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知见▪P2

  ..续本文上一页天这样的果:因缘和合就产生了果报。产生了今天这样的果以后,我们就要去感受这个果带来的觉受。比如说,你过去种下了健康的因,现在就感得健康的果报;如果你过去乱吃东西,不注意节制,生活没有规律,现在就会感得生病的苦痛之果报。大家如果能够按照因果相续的规律再来认识命运,这种认识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积极的推动力。

  释迦佛成佛了,他还是遭受了金枪、马麦之报。有一次佛讲法的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两把枪来刺杀佛陀,弟子们想去把他抓住,不让他刺。刺佛怎么得了啊!佛马上就制止了,说:“你们不用着急,让他刺吧!”他就刺了两下,然后把两把枪一扔就跑掉了。弟子们疑惑了,佛为什么还会遭受这样的果报呢?佛陀就给弟子们解释,过去佛陀在修菩萨行的时候,衣服缝里有只跳蚤,佛陀缝补衣服时不小心一针穿过去,把跳蚤扎死了。这只跳蚤怀恨在心,一定要报这一针之仇,它一直等待机会。但因为跳蚤是畜生道众生,佛陀是修行人,它一直没有找到机会。等佛陀成佛了,有一天因缘终于成熟了,当时的跳蚤投胎成了人,但他的嗔恨心还在,就跑来报仇,刺杀佛,刺了两下,觉得已经刺到了,仇恨就消除了。而佛陀因为具足了无量的慈悲、智慧和德行,并没有被刺死,他对弟子们说:“假如我现在是跳蚤,这个人一针穿过来,我也一命呜呼了!”

  这就是因果,因果丝毫不爽!但是因缘果报,从因到果,中间还有个“缘”,我们修行求佛菩萨加持,就是把这个“缘”先改过来。本来是要倒霉的,我们赶紧念佛求加持,一加持,倒霉的缘就不具足了,比如本来有小偷要来你们家偷东西的,结果你赶紧念佛,念着念着,小偷就不来了。

  我在北京上佛学院时,在我住山的瑞安大罗山上还住了四位老居士,他们就住在小庙的楼上。半夜有小偷来敲门,敲得很厉害。这些老居士心里有佛,就赶紧坐起来,闭上眼睛念大悲咒:“南无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其中有位老人家,她一看,大家怎么就这么专业!遇到小偷在下面敲门,都闭上眼睛念大悲咒!她就特别想笑,于是忍不住了,就哈哈大笑,越笑就越觉得可笑,声音越笑越大,结果把小偷给吓跑了。小偷心想:三更半夜敲门,里面的人还哈哈大笑,这到底埋了什么机关?你看,这就是念观音菩萨的感应!念大悲咒就有这种感应。因为缘改变了!如果缘不改变,大家躺在那里害怕得要命,小偷可能就真的进来了。所以你相信佛菩萨,如理如法地去做了,就会改变整个身心的缘。

  求佛菩萨加持,到庙里供佛祈福、消灾,为什么很灵呢?因为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把很多恶缘都改变了!佛教的因果观念,我们一定要相信,因和果中间的缘是我们最需要去努力改变的地方。

  六、心与命的四料简

  依照这种因果观念来看我们的人生,什么是命运呢?“命”是靠自己去“运”的——命是一辆车,车不会自己跑,要靠我们去运作这辆车。这辆车到底要行驶在哪条路上,由我们自己决定。车一定是行驶在某条路上,这就是命;如果你的车开着开着就往别人的车尾撞,说明你运作得不好,这个“运”就是今生的努力。而我们常说的运气好或者不好,这个“运”就是靠自己这一生努力而来的。命是过去世带来的,也就是我们过去有这个因。有些人你一见面就感觉似曾相识,这就是命,你们过去有这样的因。如果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了,那就说明他们把关系运作得不好;如果刚一见面是仇人,一打反而成了朋友了,不打不相识,这就说明运作得好。

  七、改善三业,感受快乐

  佛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包括生活享受,都是业缘相继。身业、口业、意业,这三业的行为会捆住我们整个人生的取向。济群法师将人身比喻为一个制造烦恼的机器,这个比喻非常恰当。所有的烦恼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机器本身不会产生烦恼,是我们硬要给它增加很多烦恼的因素。就像小孩子很天真,吃一颗糖就满足了,很简单,很容易找到快乐;但是长大以后,他有了很多想法,学了很多的算计,就会感受到很多痛苦,快乐也就越来越少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心没有把握。如果我们看到了身体、语言和思想这三种业,能够改变自己,我们人生努力的方向就非常明确了。而真正要得到快乐,还要有能够感受快乐的心,即使有了好的因,也需要有这颗心去感受才会快乐。比如说聚会,家庭聚会或者朋友聚会,大家在一起很快乐,但如果在聚会的时候没有用心去感受,那么可能跟陌生人的感受没什么区别。

