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八 ▪第4页
终南山至相寺沙门智俨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已上。三十离生下九十句辨修淳熟德。四地已上。四十足下二百句辨报相具足。八地已上。初文有三。初二十句辨身业。次四十句辨口业。下六十句辨意业。初身二十句中。初十体。次十别用相。第二口业中。初十辨体。次十辨口业因行。初四自利。次六利他。口业善故得诸神加护。次十守护由护成内德。能外化故。第四辨十大事。第三意业六十句中。初十意业体。下五十辨意业作用。初体中初三利他。次七自利行。既得体已须顺理造修。故第二辨十发心。发心行成终于法界。故第三辨十满心。由正智能生后得信等根。故第四辨十根。既行体立解心当理。故第五辨十直心。既理观开明契穷实际。第六辨十深心。前九自行。次一利他。第二九十句中初三十句明自行。二十入众生下三二十利他后十趣下三十辨自他行成。初因行巧修。故明十方便。以善巧方便而能忻求诸行。故第二辨十乐修。由乐修故障累斯亡。道味渐现故第三辨十解脱。由解脱故深知物性。故第四辨十入性由深入性道味渐细故第五辨十习气。道味渐增成其大用。故第六辨十炽然。即炽盛修也。不动胜进无所不至。皆合圣趣。故第七辨十趣。既依正趣德行外彰。故第八十事具足佛法。既得佛法须识退过。故第九辨十退失佛法。初四利他行不成。次六自利行不成。第三九十句中有三。初三十句明因行体。次十名号下二十句辨行用差别。三十无量道下四十句因德成就。初十离生者方便生死障尽也。以顺无生行成坚固故。第二辨十决定法。初五自分。后五胜分行。以自体坚固故。第三辨十出生佛法。以行成故德彰于时。故第四辨十号。以圆德显彰壅滞斯尽自体虚通故。第五辨十道。此即约增数以明道体。前道自体辨道境无量。故第六辨十无量道。即明分齐。正以所观道境界无量故。能观道法亦无量更无别法。亦可道之数也。道法既成次明能成之因。即第七也。第八十修道者一圆数故也。即辨策修方便。第九十庄严道者由别策修显德故也。又言无量道具者起道因缘。又摄在己能资于道。故名具也。无量修道者摄法在己堪能进达。故名修道。无量庄严道者众行互相庄严故也。此等始末真如所流缘起共成。故一处举。次第明之。此等若从所见则道法之道。若摄在己即道行之道故也。十足下第四二百句中有四。初二十辨八地已上根行淳熟外方便用。二十腹下六十句辨报体差别。三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四十行已下六十句辨报用差别。八地已上同佛身业等故也。初十足者运报根本。进发之初。造用方便授受自他故。第二辨十手。第二报体六十中。初十腹者总能容摄故。复能蕴积。故第二辨十藏。行用缘起斯从本实而立。故第三辨十心。以德业成就互相严饰营发法身故。第四辨十庄严。行德自严防殄诸过。故第五辨十器仗。降诸魔等也。众行集起德成最胜。故第六辨十头。次十眼下六十句辨报相差别。初行德净胜照了缘起。故名十眼也。初五即五眼。后五作用得名。大论云无常肉眼畏风大故不见他方。此常肉眼自在见他方色也。二天眼见二世法。三慧眼见信等根。四法眼见一切法真实相。五佛眼见十力。此等诸经亦不定。次五可知。既有照用。复能摄诸声教。故第二辨十耳。十德备故行受戒香。故第三辨十鼻。众德聚成能宣示轨。故第四辨十舌。行坚自在形无不现。故第五辨十身。既色相外彰。明心内发。故第六辨十意。前九因行。次一果行。第四报用六十句中。以法身成立德用殊能威仪具足故明四威仪行也。造修方便须进发不住。故第一辨十行法。方便进修则有自分成立。故第二辨十住行。既立安固不动。故第三辨十座。初四自行德。次六利他德进行平等众相永夷。故第四辨十卧。众行既备必有相应之境。故第五辨十住。前能住此明所住法。有所依法其行无不。故第六辨十行法。前行始修。故约闻等此约终成故念等为行也。又名行也。次第六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六问因圆果满行德圆备义有二。初三百二十句辨因行究竟障尽清净。二十住兜率天下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究竟。此中等觉及妙觉合明也。初文有三。初一百四十明因行成就。二十义下八十句辨方便修顺胜进义。三十魔下一百句辨因行成障尽清净。初一百四十句有三。初四十辨行方便。二六十句六度自利行体。次十慈下四十句辨四等利他行体。初十观察者凡辨行相必须善达通塞故也。初四自分行。次六他分行法。一往不尽。故第二辨十周遍观察。所观周悉行无不建。威宿勇健。故第三辨十奋迅。勇健无畏能决定说。故第四辨十师子吼。既能宣说。若自无德无由利物故。次辨十施下六度自行体次第如摄论。一施。二戒。三忍。四精进有三。初四是勤勇。第五是加行。下五不下难坏无足精进。五定。六慧。次十慈下四十句利他行体初十慈与乐意先故。