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鬘宝窟》

「经疏部」经文1744卷36页码:P0001
隋 吉藏撰

  《胜鬘宝窟》三 ▪第2页

  中(之本) / 慧日道场沙门释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大。今辨广大。前明体大。今明用大。前明愿大。今明行大。如是三条。有深所以。故称为义。佛言便说下。第二如来许说。林公云。此训为错。应言辨说。今谓辨说于言不便。依经便说是也。胜鬘白佛下。第三正说。就文为二。第一正明摄受正法。第二从世尊我见摄受正法有如是力下。仰推于佛。请佛证知。初以五门释之。一异释门。二正释门。三同异门。四引类门。五行用门。异释门者。有人言。摄受正法其义广大。谓总标也。即是无量释上广。得一切佛法已下。释上大。大有二种。得一切法谓证大。八万已下谓教大。则证教二道也。二正释门者又二。第一略标章门。第二广释。标章门者。通唯是一正法。别有四义不同。一广大。二无量。三得一切佛法。四八万四千。此四门可具二义。初句为总。后三句为别。以别释成于总。所以称广大者。以无量得一切佛法及八万四千。故称广大也。二者通是一正法。法法不同。凡有四种。一理。二行。三果。四教。理者。诸法实相理。如实相理而修行。故有行正法也。行满得果。故次明果。前三为自德。教正法者。即化他。此四摄一切正法尽。初言广大者。谓理正法也。次言无量者。行正法也。得一切佛法者。果正法也。八万四千者。教正法也。今标此四门。后次第解释也。又前三句即是乘三义。理正法。是乘性也。行正法。即乘随也。果正法。即乘得也。教正法。为他说乘三也。第三同异门者。此四与前不妄失正法中有同有异。上有五句。一正法。二一乘。三波罗蜜。四大乘欲。五正法欲。前之正法。即是今理正法。前大乘。即是今果正法。前波罗蜜及二欲。即是今行正法。但上广彰不妄失义。故复开为三。今作因果。故摄三为一。上但明自行。故不论教。今具自行化他。故有八万教门。第四引类门者。此四句。即龙树中观论三字也。中者。理正法也。观者。即行及果正法也。论者。即教正法也。故睿师云。其实既宣。其言既明。于菩萨之行。道场之照。无不朗然悬解矣。第五行用门者。即就事作之。七尺之身。本来四绝。即理正法。作四绝之观。谓行正法。四绝之观了了现前。即果正法。既如说而行。还如行而说。即教正法也。八万四千。如贤劫经说。彼有菩萨。名曰喜王。晏坐七日。作是思惟。菩萨行何三昧。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法门。诸三昧门。诸陀罗尼解脱门等。过七日已。往诸佛所。顶礼佛足。请前所念。佛时对曰。快问是义。有三昧门名了诸法本。行是三昧。便速逮致八万四千诸度门等。何者是其八万四千。彼经宣说。诸佛功德。凡有三百五十种门。于彼三百五十种德。各修六度以之为因。便有二千一百诸度用此诸度。对治四大六衰之患。便有二万一百诸度。言四大者。所谓成身地水火风。由前诸度得净法身。故能舍之。言六衰者。外六尘。六尘之贼。衰耗善法。故名为衰。由前诸度。证诸法空。故能治之。彼前二万一千诸度。各对众生四种心患。便有八万四千诸度。言四患者。多贪为一。多嗔为二。多痴为三。三毒等分为四。又解。取身见为等分。以身见能生三毒故也。八万四千者。三百五十度谓果。六度谓因。谓因果一双也。此因果谓得也。自下明离四大六衰谓离果。果中有内蛇外贼。下明离因。因中有三毒及等分。故八万四千。无义不摄。八万四千既尔。三昧解脱陀罗尼等类亦同然。今说诸度。以为八万四千门矣。此八万四千善法。种别不同。故名为门。又此八万四千。通人神解。故称为门也。譬如劫初成时下。第二释四章。明即成四别。还依前次第释。第一从初至即是摄受正法。释上第一广大之义。第二从无异波罗蜜至最后即是波罗蜜。释第二则是无量因行章门。世尊我今承佛威神下竟之所瞻仰。释上第三得一切佛法果德章门。从世尊又善男子下。释上第四八万四千教法章门。就初又二。第一前释正法广大。第二从世尊摄受正法下。释摄受义。胜鬘前标二门。谓摄受正法广大之义。是故今双释此二门也。初门有四譬四合。第一兴云注雨譬。第二大水出生世界譬。第三大地能持重担譬。第四大地有宝藏譬。问。此四譬有何异。答。有人言。第一譬摄受正法能生多行。第二譬摄受正法能成多德。第三譬摄受正法能益多众。第四譬摄受正法备含多法。具此四多。是故前文云则是无量也。今明不尔。以三门释之。一次第门。二不同门。三释广大门。次第门者。云为水本。故前明云譬。水从云生。故次明水譬。地成由水。故有地譬。宝由地生。故有宝譬。合譬次第者。由实相理。出生于教。如云生于水。教由理成。如水由于云。禀教成人。故有地譬。由人有宝。故有宝譬。又初以云譬实相正法。次以水譬实相正法。第三以正法成人。第四得实相正法人。能生出世大宝。故并以理正法为四譬。未论教也。至后释八万法藏。方明于教。第二不同门者。虽有四譬。合成二章。前之二譬。明成人之法。