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爲?佛陀在這個世間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經驗。
所有錯誤的行爲可以歸納爲一個原因:我們被世俗的價值觀和經驗所幹擾、所影響。外在的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內在的就是我們自己生活的經驗,經驗是什麼呢?就比如說抽煙的人,他抽第一支煙不會上瘾,但抽多了以後就上瘾了,改不過來了;吸毒的人也是這樣。我們平常的生活習慣也是經驗,這些經驗積累起來後,就會按這些經驗去生活。我們不是活在自己的經驗當中,就是活在別人的價值判斷中,我們平常迷惑的就是這兩樣,而佛告訴我們,我們的經驗是有問題的。
二、勘破妄想
很多人問我:“師父,我打坐的時候有很多妄想,去不掉,斷不了,怎麼辦?”其實這裏面有個重要的知見。我們講佛法的知見,就是指你對妄想是怎麼看的,這很重要。如果你把妄想看作是家裏的一堆垃圾,需要清理掉,那你今天掃幹淨了,它明天還會出現。同一個妄想可以打十年、二十年。掃的時候好像已經掃幹淨了,事實上是沒有掃掉,因爲它不是垃圾,你想掃也掃不掉。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妄想呢?佛法就是要讓我們認識到,我們的念頭、想法叫妄想,妄就是“虛妄”,是假的,不是真的。爲什麼是假的呢?大家看看自己的心,我們有時候想這件事的時候很開心,想那件事的時候又很痛苦,覺得自己妄想很多、很煩。可是如果你細細觀照自己的心,會發現所謂的“我快樂”、“我痛苦”或者“我很煩”其實是不存在的。我們好像感覺它存在,但其實它是一個假的存在,所以叫做妄想。
大家現在可以試一下,可以打一下妄想,想到自己的車停在門口,腦子裏面就出現了那輛車。這時你覺得“我想到車了”,是不是這樣?真正情況卻不是這樣。因爲你想到車的時候,並沒有跑到停車的地方去,是不是?你說出現在你腦子裏,其實沒有一個腦子的樣子,也沒有一個你到車那裏去的過程。你想到門口或者想到大殿,你想的時候這個東西就出現了,它出現在哪裏呢?你找不到。
七佛偈裏面告訴我們:“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心就是我們所謂的妄想心,這顆心本來沒有生滅。它的真相是沒有生,不曾存在,未曾有;是因爲有了一個境,才有了一個事物,在你去想這個事物的時候,你覺得你的心到那兒去了,其實所有的妄想,只是這些事物在空靈的心中的顯現。這個空靈的心的實質其實是空性,就是空性當中顯現了緣起,即緣起性空。這是我們體會到的內在的行爲、內在的經驗。所有心裏的經驗都是由外在的環境和有相的事物積累起來、總結起來的,背後的這顆心是沒有的。這樣講可能大家會覺得太深、很難體會。但是佛法所講的,就是要讓我們把這個妄想停下來。
叁、水中月的比喻
我再打一個比喻,就像水中的月亮,我們總覺得是有個月亮在水裏,很真實。月亮是圓的、銀白的、發亮的,有多圓都看得很清楚。我們第一重錯誤就是覺得水裏面有一個月亮。小學課本上講,猴子看到月亮掉到水裏了,它們就接二連叁就跳進水裏去救月亮。我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覺得這些猴子真傻,其實我們比這些猴子還傻。
我們的妄想就是水中的那個月亮,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然而我們一天到晚就想辦法要對付這個妄想。如果你說“天上的月亮掉進河裏去了,我要去把它舀出來”,當一碗水打出來的時候,我們看見這碗裏面有月亮,于是我們很高興,認爲月亮已經被我們撈出來了。可是你發現月亮還在河裏,你繼續舀,不停地舀,要把這個月亮撈出來,但每次撈出來以後,發現月亮還是在河裏。其實每次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我們每一次痛苦的時候,總覺得“我”在受苦。