之类。悉于诸法。一切佛土。靡所不遍。亦无所去。亦无所从来。所以者何。用无身故。如来身者。欲以开化众生之故。因现身耳。是为佛子。菩萨入于第一之门归趣兴显。则谓如来
复次佛子。譬如虚空无色无见。无有形类。而不可睹。因分别知。众生之类其所苞褁。广普弥远不以逼迫。空亦无想念。如是若见如来之身。普照世间。及度世事。因别罪福。如来不来。亦无所去。无所挂碍。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大圣光明。蠲除一切八十颠倒。是为第二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因发起驰逸 则尽威光焰
悉见于众生 增损诸因缘
如空无形色 如来亦如是
以一等法身 救脱众生类
最胜适出现 化一切冥者
渐渐观察谊 兴盛遇佛道
道德甚弘广 照曜三千界
度脱生死难 心悉无想念
人尊无等伦 示现于增损
若有训己者 逮得于缘觉
一切众生知 亲近人中圣
譬如大梵志 自处清明宫
复次佛子。日之光明。照阎浮提。众生之类。蒙恩无限。而仰得活。辉耀无量。犹如流水出于山川。生长百谷。衣服之具。其有窈冥不明之处。亦复赖之。蜎蜚蠕动。牛马骡驴。亦复由之。所欲读说。溪谷树木。及诸药草。悉亦因之。诤讼虚无。悉得决了。空中游行众生之类。悉复怙之。江河浴池。泉源流水。亦复恃之。莲华开披。郡国县邑。州域大邦。悉得其明。展转睹见若干形色。游于田野草苗之中。陆地之人。水中品类。悉复仰之。各各修治生活之业。有所兴造。便能究竟。所以者何。日之光明。宫殿所照不可限量。饶益众生。道德如日。群萌若觐如来身。闻其音声。致无央数不可称限方便之缘。而依得安。回恶就善功德之法。蠲除愚戆。灭众冥事。兴隆道慧。巍巍晖曜。其大慈者。普护众生。其大哀者。救脱黎庶。归趣诸法。长育成就三十七品道之力也。殖种信净。犹如浊水。而致清澄。所睹不虚。不失报应有色无色生没之事。悉见睹之无所伤害。道慧光明。令诸众生。不失德本。为众之首。菩萨大士。犹如莲华。劝化布施一切诸行因缘之便。而为最上。所以者何。圣之道场而无涯底。如来奋震。无量慧光。无限圣场。亦复若斯。是为第三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譬如日宫殿 悉照阎浮提
于空而垂光 除闇无蔽碍
本无无处所 因地生莲华
众人而依怙 若干之土地
胜日亦如是 众生悉恃仰
诸天世人民 善修于德本
降伏于无极 逮致法光明
得见人中圣 因成于三乘
复次佛子。譬如彼一日之宫殿。照大石帝须弥山王。次复照于诸余大山。次照黑山。后乃照陵阜丘垤。及地处所。此阎浮提人所游居。光明随地。其日宫光。无有想念。言当先照于宝山王。又日演晖。等无差别。是其土地。处所高卑。非日光明而有殊特。不念先后。如来若此。等游无量忠正法界巍巍道场。则演出于无损光晖。以斯慧明。普有所照。其前云大。帝石山须弥王者。而先遇光。则谓趣于诸大正士。以法光明而为示现。开化度之。然次乃示声闻缘觉之所慕慧。众生发志。建立德本。然后化于不善之党。稍渐教于一切黎庶。长处邪见。悉皆遭蒙如来之光。已蒙光明。便得受决于当来世。得值如来日之慧晖。令无思想。成诸德本。如其志愿。逮智慧耀。是为第四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如斯日之曜 不离诸有形
又及诸天众 亦皆得依倚
犹如诸江河 饶益于众人
安住光如是 众生悉戴仰
其离笃信者 不见佛日光
何所佛差特 斯等亦蒙赖
若有闻名者 遭遇胜光明
缘是渐获进 至于成佛道
复次佛子。如日宫殿。其生盲者。不见威光。虽无眼目不知昼夜。续因其明。得生活业饮食之具。如是众生。亡失本净。见佛不信无极道光。则谓生盲。虽不睹见。如来慧光。纵使如此。续当蒙于大圣日照。如是比类。微妙弘明。晖曜神通。照其身形。为设瑞应。于当来蠲除爱欲尘劳之行。是为第五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如日照天下 生盲不能见
虽不别昼夜 续蒙其晖曜
众生失本净 不信如来慧
佛恩慈广大 续当蒙得度
复次佛子。譬如月殿造立现四未曾有法。何谓四。照诸窈冥。在于众星。而常弘明。其亡道者。指示处所。普游天下。有所容受。已见月光。众生戴仰。立随方面。有所游出。不怀狐疑。是为四。如是如来之身。有四难及。自昔未有。示现叵逮。非人所见。何等四。普现一切学与不学。缘觉之乘。所誓愿者。从其信乐。如示现之。限碍之事。寿命之节。其损耗者。为示长益。如来道场。不增不减。咸见一切诸佛世界。众生之类。所可造念。随力信乐。应为道器。因何光明。则为一切群萌品类。而见瞻戴。观于佛身。皆蒙曜晖。又如来身。无有想念。便能逮得无所著心。是为第六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其月光明照 神围须弥山
