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到了以後,馬上又覺得不想要了。讀書人最有體會了,到書店看到什麼書都想買,買了一大堆,回來後經常發現沒有一本是真正想看的。很多人逛街的時候,看到什麼衣服都想買,硬忍著不買,因爲衣服已經很多很多,回來時還是買了一大堆,到最後穿也穿不完。
很多東西只是你想要的,不是你需要的。這些我們不需要的東西會影響我們很多的精力,我們還拿這些不需要的東西,作爲人生價值的評判標准,這點是最要命的!在社會上,認可一個人主要是看他有沒有福報,如果他有十個套間,就說這人很了不起。世俗就是拿這些作爲標准的。
叁、尋找真正的財富
佛陀告訴我們,不能拿物質作爲人生真正的財富。人的財富包括物質層面的和精神層面的,一個人幸福不幸福,不能光看他的物質財富有多少,而是要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否一起提升了。就像我們國家要評判社會有沒有進步,總是看GDP(國內生産總值)有沒有進步。如果有進步,就表明我們的國民生活更好了;如果沒有,就說明是倒退了。但是很多老人會感覺到,小時候雖然生活條件比較差,但很容易滿足;現在生活條件確實好了很多,反而難以滿足了。
去年有人調查過國內各城市的幸福指數,到底哪個城市的幸福指數最高呢?結果是拉薩。想不通吧!拉薩是一個生活條件很差的城市,去到那裏能看到大街上的乞丐拿著哈達在跳舞,跳得很自在,他們天真無邪,很容易滿足。因爲拉薩這幾年旅遊業開放,內地很多人到那裏去,花了很多錢,包括捐錢、旅遊,他們生活好起來了,但是內心還保留了原來的那份滿足感,所以就感到很幸福。幸福指數最低的是哪裏呢?上海。國際大都市,壓力最重,要在大上海占一席之地,談何容易啊!是不是?所以幸福不幸福,不是單單看物質,物質是有一定關系,更重要的還是在于人內在的精神。
佛陀告訴我們人生的價值觀是:外在的物質能有多少,就用多少,努力了就行了,隨緣隨分,真正值得努力的是我們內心的升華!佛陀看到了我們的價值,告訴我們,每個衆生都能成佛,特別是人這一生可能就是最後一次得度的機會了!想到這一點,我們應該要非常地珍惜。
四、珍惜、善用生命
諸位不要說這是聳人聽聞,不要以爲我今生是人,來生也會是人。我看大部分不修行的人來生都不會再得人身了!因爲得人身要五戒清淨,你們想一想,自己五戒清淨了沒有?我看大部分人五戒是不清淨的,很難得人身。要是得不到人身,來生作豬作牛還好,恐怕去了餓鬼道和地獄受苦,就很難出來了!不是說你現在想好了,到時就會出來。就算你現在用功修行,在蒲團上坐得好好的,腿也包得好好的,身上披得很暖,坐得很端正,“好,我開始要用功了”,結果妄想還是像洪流一樣沖出來。是不是?你准備得那麼好,在那裏好好用功,都沒辦法把握自己這顆心,等死亡的時候或死了以後,來生做畜生了再慢慢修行,這可能嗎?沒有可能!所以佛陀才特別告誡我們:這一生是最寶貴的,也是最後一次!我們心裏要這麼想:這是最後一次得度的機會了,可能以後經過無量劫都不會遇到佛法了!
我們能夠遇到佛法,也是無量劫以前就種下了善根,要對今生作難遭難遇想,不要覺得自己的時間還很多,以後有的是修行機會。有些人說,修行是那些老太婆的事情,年輕的時候慢慢來,到老了再修吧。其實很多老人都有經驗,老了以後的思想更難管製,年輕的時候還好管製一點,越老越難控製。老了以後記憶力變差了,一會兒想到這個,一會兒又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了;一會兒想打坐,又坐不下來;想念佛,一會兒可能又想念經了。有位老人家拿著念珠念佛,念著念著就不敢念了,他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卻念成了“他媽的、他媽的、他媽的”。你看,念成了這樣!年輕人起碼不會這樣啊!我們要是等到念佛念出別的東西來的時候,才想到要修行,那就麻煩了。
界诠法師曾經講過,有個人念佛念成了“南無阿彌陀佛,南無二十萬,南無叁十萬”。世間人的頭腦是很難管製的,等自己管製不住了再去修行,就沒機會了!完全沒有機會!所以佛才那麼重視我們得人身的這一生。就是告訴我們,乘我們現在還有一個清醒的頭腦,正好是修行的機會;叁惡道衆生沒有這個頭腦,沒有修行的機會;而天道衆生有這個頭腦,但是完全用在享受上去了。所以修行人要適當減少一點享受,讓自己受一點苦,讓自己清醒一點。
有些居士在家裏生活過得很好,有叁個保姆——一個煮飯,一個擦地板,一個洗衣服,而她自己到寺院裏拼命幹活。你看,這就是培福。她到寺院裏來培福,算算還是劃算的。爲什麼劃算呢?因爲自己在家裏幹活沒有功德,跑到廟裏去幹活有功德。所以當自己腦袋還清楚的時候,要適當改變一下自己,不要享受得太多。
五、培養出離心,超越善惡
