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知見

  佛法的知見

  引言

  人的一生中,知見很重要。不管生活過得好不好,不管生活在什麼環境當中,我們都應該對自己、對環境有所了知。如果我們對自己、對環境不能了知,就只能被業力牽著跑,難以打開智慧的大門。如果我們的知見不正確,甚至是邪見的話,就會在這些錯誤知見的引導下變得更加痛苦。

  人這一生,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我們要知道,最重要的事就是離苦得樂,解脫煩惱痛苦,得到究竟快樂!

  在生活當中,通常有叁類問題會令我們不能得到快樂。第一類是生計問題。比如說,我們爲了生計,爲了獲得合意的衣食住行,一天到晚奔忙,在這過程中會産生種種不如意的現象。第二類是思想問題。當我們吃飽了,穿暖了,生活條件好起來了,可是這顆心卻依然漂泊不定。第叁類是終極神秘問題。就比如我們不知道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很少有人去深入挖掘它,但是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問題。另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神秘現象,讓我們難以理解。像埃及古老的金字塔裏面,那些含有高科技成分的東西不是我們現代文明的結晶,誰也不知道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總之,人生有很多問題困擾著我們,但歸納起來就這叁類。這叁類問題如果解決了,我們的煩惱也就基本得以解決了。

  大家都在學習佛法,那麼佛陀給予了我們什麼呢?佛陀並沒有拿一缽飯給我們吃,沒有拿一束花讓我們欣賞,也沒有蓋一棟房子給我們住,可是佛法從兩千五百多年前延續到今天還這麼興盛,是什麼原因?因爲佛陀告訴了我們如何去發現自己身邊的鮮花,如何去發現生命的家園,以及如何讓這顆流浪的心回歸真正的家園!對于我們這個世界、人生和現實生活,佛陀是有看法的,佛陀的看法是通過實踐驗證的正確知見。我們可以從佛教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生活觀這叁個角度來理解“佛法的知見”。

  “佛教的世界觀”就是告訴我們不但要了解自身,還要了解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它以什麼樣的形式存在?以什麼樣的規律運行?“佛教的人生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以佛法來看待我們的人生和生命,讓我們了解自己的人生和生命是什麼;“佛教的生活觀”就是告訴我們,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會跟這個世界産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在這些關系當中,有些是矛盾的,有些是和諧的,我們應該如何協調我們的生命和這個世界的關系。從這叁個角度來理解佛法對世界、人生、生活的看法,就是“佛法的知見”。

  第一章佛教的人生觀

  第一節佛教的命運觀

  一、命自我立

  過年時,很多人大年初一淩晨就在佛前許願,祈求佛菩薩加持,加被自己能夠幸福、平安、快樂,財源廣進。

  經常有人問我:“師父,您會不會算命?”我說:“佛教不主張算命。”他就好像很不樂意,說:“那裏的包公殿都有抽簽算命,爲什麼這裏就不給算命呢?”佛法不主張算命,但是佛法裏有沒有講“命”呢?有,不是沒有,但是命可以改!所以不用算。如果命運不可以改變,就成宿命論了。如果命運不能轉變,那這一生的努力還有什麼價值呢?如果你的命是苦的,那這輩子你就苦定了,你努力也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如果你的命很好,不需要努力也會好,那麼你努力也是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這樣,人生就變得非常消極,因爲不需要做任何努力了。

  中國明代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在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老先生給他算命,說他應該去讀書,考功名,並且說他在縣裏、州府和省裏考試各是第幾名,哪年哪月能夠當什麼官,最後還說他五十叁歲死,命中無子。于是袁了凡就去讀書考試,叁次考試考完了,和孔先生講得完全一致,從此了凡先生對人生就不再有任何希求,完全認命了。

  有一次,他到南京棲霞山拜會雲谷禅師。這位雲谷禅師平時是不講話的,他度衆生的方法非常獨特,有居士來請教佛法,他不跟對方說話,拿一個蒲團往旁邊一扔,意思讓他坐下,禅師自己也拿個蒲團盤腿一坐。師父拿蒲團叫居士坐,居士不好意思不坐。兩個人都坐下後禅師不開口,居士不敢走,坐到最後居士忍不住了,說:“師父,我先走了,我腿很痛。”“好,那你就先走吧”,也不講法。第二次居士再來的時候,禅師就問他:“有沒有做功夫啊?有沒有修行啊?”就只問這些。

  袁了凡去找雲谷禅師,雲谷禅師也照樣拿一個蒲團往旁邊一扔,讓他坐。禅師自己也坐在那裏,兩個人不吃、不喝、不講話,坐了叁天。厲害吧!整整叁天。雲谷禅師覺得這個人功夫不錯,就問他:“凡夫被妄想糾纏而不得入聖,我看你坐了叁天都沒有起妄念,是爲什麼呢?”袁了凡就把他如何被算命先生算定命運的事告訴雲谷禅師,說:“榮辱生死,自有定數,就算是妄想,也沒有什麼可想的。”雲谷禅師說:“我還以爲你挺了不起,沒想到還是個俗漢。”了凡先生就問他爲什麼這麼說。雲谷禅師說:“平常的凡夫,命中都有定數,只有極善和極惡的人,命運拘不住他。你這二十年來的命運都被算命先生算中,你不是凡夫又是什麼呢?”了凡先生就問:“命中的定數難道可以改變嗎?”

