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的知见

  佛法的知见

  引言

  人的一生中,知见很重要。不管生活过得好不好,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我们都应该对自己、对环境有所了知。如果我们对自己、对环境不能了知,就只能被业力牵着跑,难以打开智慧的大门。如果我们的知见不正确,甚至是邪见的话,就会在这些错误知见的引导下变得更加痛苦。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离苦得乐,解脱烦恼痛苦,得到究竟快乐!

  在生活当中,通常有三类问题会令我们不能得到快乐。第一类是生计问题。比如说,我们为了生计,为了获得合意的衣食住行,一天到晚奔忙,在这过程中会产生种种不如意的现象。第二类是思想问题。当我们吃饱了,穿暖了,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可是这颗心却依然漂泊不定。第三类是终极神秘问题。就比如我们不知道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很少有人去深入挖掘它,但是这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神秘现象,让我们难以理解。像埃及古老的金字塔里面,那些含有高科技成分的东西不是我们现代文明的结晶,谁也不知道它们是从哪儿来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总之,人生有很多问题困扰着我们,但归纳起来就这三类。这三类问题如果解决了,我们的烦恼也就基本得以解决了。

  大家都在学习佛法,那么佛陀给予了我们什么呢?佛陀并没有拿一钵饭给我们吃,没有拿一束花让我们欣赏,也没有盖一栋房子给我们住,可是佛法从两千五百多年前延续到今天还这么兴盛,是什么原因?因为佛陀告诉了我们如何去发现自己身边的鲜花,如何去发现生命的家园,以及如何让这颗流浪的心回归真正的家园!对于我们这个世界、人生和现实生活,佛陀是有看法的,佛陀的看法是通过实践验证的正确知见。我们可以从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活观这三个角度来理解“佛法的知见”。

  “佛教的世界观”就是告诉我们不但要了解自身,还要了解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以什么样的规律运行?“佛教的人生观”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以佛法来看待我们的人生和生命,让我们了解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是什么;“佛教的生活观”就是告诉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会跟这个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在这些关系当中,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和谐的,我们应该如何协调我们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从这三个角度来理解佛法对世界、人生、生活的看法,就是“佛法的知见”。

  第一章佛教的人生观

  第一节佛教的命运观

  一、命自我立

  过年时,很多人大年初一凌晨就在佛前许愿,祈求佛菩萨加持,加被自己能够幸福、平安、快乐,财源广进。

  经常有人问我:“师父,您会不会算命?”我说:“佛教不主张算命。”他就好像很不乐意,说:“那里的包公殿都有抽签算命,为什么这里就不给算命呢?”佛法不主张算命,但是佛法里有没有讲“命”呢?有,不是没有,但是命可以改!所以不用算。如果命运不可以改变,就成宿命论了。如果命运不能转变,那这一生的努力还有什么价值呢?如果你的命是苦的,那这辈子你就苦定了,你努力也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如果你的命很好,不需要努力也会好,那么你努力也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这样,人生就变得非常消极,因为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了。

  中国明代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在年轻的时候,遇到一位孔老先生给他算命,说他应该去读书,考功名,并且说他在县里、州府和省里考试各是第几名,哪年哪月能够当什么官,最后还说他五十三岁死,命中无子。于是袁了凡就去读书考试,三次考试考完了,和孔先生讲得完全一致,从此了凡先生对人生就不再有任何希求,完全认命了。

  有一次,他到南京栖霞山拜会云谷禅师。这位云谷禅师平时是不讲话的,他度众生的方法非常独特,有居士来请教佛法,他不跟对方说话,拿一个蒲团往旁边一扔,意思让他坐下,禅师自己也拿个蒲团盘腿一坐。师父拿蒲团叫居士坐,居士不好意思不坐。两个人都坐下后禅师不开口,居士不敢走,坐到最后居士忍不住了,说:“师父,我先走了,我腿很痛。”“好,那你就先走吧”,也不讲法。第二次居士再来的时候,禅师就问他:“有没有做功夫啊?有没有修行啊?”就只问这些。

  袁了凡去找云谷禅师,云谷禅师也照样拿一个蒲团往旁边一扔,让他坐。禅师自己也坐在那里,两个人不吃、不喝、不讲话,坐了三天。厉害吧!整整三天。云谷禅师觉得这个人功夫不错,就问他:“凡夫被妄想纠缠而不得入圣,我看你坐了三天都没有起妄念,是为什么呢?”袁了凡就把他如何被算命先生算定命运的事告诉云谷禅师,说:“荣辱生死,自有定数,就算是妄想,也没有什么可想的。”云谷禅师说:“我还以为你挺了不起,没想到还是个俗汉。”了凡先生就问他为什么这么说。云谷禅师说:“平常的凡夫,命中都有定数,只有极善和极恶的人,命运拘不住他。你这二十年来的命运都被算命先生算中,你不是凡夫又是什么呢?”了凡先生就问:“命中的定数难道可以改变吗?”

