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這樣的果:因緣和合就産生了果報。産生了今天這樣的果以後,我們就要去感受這個果帶來的覺受。比如說,你過去種下了健康的因,現在就感得健康的果報;如果你過去亂吃東西,不注意節製,生活沒有規律,現在就會感得生病的苦痛之果報。大家如果能夠按照因果相續的規律再來認識命運,這種認識就會成爲我們人生的一種積極的推動力。
釋迦佛成佛了,他還是遭受了金槍、馬麥之報。有一次佛講法的時候,有一個人拿著兩把槍來刺殺佛陀,弟子們想去把他抓住,不讓他刺。刺佛怎麼得了啊!佛馬上就製止了,說:“你們不用著急,讓他刺吧!”他就刺了兩下,然後把兩把槍一扔就跑掉了。弟子們疑惑了,佛爲什麼還會遭受這樣的果報呢?佛陀就給弟子們解釋,過去佛陀在修菩薩行的時候,衣服縫裏有只跳蚤,佛陀縫補衣服時不小心一針穿過去,把跳蚤紮死了。這只跳蚤懷恨在心,一定要報這一針之仇,它一直等待機會。但因爲跳蚤是畜生道衆生,佛陀是修行人,它一直沒有找到機會。等佛陀成佛了,有一天因緣終于成熟了,當時的跳蚤投胎成了人,但他的嗔恨心還在,就跑來報仇,刺殺佛,刺了兩下,覺得已經刺到了,仇恨就消除了。而佛陀因爲具足了無量的慈悲、智慧和德行,並沒有被刺死,他對弟子們說:“假如我現在是跳蚤,這個人一針穿過來,我也一命嗚呼了!”
這就是因果,因果絲毫不爽!但是因緣果報,從因到果,中間還有個“緣”,我們修行求佛菩薩加持,就是把這個“緣”先改過來。本來是要倒黴的,我們趕緊念佛求加持,一加持,倒黴的緣就不具足了,比如本來有小偷要來你們家偷東西的,結果你趕緊念佛,念著念著,小偷就不來了。
我在北京上佛學院時,在我住山的瑞安大羅山上還住了四位老居士,他們就住在小廟的樓上。半夜有小偷來敲門,敲得很厲害。這些老居士心裏有佛,就趕緊坐起來,閉上眼睛念大悲咒:“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其中有位老人家,她一看,大家怎麼就這麼專業!遇到小偷在下面敲門,都閉上眼睛念大悲咒!她就特別想笑,于是忍不住了,就哈哈大笑,越笑就越覺得可笑,聲音越笑越大,結果把小偷給嚇跑了。小偷心想:叁更半夜敲門,裏面的人還哈哈大笑,這到底埋了什麼機關?你看,這就是念觀音菩薩的感應!念大悲咒就有這種感應。因爲緣改變了!如果緣不改變,大家躺在那裏害怕得要命,小偷可能就真的進來了。所以你相信佛菩薩,如理如法地去做了,就會改變整個身心的緣。
求佛菩薩加持,到廟裏供佛祈福、消災,爲什麼很靈呢?因爲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把很多惡緣都改變了!佛教的因果觀念,我們一定要相信,因和果中間的緣是我們最需要去努力改變的地方。
六、心與命的四料簡
依照這種因果觀念來看我們的人生,什麼是命運呢?“命”是靠自己去“運”的——命是一輛車,車不會自己跑,要靠我們去運作這輛車。這輛車到底要行駛在哪條路上,由我們自己決定。車一定是行駛在某條路上,這就是命;如果你的車開著開著就往別人的車尾撞,說明你運作得不好,這個“運”就是今生的努力。而我們常說的運氣好或者不好,這個“運”就是靠自己這一生努力而來的。命是過去世帶來的,也就是我們過去有這個因。有些人你一見面就感覺似曾相識,這就是命,你們過去有這樣的因。如果很好的朋友反目成仇了,那就說明他們把關系運作得不好;如果剛一見面是仇人,一打反而成了朋友了,不打不相識,這就說明運作得好。
七、改善叁業,感受快樂
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世間的一切,包括生活享受,都是業緣相繼。身業、口業、意業,這叁業的行爲會捆住我們整個人生的取向。濟群法師將人身比喻爲一個製造煩惱的機器,這個比喻非常恰當。所有的煩惱都是我們自己製造出來的,機器本身不會産生煩惱,是我們硬要給它增加很多煩惱的因素。就像小孩子很天真,吃一顆糖就滿足了,很簡單,很容易找到快樂;但是長大以後,他有了很多想法,學了很多的算計,就會感受到很多痛苦,快樂也就越來越少了。
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我們對自己的心沒有把握。如果我們看到了身體、語言和思想這叁種業,能夠改變自己,我們人生努力的方向就非常明確了。而真正要得到快樂,還要有能夠感受快樂的心,即使有了好的因,也需要有這顆心去感受才會快樂。比如說聚會,家庭聚會或者朋友聚會,大家在一起很快樂,但如果在聚會的時候沒有用心去感受,那麼可能跟陌生人的感受沒什麼區別。
用心去感受,還要有用心感受的“水平”。就像不會畫畫的人,他們無法真正懂得欣賞畫,要學會了畫畫才知道畫有多美。我們要真實地感受生活,就要了知生活是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的,有多少的快樂和痛苦,怎麼去調節。我們要學會調節,不會調節的人,他在生活中是很難自在的。就像沒有炒過菜的人,他就很難炒出特別好吃的菜,只有經過很多次的調節以後,他才能炒出一些好菜。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地調節自己的過程。當我們知道因果是一種規律,知道現在如果往菜裏加鹽,菜就是鹹的,如果加糖,菜就是甜的,那麼如果現在種下的因是安心的、快樂的,那就好好去做,如果不是安心的、快樂的,就不要去做。
第二節、人生的價值判斷
一、六道中得人身的意義最大
了解了佛教的命運觀後,我們接著解釋佛教對人生的價值判斷,即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我經常跟大家說,我們這一生所有的努力會受兩種力量的支配:一種是價值觀,一種是經驗。我們不停地創造價值觀,分別這個好那個不好,這個行那個不行;然後又被這些價值觀所束縛,經常會使自己活在別人的眼光當中。我們穿衣服出去的時候,總要問別人漂亮不漂亮,如果別人覺得漂亮就很開心,甚至有些人走到大街上,還要看看自己有多少回頭率,這就是把價值觀建立在別人的眼光當中。所有的人都是在慢慢地培養、訓練價值觀,從而使社會形成了一種共同的價值觀。社會的價值觀是非常複雜的。
佛陀對我們人生的價值觀的看法是什麼呢?佛告訴我們:我們擁有了生命,特別是擁有了人身,這是最幸福、最有意義的!在六道當中,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可以一分爲二地講:
第一、一切衆生都平等,都能成佛!
