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经》四十七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
放牛品第四十九今分品
尔时。世尊即吐舌。左右舐耳。还复缩之。尔时。世尊即入三昧。使彼梵志见阴马藏
时。梵志见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尔时。施罗梵志白佛言。我今婆罗门。沙门刹利种。然沙门.婆罗门皆同一道。求一解脱。唯沙门听我等有得同一道乎
佛告梵志。汝有此见
梵志报曰。我有斯见
佛告梵志。汝当兴意向一解脱。所谓正见是也
梵志白佛言。正见即是一解脱。复更有解脱乎
世尊告曰。梵志。更有解脱得涅槃界。其事有八。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谓梵志八种之道。得至涅槃
尔时。梵志白佛言。颇有此众生知此八种道乎
世尊告曰。非一百千。梵志当知。无数百千众生知此八种之道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此众生不解此八种之道乎
世尊告曰。有此众生其不解者。非一人也
梵志白佛言。颇复有众生不得此法乎
佛告之曰。有此众生不得道。如此之人十一种。云何为十一。所谓奸伪.恶语.难谏.无反复.好憎性.害父母.杀阿罗汉.断善根善事.反为恶.计有我.起恶念向如来。是谓梵志十一之人不能得此八种之道
当说此八种道时。时彼梵志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施罗梵志告五百弟子曰。汝等各所好者。各自诵习。吾欲于如来所。善修梵行
诸弟子白曰。我等亦复欲出家学道
尔时。梵志及五百弟子各各长跪。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听出家学道
佛告诸梵志。善来。比丘。于如来所善修梵行。渐尽苦原
如来说此语时。五百梵志即成沙门。尔时。世尊渐与五百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要为乐。如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习.尽.道。尔时。世尊广与诸人说之。时五百人诸漏永尽。得上人法
尔时。翅宁梵志又白。时到。唯愿屈神
尔时。世尊告施罗等五百比丘。汝等各着衣持钵
千比丘围绕。至城中梵志所。就座而坐。尔时。翅宁梵志见五百婆罗门皆作沙门。即语之曰。善哉。诸人。趣道之要。莫复是过
尔时。施罗比丘为翅宁说此偈曰
此外更无法 能胜此要者
如此之比像 善者无过是
尔时。翅宁梵志白世尊言。唯愿世尊小留神待时。正尔。更办饮食
世尊告曰。所办饮食。但时贡之。勿惧不足
是时。翅宁梵志欢喜无量。躬自行食。供养佛及比丘僧。尔时。世尊饭食已讫。除去食器。以若干种华。散佛.比丘僧上。前白佛言。唯愿世尊。男女大小尽求作优婆塞
尔时。梵志妇怀妊。妇人白佛言。我有娠。亦不知是男。是女耶。亦复自归如来。听为优婆夷
尔时。如来与诸大众说微妙之法。即于座上而说此偈
快哉斯福报 所愿必得果
渐至安隐处 永无忧厄患
死得生天上 设使诸魔天
亦复不能使 为福者堕罪
彼亦求方便 贤圣之智慧
当尽于苦本 长离去八难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便从坐起而去
尔时。翅宁梵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七)
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一坐而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汝等比丘。亦当一食。身体轻便。气力强盛。得修梵行
尔时。跋提婆罗白世尊言。我不堪任而一食。所以然者。气力弱劣
佛告之曰。若汝至檀越家。一分食之。一分持还家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行此法
世尊告曰。听汝坏斋。通日而食
跋提婆罗白佛言。我亦不堪任施行此法。尔时。世尊默然不报
尔时。迦留陀夷向暮日入。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尔时极为闇冥。时优陀夷渐渐至长者家。又彼长者妇怀妊。闻沙门在外乞食。即自持饭出惠施之。然优陀夷颜色极黑。又彼时天欲降雨。处处抴电。尔时。长者妇出门见沙门颜色极黑。即时惊怖乃呼。是鬼。自便称唤。咄哉。见鬼。即时伤胎儿。寻命终。是时。迦留陀夷寻还精舍。愁忧不欢。坐自思惟。悔无所及
尔时。舍卫城中有如此之恶声。沙门释种子咒堕他子。其中男女各相谓言。今诸沙门。行无节度。食不知时。如在家白衣。有何等异
尔时。众多比丘闻诸人民各论此理。沙门释种子不知节度。行来无忌。其中。持戒比丘戒完具者。亦自怨责。实非我等之宜。食无禁限。行无时节。实是我等之非也。各共相将至佛所。头面礼足。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尔时。佛告一比丘。汝往唤迦留陀夷使来
是时。彼比丘受佛教已。即往唤优陀夷。时忧陀夷闻佛见呼。即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世尊问优陀夷曰。汝审昨日暮入城乞食。至长者家。使长者妇胎堕乎。
优陀夷白佛言。唯然。世尊
佛告优陀夷。汝何故不别时节。又复欲雨而入城乞食。此非汝宜。然是族姓子出家学道而贪着于食
