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密严经》

「经集部」经文681卷16页码:P0723
唐 地婆诃罗译

  《大乘密严经》下

  唐天竺三藏地婆诃罗奉 制译

  目识境界品第七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遍观十方从髻珠中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一切国土及密严中诸菩萨众。放斯光已即告如实见菩萨言。仁主。雪山之中有一恶兽名为能害。变诈百千以取诸兽杀之而食。若见牝鹿有子之者。便为子声悲鸣相呼。若有牝鹿便现有角。与其相似而往亲附。彼无惊惧杀而食之。见牛马等种种诸兽。悉同彼形而肆其恶。仁主。一切外道。于阿赖耶所生我见。亦复如是。如彼恶兽变种种形。着我之人所执我相。各各差别乃至极小。犹如微尘。仁主。是诸我执于何而住。不住于余但住自识。计我之人言。我与意根境和合。意等和合而有识生本无有我。如衣与花和合而有香气。未和合时无香可得。是故当知。但唯有识心及心法。无别有我如盘中果。如笼中灯。如伊尸迦文阇之草而可得者。但以因缘心心法生。此中无我亦无有生。微妙一相本来寂静。是诸佛菩萨观行之人内证境界。诸外道等不了唯识生于我见。无知法智而强分别执著有无。若一若多我我所论。如彼恶兽多所伤杀。此亦如是。令诸众生于生死中驰骛往来。不肯亲近佛及菩萨诸善知识。展转远离无归向时。违背圣道失于己利。于三乘中乃至不得一乘之法。为取所缚不见真谛。不得预于密严之土。乃至名字亦不得闻。仁主。诸观行人咸于此识净除我见。汝及诸菩萨摩诃萨亦应如是既自勤修。复为人说令具速入密严佛土

  大乘密严经阿赖耶微密品第八

  尔时众中有菩萨名曰宝手。白众色最胜王言。王应请问金刚藏。住三昧者。一切世间所有众法。离诸分别及以名字不相应名相应之名。彼法自性于何而住。此诸佛子专心愿闻。时众色最胜王。即随其义而问之曰