后之两譬。辨法所成人。又前两譬明自行。后两譬辨化他。又前二譬明本出生。后两譬明末利益。第三释广大门者。此章名释上广大章门。所言广大者。四譬即成四大。谓大云大雨大地大宝。次合四大为二大。前二辨法大。后二明人大。次合二为一。虽有人法。总譬一正法。又一义者。即人是法。即法是人。如后章说也。次泯一归无。即人是法人。人非定人。即法是人法。法非定法。故非人非法。虑绝言忘。今且依人法各为二法。法中二者。初略。后广。又初明人天乘。后明四乘。人中二者。至后当释。又初明与四乘因益。后明与四乘果益。至文当显。初文前譬次合。所以举譬者。法之理深。非譬莫悟。故据近事以明远理。劫初成时者。今前叙坏。后次辨成。火灾起时。坏欲界至初禅。水灾起时。坏欲界至二禅。风灾起。坏欲界至三禅。既有三坏。即有三成。若坏欲界至初禅。世界成时。从二禅边兴云注雨。故欲界至初禅便成。若坏欲界至二禅。便从三禅边注雨。故欲界乃至二禅得成。若坏欲界至三禅。从四禅边注雨。故欲界至三禅便得成也。广如三界义中说。今取劫成者。一切世间诸成之中。劫成最大。譬得初地。乃至得佛。亦是一切成中之最大也。问。今正据何成喻。答。正就佛地。非佛究竟成就。无以能出生五乘等法也。故以劫初喻摄受正法人也。成时者。譬摄受也。正法显现在心。名为摄受。即是成时。问。劫初成时喻摄受正法人。普兴大云喻摄受正法。此是从人有法。乃是正明人出生。宁是法出生耶。答。譬意不正在人。乃明劫成时。大云普兴。雨众色雨。正明法出生。不明人出生。水聚譬亦尔。故二处文并不合劫成。问。云何理出生。答。由会实相理。得有诸佛菩萨及以二乘。由佛菩萨二乘故有人天也。普兴大云者。所以举劫初大云大雨者。云雨之大。莫过劫初。故借此大云大雨。以喻摄受正法之广大也。大云者。依法华经四义譬云。一如来大形普应。犹如大云。二如来大声普遍。犹如大云。三如来大号普遍。犹如大云。四如来大德充满。犹如大云。则是形声德号摄佛事尽。今以大云譬摄受正法。摄受正法。则无法不摄。犹如大云雨众色雨者。摄受正法为体。则是能生。从摄受正法出生因。如雨大雨也。及种种宝者。出生果。如种种宝也。以因果是众义大宗。立信根本。初譬但明此二。所以为略。又此中但明正法出生人天之因。人天之果。是以为略。故经云。雨无量福报。人天果也。无量善根。天人因也。如是摄受正法下。第二合譬。略不合劫初成时。虽举劫初时。意正在兴云注雨。故不合也。摄受正法。合上兴云。雨无量福报。合上雨种种宝。即果名为福报。及无量善根之雨。合因也。世尊又如劫初成时下。第二有三。一譬。二合。三结。劫初成时。不异向解。有大水聚者。劫初成时有持水风。令水不散。有消水风。令水渐尽。以成世界。世界坏从下以向上。世界成从上以成下。故论云。初坏处最后成。最后坏最初成。故用水聚出生三千大千世界。水之轻妙者。成上诸天宫殿。水之滓浊者。成下山河大地。是水聚能出生大千世界藏。问。欲界身不能触得上界物。云何得以欲界火烧上界禅。答。俱舍论云。从欲界火。别出火烧初禅。不用欲界火烧初禅。问。云何为三千大千世界。答。如龙树说。一四天下。合以为一。数之至千。名为小千。小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中千。中千为一。数复至千。名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大千界成坏同时。故合为一。三千隔别。故称为界。三千苞含人物。目之为藏也。四百亿类洲者。三千界中。有其百亿四天下。别名四百亿。地形各异名种种。东方有洲。名弗婆提。形如满月。人面像之。南方有洲。名阎浮提。其形上方下尖。人面像之。西方有洲。名瞿耶尼。形如半月。人面像之。北方有洲。名郁单越。其形正方。人面像之。洲谓洲渚。此等皆是水中高原。故名为洲也。释合譬文。凡有四家。今具叙之。第一家云。出生大乘无量界藏者。菩萨地中。要说有十。广则无边。故名大乘无量界藏。此正取菩萨十地诸位为无量界大乘界藏。一切菩萨神通之力者。合上四百亿类洲。菩萨神通之力是其行用。一切世间已下。明其行体。行有世间出世间别。三地已还。名为世间。四地已上。名出世间。是二之中。各有证行阿含行异。故有四句。一切世间安隐快乐。是三地证行体也。证行寂灭。名为安隐。证法适神。名为快乐。一切世间如意自在。释三地已还阿含行。谓八禅等也。及出世间安乐劫成。是四地已上证行体也。法从喻称。故言劫成也。乃至天人本所未得者。是四地已上阿含行。谓道品等也。三地已还阿含之行。是凡夫法。人天共得。四地已上阿含之行。是贤圣之法。人天不得。故名天人本所未得。此等皆从摄受中出也。第二家。余义并同。但取证道即是无分别正体智。阿含行即是后得智。用摄论意也。有人言。初譬明正出人天乘。今譬明正法出生三乘。谓菩萨及三乘也。从菩萨神通下。合四百亿类洲。于中有二。一以大乘行相合也。乃至人天未得者。以二乘行合也。菩…

《胜鬘宝窟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