尔时。优陀夷即从坐起。白世尊言。自今之后。不敢复犯。唯愿世尊听受忏悔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速打揵稚。集诸比丘在普会讲堂
阿难受佛教已。即集诸比丘集在讲堂。前白佛言。诸比丘已集。世尊。宜知是时
尔时。世尊即往讲堂。在中央坐。告诸比丘。过去久远诸佛世尊皆一坐而食。诸声闻等亦一坐而食。正使将来诸佛及弟子众。亦当一坐而食。所以然者。此是行道之要法。应当一坐而食。若能一坐而食。身体轻便。心得开解。心已得解。得诸善根。已得善根。便得三昧。已得三昧。如实而知之。云何如实而知之。所谓苦谛如实而知之。苦习谛如实而知之。苦尽谛如实而知之。苦出要谛如实而知之。汝等族姓子已出家学道。舍世八业。而不知时节。如彼贪欲之人有何差别。梵志别有梵志之法。外道别有外道之法
是时。优波离白世尊言。过去如来.将来诸佛。皆一坐而食。唯愿世尊当与诸比丘限时而食
世尊告曰。如来亦有此智。但未犯者。要眼前有罪。乃当制限耳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专一坐而食。汝等亦当一坐而食。今汝日中而食。不得过时。汝等亦当学乞食之法。云何比丘学乞食之法。于是。比丘。趣以支命。得亦不喜。不得亦不忧。设得食时。思惟而食。无有贪着之心。但欲使此身趣得存形。除去旧痛。更不造新。使气力充足。如是。比丘。名为乞食。汝等比丘。应当一坐而食
云何比丘一坐而食。起则犯食。更不应食。如是。比丘。名为一坐而食。汝等比丘亦当应得食而食之。云何比丘得而食之。于是。比丘。以得食已。更复有为齐此于。以食更得者不应复食。如是。比丘。得食而食之。汝等比丘。亦当应着三衣。应坐树下。坐闲静处。应露坐苦行。应着补纳衣。应在冢间。应着弊恶之衣。所以然者。叹说少欲之人。我今教汝等。当如迦叶比丘。所以然者。迦叶比丘自行头陀十一法。亦复教人行此要法。我今教诫汝等。当如面王比丘。所以然者。面王比丘着弊坏之衣。不着校饰。是谓。比丘。我之教诫。当念修习。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波罗及经三月不至世尊所。尔时。阿难临三月初。至跋提婆罗比丘所。而告之曰。今诸众僧皆补纳衣裳。如是如来当人间游行。今不往者后悔无益
是时。阿难将跋提婆罗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并复白佛言。唯然。世尊。听我忏悔。自今已后。更不犯之。如来制禁戒。然我不受之。唯愿垂恕。如是再三
是时。佛告曰。听汝悔过。后莫复犯。所以然者。我自念生死无数。或作驴.骡.骆驼.象.马.猪.羊。以草养此四大形。或在地狱中。以热铁丸啖之。或作饿鬼。恒食脓血。或作人形。食此五谷。或作天形。食自然甘露。无数劫中。形命共竞。初无厌足。优波离当知。如火获薪。初无厌足。如大海水吞流无足。今凡夫之人亦复如是。贪食无厌足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生死不断绝 皆由贪欲故
怨憎长其恶 愚者之所习
是故。跋提婆罗。当念少欲知足。无起贪想。兴诸乱念。如是。优波离。当作是学
尔时。跋提婆罗闻如来教诫已。在闲静之处。而自克责。所以族姓子。出家学道者。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而知。尔时。跋提婆罗即成阿罗汉。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声闻多饮食者。所谓吉护比丘是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八)
闻如是
一时。佛在鸯艺村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诸人民皆称汝等为沙门。设复问。汝等是沙门乎。汝等亦言。是沙门。吾今告汝。沙门之行.婆罗门之行。汝等当念修习。后必成果。如实不异。所以然者。有二种沙门。有习行沙门。有誓愿沙门
彼云何名为习行沙门。于是。比丘行来.进止.视瞻.容貌.着衣.持钵。皆悉如法。不着贪欲.嗔恚.愚痴。但持戒精进。不犯非法。等学诸戒。是谓名为习行沙门
彼云何名誓愿沙门。于是。或有比丘威仪.戒律.出入.进止.行步.容貌.视瞻.举动。皆悉如法。尽有漏成无漏。于现法中身得证而自游化。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名誓愿沙门。是谓。比丘。二种沙门
尔时。阿难白世尊言。彼云何名为沙门法行。婆罗门法行
佛告阿难。于是。比丘饮食知足。昼夜经行。不失时节。行诸道品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着。兴诸乱念。于中眼根而得清净。除诸恶念。不念不善之法。若耳闻声.鼻臭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着。兴诸乱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如是。比丘根得清净
云何比丘饮食知足。于是。比丘量腹而食。不求肥白。但欲使此身趣存而已。除去故痛。新者不生。得修梵行。犹如男女身生疮痍。随时以膏涂疮。常欲使疮愈故。今此比丘亦复如是。量腹而食。所以以膏膏车者。欲致远故。比丘量腹而食者。欲趣存命故也。如是。比丘饮食知足
云何比丘恒知景寤。于是。比丘初夜.后夜恒知景寤。思惟三十七道之法。若昼日经行。除去恶念诸结之想。复于初夜.后夜经行。除去恶结不善之想…
《增壹阿含经四十七》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