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持入经》上 ▪第4页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以身之故。辄有欺心施于他人。谓之欺奇色。不来惠眼。而眼默往取色。六情皆往故曰不与取
所可不如意是为恚相令堕杀处为不解事是为痴惑相令受邪堕邪处为作彼所[卫-韦+正]法不却受相 谓意不却诸恶。从其所施[卫-韦+正]。故受恶相
是为令堕有常想不知身 四大谓之身也
躯 躯者体也。六情谓之体
物 物谓身中三十六物也
为更相会相令计乐想为堕身处为不解 谓意不入三十七品解了之
所法相为有身想令堕是为是我所处为堕受色像相令计是为净想令从是堕不摄守根处 谓不摄守六情根也
是为九品为已分别为一切不可[卫-韦+正]非法伴已说 伴六情伴也。眼与色为伴。六情同义
竟是多闻者能解 多闻博见。能解是耳
不多闻者卒不解 卒遂也。不多闻。又不广见执行。陵迟遂不解是
是为慧人能解不慧卒不解 谓愚痴之人。不广学多闻。始闻之卒不解
是[卫-韦+正]者能解 谓[卫-韦+正]是者。能解之耳。不[卫-韦+正]终不解是
不随行不解有九绝处令一切净法部堕聚合何等为九一止二观三不贪四不恚五不痴六非常七为苦八非身九不净是为九 师云绝。谓与恶意断绝也。得止观[卫-韦+正]。不贪世间爱欲。无嗔恚愚痴之心。觉知非常苦空非身。不净之谛也
彼止名为意止在处能止已止正止摄止不失止不志心寂然一一向念是名为止 师云。谓在身处能止。在痛在意在法辄能止。意不志也。正止四意止。摄摄六情寂然得定意也。一向念者。如安般六情。在在一向也
何等为观观名为了阴 识神微妙。诸阴难察。当谛了理观一息中有五阴也。谓初数息时为风气。谓之色阴。念息恐受为痛阴。有是二念想阴。从息至想为[卫-韦+正]阴。已知息意为识阴。是为一息中有五阴也。分别知五阴。是为了阴也
为了持 总持六情
为了入 当谛却六邪无令入六情
了名字了从本生 四不色阴为名。四大为字也。从本生。言本从十二缘起。五阴六本从所入生也
了从本法已生 法生死法也。当明了知之
了苦了习了尽了道[卫-韦+正] 谓[卫-韦+正]道者。当晓了知苦习尽道。为了四谛
了从善[廿/恶]从是法生 当了知。善从尽道生。[廿/恶]从苦习生。[卫-韦+正]家当谛了之
了增复增 复增道行
了白黑 道为清白。世为浊黑。黑冥也
了是可随 谓道[卫-韦+正]可随也
不可随 谓邪[卫-韦+正]不可随。分别知是白黑辈
如有分别 谓谛分别白黑辈也
为拖 拖拖[卫-韦+正]也。谓道可行
不拖 谓邪欲不可[卫-韦+正]
为下 下欲重担
复下 复下下道思所[卫-韦+正]思复思慎无忘
为念 念念数息
复念 进[卫-韦+正]尽道原。谓之复念安般曰。念觉种意。是之谓
为思观 谓诸所观常思念之
为识 识忆也。谓与学者常忆识已所[卫-韦+正]也
为慧 得还尽无不知
为眼 眼道眼也。已得道心。眼无不见
为谋 谋谓善慈权也
为满 观已遍浃满足其[卫-韦+正]
为解 解道奥。脱三界
为慧为明 解道奥。度三界。得无不知。为一切见。重云慧明者。谓斯[卫-韦+正]为慧中之慧。明中之大明矣。慧即曰清净慧法。斯义如之也
为欲 欲欲道也。其心常乐道[卫-韦+正]
为光 御已满解慧。明心之乐斯法者。普慈弘润。光被十方。群生蒙泽。故曰为光
为敢不离 一已解了不敢不离世诸秽垢
为观法 法三十七品法也
为觉意 从自觉得无不知也
为直见 直八直也。见道迹也
为道种 [卫-韦+正]三十七品。为下道种
是名为观亦有若干二辈观 意已觉见。为下道种。是故名曰观。若干二辈者。谓道净世[病-丙+岁]。其事多故曰若干也
一为净观 谓空闲寂净观三十七品为净观
二为不净观 观三部[卫-韦+正]为不净观
三为清净观 谓意念止为清垢尽为净故言清净
四为不清净观五为黑观六为白观七为可[卫-韦+正]观 可[卫-韦+正]者。净法可[卫-韦+正]观业为宝矣
八为不可[卫-韦+正]观九为罪[卫-韦+正]观 罪[卫-韦+正]观者。观履邪入三恶道以惑心
十为殃福观 谓观知何[卫-韦+正]属殃福
十一为缚观 观知识神缚在十二因缘
十二为解脱观 知舍十二因缘当得解脱
十三为有所益观 已得解脱为有所益
十四为失无所益观 失失道[卫-韦+正]无益于己
十五为往观 往观谓六情往至六倒。许色声香味细滑多念
十六为还观 还还观身
十七为受罪观 作十二因缘为受罪也
十八为除罪观 观断十二因缘为除罪
是故名为观亦为二因缘令有是说止为一切天下人有二病何等为二一为痴二为爱是二病故佛现二药何等为二一为止二为观若用二药为愈二病 止观为二药。痴爱为二病。佛以止观治二病。谓之愈病者
令自证 止灭爱。观灭痴。痴灭得道之证
贪爱欲不复贪 止观道满。痴爱即灭。饱于道者。不饥于俗。谓之不复贪矣
念意得解脱痴已解令从慧得解脱 得四非常直净之[卫-韦+正]。即无三界志。谓之解脱矣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阴持入经》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1】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