  于是云谷禅师就教他如何改造命运:教他立功过簿——每天随力做些好事,做了好事,就用红点儿点一点;做了坏事,就用黑点儿点一点。每天对比一下,看自己到底好事做得多,还是坏事做得多。通过行善积德,他求子得子,求功名也得到了功名,而且直到七十四岁才寿终正寝。

  

  二、深信因果

  佛教相信有因果,我们过去所做的一切感召了我们今生的果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不能只是在遇到了困难、灾难的时候才说有因果,怕因果。实际上因果是一种规律,它告诉我们:我们的起心动念,乃至任何一个行为举止、一句话、一个念头,都是有因果的。比如说大家听经闻法,如果你不信佛,可能就没有兴趣去听,信佛是最直接的因。古人有句话讲“狗嘴吐不出象牙”,也是体现了因果观念,因为狗嘴里面只可能长出狗牙,不可能长出象牙,狗和象牙之间构不成因果关系。

  有些人觉得是别人做错了事才会令自己痛苦,他说都是由于别人的原因才害他痛苦的,其实痛苦的根源还是在自己,别人只是创造了外在的缘。因为一切结果都是由内因和外缘和合而产生的。因果不是让我们拿来害怕的,因果是让我们了解事物的真相。现实生活中,我们的任何一种心态、一种情绪,只要它出现了,就会产生它的力量。

  大家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试试看,如果你今天回家后不吃不喝,坐在那里骂家里人骂上一天,可能一家人会难受半个月;但如果你不吃不喝念佛念一天,可能一家人都会觉得心很安。当然这与念佛的心态也有关系,如果嘴里在念佛,内心很痛苦,这种痛苦也会投射出去而影响到家人的情绪。

  四、生命如河,相似相续

  从佛法的角度看,人生是一条生命链,就像是一条河——一条生命之河。这条河包括了上游、中游和下游,它不是笔直的,是会拐弯的。不了解因果的人,会说某人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还会得癌症;有些人并没有做好事,为什么还活得很开心。如果看到坏人得到坏的结果了,我们就说这是报应;看到有人做了好事却没有得到好报,我们就说好心没有好报;看到做了坏事的人反而得到好报了,我们就说没有因果。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生命、心灵的真相了解得太少了!

  生命就像一条河流,你在这条河上扔下去的东西,都会随着这条河往下游流动。如果你的这条生命之河是清净的,你扔下去的任何东西,自己都会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们的这条河已经被污染了——我们的心灵被污染了,看不见自己的种种心态、心中的种种垃圾。我们没有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以至于心被贪、嗔、痴、傲慢、怀疑造成的烦恼、痛苦所纠缠,很难看到心里到底有什么。我们内心被污染了,没有那么清净了,所以只有浮出水面的东西,我们才看得到。你在这条河里放下去好的东西,过一段时间它浮出水面了,我们就说,你看,还是好心有好报!如果你放下去不好的东西,而浮出的是好东西,你又会觉得,这因果到底怎么让人相信呢?而且你也不知道这个东西能不能浮出水面,因为还要看因缘是否具足。

  有些人一生勤勤恳恳,行善积德,结果并没有那么好,这是因为过去他种下了不好的因,遇到缘,恶果先成熟了,而今生好的因还未遇到缘,善果还未成熟。也有一些人在今生种下一些不好的因,但是现在过得不错,那是因为他现在不好的因还未遇缘,恶果还未成熟,而他过去种下过好的因,遇缘先成熟了。

  善念和恶念经常是掺杂在一起的。有一个人到寺庙去拜佛,求佛菩萨保佑他全家平安、幸福、快乐,一站起来,他马上又闪现出一个念头:“我做了这么多坏事,佛菩萨肯定不会保佑我的。”之后,他心里很难过,又跑过来忏悔:“佛菩萨你要了解我,我刚才打的这个妄想是不对的。”我们经常生活在矛盾中,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实际上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善念和恶念,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

  过去和现在就像河流的不同河段,是相似相续的,因果轮回的规律也是相似相续的。相似就是今天跟昨天相似,明天又跟今天相似,所以它不是永恒的,它是“不常”。因为今天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每天都在改变。我们从小就错认这个身体没有变化,事实上它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这叫相似,就是“不常”。相续就是“不断”。

  如果你说没有命运,没有过去世,今生都是靠自己努力的结果,这就是断见。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有的心态、人生的观念、对快乐的感觉,都是延续着过去生的习惯而来的。过去生的习惯是因,今生的父母亲、学校的教育乃至社会的教育、朋友的交往影响都是缘。有这样的因、这样的缘,就产生了我们今…

《佛法的知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