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深修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渐次大乘生句。当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释次第相生也。
◎秘密主。应如是了知大乘句心句无等等句。必定句正等觉句。渐次大乘生句者。梵音谓句为钵昙。义如前释:
六句分别为1.大乘句2.心句3.无等等句4.必定句5.正等觉句6.大乘生句。
(1)大乘句(大乘法)
◎此十喻皆是摩诃衍人甚深缘起。非声闻缘觉安足之处。故名大乘句:十喻是菩萨道的大乘法修行,不是小乘声闻缘觉能修的法,故名大乘法。
(2)心句
◎心之实性。更无一法可以显示之者。亦不可授人。但如是深观察时。障盖云披。自当证知耳。故名心句:可证心的实相,没有其他法可如是证,亦不可私自传授,内观时因业障盖障除去,自可证菩提本心,故名心法。
(3)无等等句:无上密法
◎如来智慧。于一切法中无可譬类。亦无过上。故名无等。而心之实相。与之函盖相称间无异际。故曰无等等。若以十缘生了知心处。则安住其中。故曰无等等句:世间没有任何一法可以超过如来智慧,故名无等法。真心空性的实际相的显现是无有分别、不可分开,故曰无等等。若以本尊持咒修三密,经十缘过程,了知真心且能安住空性中,修无上密法,故曰无等等句。
(4)必定句
◎诸佛以此十缘生义。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若有能信解者。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魔。皆化身作佛说相似般若。亦不能变易其心。使法相不如是。故曰必定句:佛以十缘义理,佛有威力,说出如来藏性、心实相及密印,若能信此修行,十方法界魔即化身如佛说般若智慧之法,也不能改变修行之心,最后佛身相与魔相是不同,故曰依佛法修必不成魔,一定为成佛故,为必定句。
‧必定师子吼说如来性心实相印:佛有威力说明如来藏性、空性、实相及法印。
‧般若:智慧。
(5)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极无自性心生。即是心佛显现。故曰正等觉句:以正道观之,离开有为三界,入无为的空性自性,现佛身光明,入佛界光明,即是心佛显现,此为正等觉句。
‧以此中道正观。离有为无为界:以三观(假观、空观、中观)修持,最后以中观方式,内观本心外观本尊方式,修正完全无三界因果并入空性自现佛身的修行方式,是真正修成佛的成就。
‧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6)渐次大乘生句:入毗卢性海修一切种智并将佛身以变化身入各处渡生并圆满成就。
◎以深修观察故。如入大海渐次转深。乃至毘卢遮那。以上上智观。方能尽其源底。故曰渐次大乘生句:如此深入内观,转轮妙法入毗卢遮那佛国,修一切种智之成就,方能找到佛如幻变身之源,及渡生成就之源。故曰渐次大乘生句。
‧深修观察:深入内观。
‧如入大海渐次转深:安住于空性中。
‧上上智观:一切种智成就。
◎当知如是六句。次第相释次第相生也:当知上述六句,依次第修持时现出之次第相状。
(三)十缘修持最后成就有四大项,强调本尊修持三密加持及渡生时受佛力加持,以净菩提心(清净心),由此修证种智成就而修成佛的不可思议法。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属布施、福成就。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种智成就,了知法界众生界,并幻化入各处渡生,因众生心不同、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种智成就的方法,属慧成就。
3.十地修行成就者阿阇梨说出以本尊真言修持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是不同方式成就的。修成佛身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4.悉地法成、悉地果生成就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佛国净土成就即福慧圆满成就。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严藏。从十世界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一切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种种工巧大智慧。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实遍一切心相。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界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自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而后通彻也。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
(1)具足法财:渡众生所需不匮乏。此段是檀波罗密成就(布施、福成就)。
◎毘卢遮那即以此十缘生句不思议法界。作无尽庄严藏。从十世界微尘数诸法界门。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诸宝。遍施众生犹尚不匮。故曰具足法财:毗卢遮那以十缘法,入不思议法界修持无尽庄严佛身相。由此入十法界各诸法门,开示修行解脱之法及渡生之法,使众生所需不虞匮乏,故曰具足法财。
‧常出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解脱法。
‧诸宝:渡生方法。
(2)遍知一切心相,渡生种智成就,了知众生界。因众生心不同,以不同法、不同相,修一切种智成就的渡生方法,属慧成就。
◎一切如来智业由此具足。故曰出生种种工巧大智慧。若于一念心中。明见十缘生义。则上穷无尽法界。下极无尽众生界。其中一切心相。皆能了了觉知。以皆从缘起。即空即儗即中故。故曰如实遍知一切心相:由此才具足渡生种智,由此出生渡生方便大智慧于一念心中,明白十缘之义理。上至法界下至众生界,自在心中了然,是以清净心觉知一切。由十缘起,以空观、假观、中观如实了知,觉心一切相。
(3)本尊三密加持,与小乘苦修不同。修成佛身成就须以大乘法如是修。
◎阿阇梨言。行者初修观行境界现前时。由内因外缘力故。自然有缘起智生。不同常途习定功力苦至而后通彻也:十地阿阇梨说修行者修三观时,当此境界现前时,是修行者内心有渡生愿,外有佛力加持,使有智慧面对修行过程,知内因外缘而引发。此法与修定力苦修是不同的。
(4)悉地法生、悉地众生成就,来自清净心(净菩堤心)的修持成就。如是修可以修成佛身、成就佛国净土。
◎梵本中云。自此以后。次说真言者持诵次第。如法悉地。如法果生。此是传法者所记。故不于经中具出其大意言。已说净菩提心诸心相竟。从此以下。明进修方便及悉地果生也:修真言次地持诵如法心成就,如法次地修行成就。此为传法者应证实,故不于经中随意说。应说净菩提心时各心所显之相状。从此以后,明白进修方法及渡生方便法,及成就果地修行。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由「入真言门住心品之余」中介绍十缘六句(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