光乃至诸山 然后至丘岸
次照于高土 乃至于平地
渐曜诸卑下 所有诸土地
安住光先照 诸菩萨身形
然后奋晖曜 缘觉之所行
尔乃照自在 次照学不学
乃照众无余 佛道无想念
复次佛子。如大梵天。名曰三千。悉现身三千世界。靡不周遍。亦不分身。群生品类。敢有形者。随其色貌。皆现其前无不见像。如来至真。亦复如是。未曾分身。无若干体。普诸世界。随诸黎庶。志性形体。所可信乐。而示现之。大圣身心。亦无想念。是为第七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梵天名三千 悉遍自现形
于众势各尊 自在无不睹
又斯梵天者 而不分其体
诸法之导师 自在亦如是
佛身普示现 在十方世界
其像无限量 亦不分别体
一切人各念 今现在我前
悉睹佛面像 闻所讲说法
复次佛子。如大医王。皆知诸药。分别好丑所入分部。晓练群籍经典术咒。其阎浮提一切众药。人不识知。谓不中用。医药本德及医咒力。表示群黎。适见此医。病皆除愈悉得安隐。又是其医。非力所造。现在得立。心自念言。此诸民人。将失救护。若没之后。得无孤茕。鄙宁可设权善方便。而为示现。采集众药。以自涂体。承己术力。已合诸药。示如寿终。其身不坏。亦不枯朽。亦不毁碎。往来周旋。坐起经行。皆为变现。医药所当。而疗除众生之病。闻见其音。亦得安隐。终始无异。如来亦然。则为无上医王。晓了疗治一切众生尘劳之病。亿百千姟诸劫之数。造设医药。普归一切智度无极。方便善学道术法药。皆是往古为菩萨时。所建奉行。智慧善权术咒食药。威势之力。住当来际如是无限。处于众生。为兴救护。疗治群萌诸疹疾也。斯则无身。无有事业。其身清净。一切众生。适睹见之。爱欲劳病悉为除愈。虽不信者续而得安。一切佛事未曾断绝。是为第八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犹如假有医 皆学诸方术
其见此师者 众病悉消除
如人病困厄 赍药欲往疗
则已涂己体 现一切威仪
人中尊如是 医王无限量
显扬于圣智 善学慧医术
往本宿所行 故现尊圣身
众人得睹见 除欲病无余
复次佛子。如巨海中。有大宝珠琉璃之藏。名曰等演诸光。其有见此大宝珠曜。若遭斯珠。形像颜貌。皆变如琉璃藏。设人睹见大宝珠色。眼即清净。普获安隐。乃至大珠光明威神。宫殿咸照。群萌蒙光。而永无患。如大宝珠。名曰安众。所处年岁。若放雨时。众生即悉而得安隐。休息诸[病-丙+(止/(止*止))]。如来影曜亦复如是。为大珍宝一切福会无极慧藏。假使众生。遭遇如来圣慧光明。皆获一类。升于正真道宝形像。若觐如来。则逮五眼。值大圣光。一切贫匮。则获法珍。便得丰饶无极之财。乃至道安如来之安。佛子且观正觉威容。无所演说。而普化益。开导群黎。是为第九所入之门。于是颂曰
譬如无琦珍 诣海深求宝
致一切明珠 其光照周普
若人遭斯珠 便得致自然
其有目睹者 寻获清净眼
胜宝亦如是 演出慧光明
若人遭此晖 则致佛容貌
若观察最胜 即获成五眼
蠲去诸尘冥 便住佛道地
复次佛子。有大宝珠。名一切净念藏王。其大宝珠。功德威神。非十非千。而合集致。又彼大珠。所可着处。斯处众生。普无诸病。亦无众患。设令群黎。从摩尼宝。所念誓愿。悉令具足。如意皆获。又彼宝珠。则不照及。无德本者。一切净念藏王珠者。则谓如来。悦可一切众生品类。至真正觉。所示现身。三昧定者。嗟叹称誉。诸声闻众。一切众生。在彼生死。于五苦中。得越殊特。而度终始。又彼佛子。如来之身。无前无后。一切世界。受形众生。宿有福者。悉为一心。而无乱志。遵修正念。纯淑诸行。精进至向。于如来尊。悉获法愿。而皆具足。其罪重者。无有德本。不能睹见如来光明。则建立之。使蒙劝化。示其德本。是为第十所入之门。为菩萨行。至真正觉。入近如来。而至无量心之所念。其罔普周一切十方。行无挂碍。又法界者。观于诸界。不住本际。又如来者。无起无灭。咸等三世。于一切想而无所想。导利群萌。当来心际。入于此道。令无有余。周满一切诸佛世界。具足法身一切如来。悉为一净。于是颂曰
譬若如意珠 能与一切愿
设有所求者 则获如所志
其无功德者 斯等不见宝
又其尊妙珠 永无吝惜想
安住身如此 惠施一切愿
若睹有所游 如志悉逮成
其怀凶危心 此人不见佛
如来无吝想 亦无有贪嫉
佛告普贤菩萨。何谓佛子。菩萨顺从如来之音。而等游达宣正觉声。不可限量众响言辞。则从众生心意所好。而为说法。至令众会各得所乐。如其志操而现化之。从心所念随时而…
《佛说如来兴显经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