  名想等境界  一切世间法

  为唯是分别  为离分别有

  如其所立名  是名何所住

  金刚自在者  愿为我宣说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以偈答曰

  世间种种法  一切唯有名

  但想所安立  离名无别义

  四蕴唯名字  是故说为名

  如名摩纳婆  但名无有体

  佛及诸佛子  说名唯在相

  离相而有名  不作是分别

  是故依于相  分别种种名

  譬如祑吐等  此皆无有实

  凡夫所分别  莫不皆依相

  是故世间法  离相即皆无

  瓶衣车乘等  名言所分别

  色相虽可说  体性无所有

  世间众色法  但相无有余

  唯依相立名  是名无实事

  王应观世法  离名无所有

  但以分别心  而生于取着

  若离于分别  取着即不生

  无生即转依  证于无尽法

  是故大王等  常应观想事

  但是分别心  离此即无有

  形相体增长  散坏质与身

  如是等众名  皆唯色之想

  想名及分别  体性本无异

  随于世俗义  建立而不同

  若舍离名字  而求于物体

  过去及未来  此皆无所得

  能知诸识起  无有所知法

  所知唯是名  世法悉如是

  以名分别法  法不称于名

  诸法性如是  不住于分别

  以法唯名故  想即无有体

  想无名亦无  何处有分别

  若得无分别  身心恒寂静

  如木火烧已  毕竟不复生

  譬如人负担  是人名担者

  随其担有殊  担者相差别

  名如所担物  分别名担者

  以名种种故  分别各不同

  如见杌为人  见人以为杌

  人杌二分别  但有于名字

  诸大和合中  分别以为色

  若离于诸大  色性即无有

  如德依瓶处  瓶依名亦然

  舍名而取瓶  瓶终不可得

  瓶不住瓶体  名岂住于名

  二合生分别  名量亦非有

  住于如是定  其心不动摇

  譬如金石等  本来无水相

  与火共和合  若水而流动

  藏识亦如是  体非流转法

  诸识共相应  与法同流转

  如铁因磁石  周回而转移

  二俱无有思  状若有思觉

  赖耶与七识  当知亦复然

  习绳之所系  无人而若有

  普遍众生身  周行诸险趣

  如铁与磁石  展转不相知

  或离于险道  而得住诸地

  神通自在力  如幻首楞严

  乃至陀罗尼  莫不皆成满

  赞佛实功德  以之为供养

  或现无量身  一身无量手

  肩头口及舌  展转皆无量

  往诣十方国  供养诸如来

  或雨众妙花  宝衣及璎珞

  其积甚高广  如须弥等山

  供养于如来  及以诸菩萨

  或作宝宫殿  如云备众彩

  化现诸天女  游处于其中

  妓乐众妙音  供养于诸佛

  或与佛菩萨  游止常共俱

  一切众魔怨  自在而降伏

  得自证三昧  已转于所依

  阐扬五种法  八识及无我

  相续无暂停  一心而供养

  或现身为小  其量如微尘

  复现为大身  无边不可测

  种种诸色相  以供养如来

  或于自身中  普纳诸世界

  复以诸世界  置之于芥子

  大海为牛迹  牛迹海亦然

  是中诸众生  身心无所娆

  一切所资用  平等而饶益

  如日月如地  如水及火风

  又如大宝洲  亦如良妙药

  诸法不生灭  不断亦不常

  一异及来出  如是悉无有

  妄立种种名  是为遍计性

  诸法犹如幻  如梦与干城

  阳焰水中月  火轮云电等

  此中妄所取  是为遍计性

  种种诸名字  说于种种法

  此皆无所有  是为遍计性

  一切世间法  不离于名色

  斯皆但有名  离名无别义

  如是遍计性  我说为世间

  眼色等为缘  而起三和合

  声依桴鼓发  芽从地种生

  宫殿及瓶衣  无非众缘起

  众生若诸法  此悉依他性

  若法是无漏  其义不可舍

  证智所从生  此性名真实

  诸法相差别  已说其自性

  若离自性门  诸法不明了

  如人以众物  幻作种种形

  色相虽不同  性皆无决定

  世事悉如是  种种皆非实

  妄情之所执  遍计无有余

  譬如摩尼宝  随色而像现

  世间亦复然  但随分别有

  体用无所在  是为遍计性

  如乾闼婆城  非城而似城

  亦非无有因  而能如是现

  世间种种物  应知悉亦然

  日月及诸山  屋宅烟云等

  体相各差别  未尝有杂乱

  自他及与共  体性皆不成

  但是所分别  遍计之自性

  诸物非因生  亦非无有因

  若有若非有  此皆情所执

  名依于相起  二从分别生

  正智及如如  远离于分别

  心如相显现  相为意所依

  意及五心生  犹如海波浪

  习气无有始  境界亦复然

  心因习气生  境令心惑乱

  依止赖耶识  一切诸种子

  心如境界现  是说为世间

  七识阿赖耶  展转力相生

  如是八种识  不常亦不断

  一切诸世间  似有而安布

  有计诸众生  我等三和合

  发生种种识  了别于诸境

  或有妄计言  作者业因故

  生于梵天等  内外诸世间

  世间非作者  业及微尘作

  但是阿赖耶  变现似于境

  藏识非缘作  藏亦不作缘

  诸识虽流转  无有三和合

  赖耶体常住  众识与之俱

  如轮与水精  亦如星共月

  从此生习气  新新自增长

  复增长余识  余识亦复然

  如是常轮转  悟者心方息

  譬如火烧木  渐次而转移

  此木既已烧  复更烧余木

  依止赖耶识  无漏心亦然

  渐除诸有漏  永息轮回法

  此是现法乐  三昧之境界

  众圣由斯道  普诣十方国

  如金在矿中  无有能见金

  智者善陶炼  其金乃明显

  藏识亦如是  习气之所缠

  三昧净除已  定者常明见

  如酪未攒摇  酥终不可得

  是故诸智者  攒酪而得酥

  藏识亦复然  诸识所缠覆

  密严诸定者  勤观乃能得

  密严是大明  妙智之殊称

  佛子勤修习  常生此国中

  色及无色界  空识非非想

  于彼常勤修  而来生此处

  此中诸佛子  威光犹日月

  住于修行地  演说相应旨

  如来所证法  随见而转依

  一切佛世尊  灌顶授其位

  虽住密严土  应物随所宜

  在空而变化  若见或闻法

  尔时金刚藏菩萨摩诃萨复告大众。诸仁者。阿赖耶识。从无始来为戏论熏习诸业所系轮回不已。如海因风起诸识浪。恒生恒灭不断不常。而诸众生不自觉知。随于自识现众境界。若自了知如火焚薪。即皆息灭入无漏位名为圣人诸仁者。阿赖耶识变似众境。弥于世间染意攀缘执我我所。诸识于境各各了别。诸仁者。心积集业意亦复然。意识了知种种诸法。五识分别现前境界。如瞖目者见似毛轮。于似色心中非色计色。诸仁者。如摩尼宝体性清净。若有置于日月光中。随其所应各雨其物。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之藏。与习气合变似众色周于世间。若无漏相应即雨一切诸功德法。如乳变异而成于酪乃至酪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变似一切世间众色。如翳目者以翳病故见似毛轮。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以习气翳住藏识眼生诸似色。此所见色譬如阳焰远离有无。皆阿赖耶之所变现。诸仁者。依于眼色有似色识。如幻而生住于眼中。其相飘动如热时焰。诸仁者。一切众色皆阿赖耶。与色习相应变似其相非别有体。同于愚夫妄所分别。诸仁者。一切众生若坐若卧若行若立。惛醉睡眠乃至狂走。莫不皆是阿赖耶识。譬如盛日舒光烛地气蒸飘动。犹如水流渴兽迷惑向之奔走。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体性非色而似色现。分别之人妄生取着。如磁石力令铁转移。虽无有心似有心者。阿赖耶识亦复如是。为生死法之所摄持。往来诸趣非我似我。如水中有物。虽无思觉而随于水流动不住。阿赖耶识亦复如是。虽无分别依身运行。如有二象捔力而斗。若一被伤退而不复。阿赖耶识应知亦然。断诸染分更不流转。譬如莲花出离淤泥。皎洁清净离诸尘垢。诸天贵人见之珍敬。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出习气泥而得明洁。为诸佛菩萨大人所重。如有妙宝世所希绝。在愚下人边常被污贱。智者得已献之于王。用饰宝冠为王所戴。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如美玉在水[鼋-元+圭]衣所覆。阿赖耶识亦复如是。在生死海为诸恶习覆而不现。诸仁者。阿赖耶识有能取所取。二种相生如蛇有二头。所乐同往此亦如是。与色相俱世间之人取之为色。或计我我所若有若无。能作世间于世自在。诸仁者。阿赖耶识虽种种变现而性甚深。无智之人不能觉了譬如幻师幻作诸兽。或行…

《大乘密严经下》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