  于是雲谷禅師就教他如何改造命運:教他立功過簿——每天隨力做些好事,做了好事,就用紅點兒點一點;做了壞事,就用黑點兒點一點。每天對比一下,看自己到底好事做得多,還是壞事做得多。通過行善積德,他求子得子,求功名也得到了功名,而且直到七十四歲才壽終正寢。

  

  二、深信因果

  佛教相信有因果,我們過去所做的一切感召了我們今生的果報,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們不能只是在遇到了困難、災難的時候才說有因果,怕因果。實際上因果是一種規律,它告訴我們:我們的起心動念,乃至任何一個行爲舉止、一句話、一個念頭,都是有因果的。比如說大家聽經聞法,如果你不信佛,可能就沒有興趣去聽,信佛是最直接的因。古人有句話講“狗嘴吐不出象牙”,也是體現了因果觀念,因爲狗嘴裏面只可能長出狗牙,不可能長出象牙,狗和象牙之間構不成因果關系。

  有些人覺得是別人做錯了事才會令自己痛苦,他說都是由于別人的原因才害他痛苦的,其實痛苦的根源還是在自己,別人只是創造了外在的緣。因爲一切結果都是由內因和外緣和合而産生的。因果不是讓我們拿來害怕的,因果是讓我們了解事物的真相。現實生活中,我們的任何一種心態、一種情緒,只要它出現了,就會産生它的力量。

  大家如果不相信的話,可以試試看,如果你今天回家後不吃不喝,坐在那裏罵家裏人罵上一天,可能一家人會難受半個月;但如果你不吃不喝念佛念一天,可能一家人都會覺得心很安。當然這與念佛的心態也有關系,如果嘴裏在念佛,內心很痛苦,這種痛苦也會投射出去而影響到家人的情緒。

  四、生命如河,相似相續

  從佛法的角度看,人生是一條生命鏈,就像是一條河——一條生命之河。這條河包括了上遊、中遊和下遊,它不是筆直的,是會拐彎的。不了解因果的人,會說某人做了那麼多好事,爲什麼還會得癌症;有些人並沒有做好事,爲什麼還活得很開心。如果看到壞人得到壞的結果了,我們就說這是報應;看到有人做了好事卻沒有得到好報,我們就說好心沒有好報;看到做了壞事的人反而得到好報了,我們就說沒有因果。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心靈的真相了解得太少了!

  生命就像一條河流,你在這條河上扔下去的東西,都會隨著這條河往下遊流動。如果你的這條生命之河是清淨的,你扔下去的任何東西,自己都會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我們的這條河已經被汙染了——我們的心靈被汙染了,看不見自己的種種心態、心中的種種垃圾。我們沒有及時清理這些垃圾,以至于心被貪、嗔、癡、傲慢、懷疑造成的煩惱、痛苦所糾纏,很難看到心裏到底有什麼。我們內心被汙染了,沒有那麼清淨了,所以只有浮出水面的東西,我們才看得到。你在這條河裏放下去好的東西,過一段時間它浮出水面了,我們就說,你看,還是好心有好報!如果你放下去不好的東西,而浮出的是好東西,你又會覺得,這因果到底怎麼讓人相信呢?而且你也不知道這個東西能不能浮出水面,因爲還要看因緣是否具足。

  有些人一生勤勤懇懇,行善積德,結果並沒有那麼好,這是因爲過去他種下了不好的因,遇到緣,惡果先成熟了,而今生好的因還未遇到緣,善果還未成熟。也有一些人在今生種下一些不好的因,但是現在過得不錯,那是因爲他現在不好的因還未遇緣,惡果還未成熟,而他過去種下過好的因,遇緣先成熟了。

  善念和惡念經常是摻雜在一起的。有一個人到寺廟去拜佛,求佛菩薩保佑他全家平安、幸福、快樂,一站起來,他馬上又閃現出一個念頭:“我做了這麼多壞事,佛菩薩肯定不會保佑我的。”之後,他心裏很難過,又跑過來忏悔:“佛菩薩你要了解我,我剛才打的這個妄想是不對的。”我們經常生活在矛盾中,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實際上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很多善念和惡念,它們相互交織在一起。

  過去和現在就像河流的不同河段,是相似相續的,因果輪回的規律也是相似相續的。相似就是今天跟昨天相似,明天又跟今天相似,所以它不是永恒的,它是“不常”。因爲今天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每天都在改變。我們從小就錯認這個身體沒有變化,事實上它每時每刻都在改變,這叫相似,就是“不常”。相續就是“不斷”。

  如果你說沒有命運,沒有過去世,今生都是靠自己努力的結果,這就是斷見。實際上我們現在所有的心態、人生的觀念、對快樂的感覺,都是延續著過去生的習慣而來的。過去生的習慣是因,今生的父母親、學校的教育乃至社會的教育、朋友的交往影響都是緣。有這樣的因、這樣的緣,就産生了我們今…

《佛法的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