過去無量劫以來,我們的心總是被快樂和痛苦這兩種情緒相互牽扯著。快樂會把我們往快樂的地方拉,痛苦會把我們往痛苦的地方拉。痛苦的人心裏很痛苦,雖然他並不想痛苦。特別是情感遭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痛苦得死去活來,爲什麼?他不知道自己已經被痛苦拉過去了,他根本無能爲力。有些人是被快樂的力量拉過去了,也是無能爲力。我們就在中間,被善惡這兩種力量在兩頭拉。
今天善的力量把你拉過來聽經聞法,來做好事;明天恐怕就有惡的力量拉你去做壞事了。這些力量不停地互相拉扯,使你不能自主,所以你的人格造成了嚴重的分裂。講這話有點聳人聽聞,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兩把秤——兩個標准,這兩個標准造成了我們人格的分裂,對自己的要求和對別人的要求不一樣。比如自己不上早殿會說“我今天頭暈,休息一下”;別人不上早殿會說“你幹嘛不上早殿呢?頭暈一點有什麼關系,還不好好用功”。很多的時候,我們對同一件事的標准不是一個。有句話說“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就是兩種不同的人格。凡夫衆生在自己的習慣中,把快樂和痛苦、是和非都糾纏在一起了。
佛陀借此機會告訴我們,因爲有這兩種力量,我們正好可以選擇:如果往快樂的這邊靠,快樂就會多一點;如果往痛苦那邊靠,痛苦就會多一點。就看自己願意往哪個地方靠!無量劫以來,叁惡道的衆生已經徹底被痛苦拉過去了,自己沒有力量改變;天堂的人被快樂拉過去了,沒有痛苦可言;人是快樂和痛苦這兩邊都有,有選擇的機會。佛告訴我們,其實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內心從快樂和痛苦當中脫離出來,不被這兩邊拉走,這就需要有一顆出離心!
對于出離心,一般人感受不到。就像剛才講的惡道衆生,它沒有快樂,就不懂得追求快樂;在輪回中的人,他沒有獲得涅槃的快樂,就不知道要去追求涅槃。幸好釋迦佛覺悟了,他在善和惡當中努力地尋找,走到善的這一邊,他發現純粹的善還不是生命的全部,生命中還有更好的東西沒有被這種善體現出來;他去受苦,修了六年苦行,在苦當中去體會,發現所有的痛苦也不是生命的全部,更不是生命的真相;最後他悟道了,悟到了涅槃才是真正的快樂,涅槃超越了善和惡!六祖大師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不被善拉過去,也不被惡拉過去,凡夫往往處于無記的狀態,停在那裏,傻在那裏;而禅宗的祖師,他的心中把善惡全部舍棄了,去感受善惡的那個“我”也被舍棄了,解放了!這個解放就是涅槃的開始,只有打破了輪回的我執,才有機會見到我們生命的真相。
六、抓住轉凡成聖的最後機會
以往我們可能沒有聽聞過佛法,或者沒有聽過佛法的“第一義谛”,不知道要追求涅槃,不知道涅槃裏面具有的大智慧、大慈悲。聽聞佛法後我們知道,從苦的世界可以跳出到快樂的世界,從苦樂的世界可以跳出到無我的世界。佛陀對人生的第一個看法就是對我們生命內在價值給予了肯定:人身難得,具有重大的意義!只有得人身,才有可能從輪回當中跳出去,而且這是最後的一次機會。如果這一生跳不出去,那我們還要繼續輪回,而輪回以後是什麼樣,我們完全沒有把握。這就是對于生命充分肯定的原因所在。原來得人身是這麼有意義,這麼有價值!
佛陀對人生的第二個看法是:輪回是苦海。如果你不解脫,不僅叁惡道是苦的,叁善道也都是苦的。很多人生活在享受中,凡是享受慣了的人都受不了苦。有些父母很寵愛孩子,舍不得孩子受一點苦,受一點委屈,結果孩子長大後,不是狂妄自大,就是脆弱得不得了。有句詩“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荠菜花”,意思是說在陽臺上種的桃李很嬌貴,風一吹過來馬上就會倒,而小溪旁邊的野菜、野草,春天一到,花開得很漂亮。所以古人常教育孩子說,人生的意義在于能不能承擔,能不能把寶貴的生命利用起來,而且最有意義的一點是每個人都可以轉凡成聖。
你們不要說:“我現在工作很忙,還沒有精力來修行。”其實就算一天上班十個小時,還是有很多時間可以用來修行的。我小時候見到一個人,他在農村裏每天幹農活非常勤勞,挑著大糞去種菜,他在挑大糞的時候也在念佛,就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嘴巴是不停的,因爲他聽說念佛可以往生,就一直念,白天也念,晚上也念,叁四十年一直如此。他的功夫是從哪裏來呢?實際上功夫都是自己積累起來的。廣聞佛法後,就知道任何時候都可以用功修行,即使是在聊天的時候,也是可以用功修行的。這一生是有機會轉凡成聖的,而且可能是最後一次機會,是我們現在唯一能把握的機會。這就是佛法對人生價值的判斷。
第叁節、修改錯誤的知見
一、錯誤的經驗
佛陀看到了我們整個生命運行存在的因果規律,同時也看到我們都在追求快樂、舍離痛苦,而在這過程中我們有很多錯誤的行爲。如何去改正這些錯誤的行…
《佛法的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