  用心去感受,还要有用心感受的“水平”。就像不会画画的人,他们无法真正懂得欣赏画,要学会了画画才知道画有多美。我们要真实地感受生活,就要了知生活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的,有多少的快乐和痛苦,怎么去调节。我们要学会调节,不会调节的人,他在生活中是很难自在的。就像没有炒过菜的人,他就很难炒出特别好吃的菜,只有经过很多次的调节以后,他才能炒出一些好菜。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地调节自己的过程。当我们知道因果是一种规律,知道现在如果往菜里加盐,菜就是咸的,如果加糖,菜就是甜的,那么如果现在种下的因是安心的、快乐的,那就好好去做,如果不是安心的、快乐的,就不要去做。

  第二节、人生的价值判断

  一、六道中得人身的意义最大

  了解了佛教的命运观后,我们接着解释佛教对人生的价值判断,即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我经常跟大家说,我们这一生所有的努力会受两种力量的支配:一种是价值观,一种是经验。我们不停地创造价值观,分别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行那个不行;然后又被这些价值观所束缚,经常会使自己活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我们穿衣服出去的时候,总要问别人漂亮不漂亮,如果别人觉得漂亮就很开心,甚至有些人走到大街上,还要看看自己有多少回头率,这就是把价值观建立在别人的眼光当中。所有的人都是在慢慢地培养、训练价值观,从而使社会形成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社会的价值观是非常复杂的。

  佛陀对我们人生的价值观的看法是什么呢?佛告诉我们:我们拥有了生命,特别是拥有了人身,这是最幸福、最有意义的!在六道当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可以一分为二地讲:

  第一、一切众生都平等,都能成佛!

  第二、在六道中,只有人道是一半快乐、一半痛苦,苦乐参半,苦多乐少。苦越多我们就越想解脱!同时,因为有快乐,我们就知道应该追求快乐,舍离痛苦。

  人道不是三恶道,三恶道是感受痛苦的世界,三恶道的众生一直处在痛苦当中,没有快乐可言。他们只知道如果痛苦少一点就很好了,想不起去追求快乐,因此没有机会改善已经拥有的生命。三恶道的众生想修行是很难的,几乎没有机会,除了有特殊因缘的极少数的恶道众生能够遇到佛法。天道的众生非常快乐,没有痛苦,他想不起还有什么痛苦要去解决。天人一天到晚都在享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享受惯了;到了最后七天,在五衰相现前、最后堕落的时候就来不及了,他想保留也保留不住!所以天道在六道当中虽然是最快乐的,但是对于能否改善生命这一点来说,也是不幸的。所以在六道当中,只有获得人身才是最有意义的。

  

  二、世俗的快乐是迷失的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离苦得乐。科学家每天去研究、开发各种新产品,就是因为人类贪心不足,生活上还有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就要不停去追求这些方便。没有车,就要制造车;制造了车,就需要石油;没有石油了怎么办呢?就想研究出新能源汽车。人就是这样不停地向外去开发、追求,我们内心的追求从来未停止过。还有哲学家、艺术家,无非都是想把痛苦减到最少,把快乐增到最多。人的本能就是想要远离痛苦,得到快乐,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活着的理由所在。

  遗憾的是,我们所了解的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和痛苦,所以往往会追求一些可能会带来痛苦的快乐。比如小孩子刚刚会走路时,他很贪玩,看到什么都想抓一下,看到燃着的蜡烛,觉得很漂亮,拿手去抓,一抓烫着了,哇哇大哭,下一次就再也不敢了。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结了婚爱情就没有了。很多人追求爱情得到了以后,在结婚不久就想离婚,离不掉就很痛苦。现在社会开放起来,离婚率也高了,为什么呢?因为很多人追求的不是感情,而是另外的东西。如果追求正常的情感,夫妻在一起时间越长就越快乐,不在一起才会痛苦。我们很爱佛陀,一心想到阿弥陀佛那里去,到了那里我们绝对不想离开,不会跟阿弥陀佛说“我要跟你拜拜了”,不可能!因为我们的心跟佛觉有情的心是相应的,所追求到的情感是觉悟的情,不是迷失的、混乱的。

  世间人追求的快乐是什么呢?就是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这五样。大街上车来人往、匆匆忙忙,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古人总结为两样:不为名来,即为利往。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利就有很多,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利、对心灵情感的利,所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人们不停地追求世间的这些快乐,在得不到的时候很想得到,认为自己得到后会很快乐,一旦得到了就不快乐了。得到的当下你觉得是快乐的,但同时这个快乐其实已经开始慢慢地远离了,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你得到了情感,也一样会慢慢地老去,慢慢地死去,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会离开。

  所以佛陀告诫弟子说:弟子们,你们对世间的资生产业要适可而止,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对外界五欲六尘的追求上,因为那些虽然是你们需要的,但有很多都不是必要的!

  我们这一生要吃多少饭,住多少房子呢?“良田千亩一日三餐,华厦千间夜睡八尺床”,拥有再多的房子,一个晚上也不用睡两张床。我们需要的并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得…

《佛法的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