第二、在六道中,只有人道是一半快樂、一半痛苦,苦樂參半,苦多樂少。苦越多我們就越想解脫!同時,因爲有快樂,我們就知道應該追求快樂,舍離痛苦。
人道不是叁惡道,叁惡道是感受痛苦的世界,叁惡道的衆生一直處在痛苦當中,沒有快樂可言。他們只知道如果痛苦少一點就很好了,想不起去追求快樂,因此沒有機會改善已經擁有的生命。叁惡道的衆生想修行是很難的,幾乎沒有機會,除了有特殊因緣的極少數的惡道衆生能夠遇到佛法。天道的衆生非常快樂,沒有痛苦,他想不起還有什麼痛苦要去解決。天人一天到晚都在享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享受慣了;到了最後七天,在五衰相現前、最後墮落的時候就來不及了,他想保留也保留不住!所以天道在六道當中雖然是最快樂的,但是對于能否改善生命這一點來說,也是不幸的。所以在六道當中,只有獲得人身才是最有意義的。
二、世俗的快樂是迷失的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他們的所有行爲都是爲了離苦得樂。科學家每天去研究、開發各種新産品,就是因爲人類貪心不足,生活上還有很多的不方便,所以就要不停去追求這些方便。沒有車,就要製造車;製造了車,就需要石油;沒有石油了怎麼辦呢?就想研究出新能源汽車。人就是這樣不停地向外去開發、追求,我們內心的追求從來未停止過。還有哲學家、藝術家,無非都是想把痛苦減到最少,把快樂增到最多。人的本能就是想要遠離痛苦,得到快樂,這就是我們爲什麼活著的理由所在。
遺憾的是,我們所了解的並不一定是真正意義上的快樂和痛苦,所以往往會追求一些可能會帶來痛苦的快樂。比如小孩子剛剛會走路時,他很貪玩,看到什麼都想抓一下,看到燃著的蠟燭,覺得很漂亮,拿手去抓,一抓燙著了,哇哇大哭,下一次就再也不敢了。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結了婚愛情就沒有了。很多人追求愛情得到了以後,在結婚不久就想離婚,離不掉就很痛苦。現在社會開放起來,離婚率也高了,爲什麼呢?因爲很多人追求的不是感情,而是另外的東西。如果追求正常的情感,夫妻在一起時間越長就越快樂,不在一起才會痛苦。我們很愛佛陀,一心想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到了那裏我們絕對不想離開,不會跟阿彌陀佛說“我要跟你拜拜了”,不可能!因爲我們的心跟佛覺有情的心是相應的,所追求到的情感是覺悟的情,不是迷失的、混亂的。
世間人追求的快樂是什麼呢?就是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五樣。大街上車來人往、匆匆忙忙,他們都在忙些什麼?古人總結爲兩樣:不爲名來,即爲利往。不是爲了名,就是爲了利。利就有很多,包括對現實生活的利、對心靈情感的利,所以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人們不停地追求世間的這些快樂,在得不到的時候很想得到,認爲自己得到後會很快樂,一旦得到了就不快樂了。得到的當下你覺得是快樂的,但同時這個快樂其實已經開始慢慢地遠離了,這就是人生的真相!你得到了情感,也一樣會慢慢地老去,慢慢地死去,所有的一切在死亡面前都會離開。
所以佛陀告誡弟子說:弟子們,你們對世間的資生産業要適可而止,不要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對外界五欲六塵的追求上,因爲那些雖然是你們需要的,但有很多都不是必要的!
我們這一生要吃多少飯,住多少房子呢?“良田千畝一日叁餐,華廈千間夜睡八尺床”,擁有再多的房子,一個晚上也不用睡兩張床。我們需要的並不多,但是想要的太多,得…
《佛法的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