初二平等普摄。次三令离障。后五令行成。次第二十悲。第三十喜。第四十舍。次十义下。第二八十句辨方便胜进有二。初四十自分行成。次四十句胜进修成。初十以义成行也。前七自分。次三胜进。如来义者顺如而来也。第二十法以法成行也。第三十功德具者辨行因缘。后明成智慧因缘故。第四十辨智慧具。次四十句者初十明足解心游履诸法门。既有进趣方便。必于三乘等法无厌。故第二辨十求法行。得法在己善解明达。故第三辨十明了。善法行成趣无上道。故第四辨十回向法。第三辨因行障尽。文有二。初五十句辨见佛行成入佛境也。二十慢下五十句入佛境界为佛加护。初五十中有三。初二十明道障现前。次十对治除障。次二十障尽见佛。初十魔者于道有障故。次第二十魔业。前是体。今此是力用有十一句。前七自行不成。次三利他不立。次一果德不满。然道障交竞。不除而自灭。故第三辨十舍离魔业。前七自分行成。后三胜进行立。体碍既尽。行入佛境。故第四辨十见佛。前信始但解。今行成故见也。既得体相应大用无方。故第五辨十佛业。后五十句佛加被中有三。初二十句对治胜分障方便行成。次三十后障复起摄行在障。三有二十句果德加入佛境界。初慢业者轨道相迷于胜分。故在初也。识障不起敬理重法。故第二辨十智业。若不识道相即随有为。不免羁缚故。第三辨魔所摄持。以正达道相即正觉开明故。第四辨十佛所摄持。以契如实即法被于己故。第五辨十法摄持。次第二佛住兜率天等一百九十句辨果德满足中有四。初四十辨因行胜进与般若法门相应。二十生下五十句明胜行自严建立自在。三十出家下六十句胜治行成障尽清净。四十觉如来力下四十句明果德满足佛事究竟。初住兜率十事业者。自他俱利。后边行满耳。自他行满已。将欲处缘摄化。若不舍无有生死。大果无由得达。故第二辨临命终十示现事。示现已。次十事下降神母胎。就中初五句利他后五句摄因果相应。所现难测旨趣精深。故第四辨十微细趣。无生为生。故第五辨十生。自下五十句第二从母出生现世也。就初十种生中初六自分。次四胜进。德相外彰。故第二辨十庄严。众德备集道超世表。其行旷周功无不建。故第三辨十游行七步。其道始立清净无染。故第四辨十现童子。身若不在染何能显其清高。故第五辨十现中宫。处世不着。缘所非碍。故第六辨十出家。此下六十句明对治行相。以性离相违缘不碍。洮练身心炽然不懈。故第二辨十苦行。舍离二边随顺中道。故第三辨十往诣道场。随顺中道摄果相应。故第四辨十坐道场。摄果在己超升独绝。故第五辨十奇特。善觉三昧等是后如来力中。令将此欲超群惑显智用圆明力。故第六辨十降魔。有为生灭不断而自息。大智真用不拂而自明。故第四段辨十如来力。下四十句明之。此即解脱道中顿得十力也。此善觉三昧即奇特中九也。真相内。显次正轨彰时故。第二明十转法轮。以教被机无缘不益故。第三辨十白法入众生心。同化既毕。息影归真。故第四辨十涅槃。即初十文耳。亦可涅槃是常。依缘现没。故次明也。即后十句耳。佛子是为大妙法门下第六结证述成有二。初总。次别。别文有三。初结劝修行。二佛子此经出生下辨经名叹经德用。有三可知也。经名有四义。一行。二解。三所离。四利他。如文应知耳。三说此出生下明雨华等证成。初文有三初结法叹德。二佛子若众生下辨修行益。有三可知。三佛子是故下明劝修。三说此出一切下证成有三。初牒经名。二动地。三十方佛同叹。有三可知。同名佛对示普贤者明大行不虚也。第七重颂中有二初长行生后。次偈颂颂。文有二百三十一偈有二。初二总举诫听。第二下广辨广文有三。初一百四十九半总颂普贤二千答意。二常依如来智下四十三正颂二千答。三菩萨修诸行下三十八半颂结叹文。初有三。初有十四叹德深广非言可尽。二持众生下六十七菩萨德深。故广举事况。三一身无边际下六十六偈半正叹因果行相德用自在。二事况中有三。初五十六半举三十余事喻因行差别二菩萨等如来下六偈况讫。总明行相。三菩萨悉成就下四半结德劝听。一身无边际下第三六十半为二。初三十六偈半叹因行摄益。二菩萨一念中下三十叹果德摄益自在。前叹因行有二。初十一半叹自分因行入佛境界。二示现种种下二十五辨因行利用。就二十五偈中。初十八明他行自在。如是众生下七明应机授法。菩萨一念下果摄益三十文有三。初十四自他果德摄化。二观色如聚沫下十一辨菩萨道善达真性。三广入下五结成功行利益。其旨深奥宁可悉宣。聊以一尘之说以况玄趣耳。次半常依如来下第二有四十三。颂上二千答有六。初四颂上十信位。次四颂上十住。次六颂上十行。次六颂上十回向。次清净身业下十颂上十地因位。次观察下十三颂上因圆果满佛事究竟。次菩萨修诸行下第三有三十八半。颂上结文有二。初三十二半结因果德自在。下六偈举以劝修。初文中初六半略结叹行用自在。下二十六广辨行用自在。二十六中初十六叹因行自在。二净身等虚空下十叹果行自在。因行中初二叹意业。次四半叹口业。下十叹身业。果行中初二正叹果德三业成就。次八喻果自在。第二劝修中初二总举因果行德。次喻况难尽。下二劝修同会莫二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