其實錯了,從來就沒有一個“我”在受苦,這都是強烈的我執所導致的!這是第一重錯誤,因爲我們沒有看到自己那顆心,沒有看到妄想本身是假的。大家可以想一下,你打的那個妄想,實際上只是你想的那個東西出現了,跟你其實沒有關系,那你還害不害怕妄想呢?因爲那裏面沒有你,沒有一個你去想,也沒有一個你到那裏去。比如說你認識了某個人,當這個人在你腦子裏面出現時,你就說“我在想這個人”,其實只是這個人出現了,跟你沒有關系。如果知道跟你沒有關系,那麼妄想中出現什麼人、什麼事,其實都是沒有關系的。
我們的第一重錯誤就是以爲有一個月亮在水裏,第二重錯誤更離譜:當風吹過來,水就開始晃動,水一晃動就有波紋,波紋一起就形成了波浪,于是我們看到月亮在水裏晃動,一下是扁的,一下是長的,于是就開始害怕,月亮怎麼會成扁的了呢?月亮爲什麼會變成這樣呢?我們便想辦法補救,想辦法挽救這個變形的月亮。我們看到月亮是因爲風吹來才變形的,于是就想辦法把風停息下來。很多時候,我們會在那裏不斷地攪動水,想把水中的月亮攪得平一點、圓滿一點。
我們這一生的努力居然是一直在水邊撈月亮,這就是我們在人生中,面對妄想的一種錯誤知見。我們沒有去覺知“妄想是不存在的”,妄想是由“我執”延伸出來的。比如說我覺得那個人很好,就想要多跟他親近;覺得那個人很壞,就想辦法躲避他。這就像水中的那個月亮開始變形了,我們就會想辦法再把月亮補救回來。輪回的世界中,我們就是這樣地努力,但努力到最後才發現,這跟我們的心一點關系也沒有。但是當你執著它是月亮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被它牽著跑了。你看到那個月亮是圓的,你就會高興;看到月亮扁了,就很難過。
四、瓦解我執
我們一旦覺得有個“我”在這個世界上,執著有個“自我”的時候,就會很痛苦。當我們的心很清淨、很莊嚴時,就會很開心。如果煩惱起來了,就受不了,就會想要用各種辦法去解決。妄想實際上就是水中變形的月亮,你說這跟真的月亮有關系嗎?沒有關系。好像是跟水有關系,其實跟水也沒有關系。其實是跟風有關系,而我們都是被業風吹拂的人。
風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業,包括我們的行爲、語言和思想。這些都會使我們對這個世界産生各種看法,産生了看法,就開始看不清自己了,就無法覺察到這個妄想的心了,這一點真的很可憐!我們需要把妄想停下來。
從小到大,我們每天都覺得有個“我”在這世界上生活,這個“我”好像是天經地義的,沒有人會否定這個“我”的存在。但是如果問:“哪個是“我”呀?”你問一下自己,到底哪個是你呢?如果在牆上寫上你的名字,後面寫上一句罵人的話,你馬上就覺得有人在罵你。其實人家只是在罵那個名字,你就把名字當成自己了。如果有人把你的衣服燒一個洞,你就會覺得人家在欺負你,對不對?如果把你的帽子拿下來,在地下踩,你就會覺得他在汙辱你。其實他最多也就是汙辱這件衣服和這頂帽子而已,並不是汙辱你,可是你會覺得他在汙辱你。我們這個“我”的觀念經常會無限地膨脹。
第四節、邁向生命的解脫
一、積極地改善人生
在我們凡夫的世界裏,一切行爲經驗和外在的價值觀都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使我們的心態變形——說變態有些難聽,就說變形。我們的心已經不正常了,這個不正常的狀態,就是凡夫輪回的心態。
那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要知道,水中的月亮,實際上是真正月亮的倒影,你不要抓住水中的月亮不放,也不要爲水中的月亮而千辛萬苦,你要順著月亮的方向,認清水中的月亮是不存在的,是空的。
我們要如何放下呢?佛陀告訴我們,通過叁個步驟可以改變現實人生。這對人生來說是非常積極的。生命很寶貴,在寶貴的生命裏卻有很多痛苦,而這些痛苦都是可以解決的,所以我們需要倍加積極、努力。
二、諸惡莫作
1.不破壞我們的心和環境
第一個辦法是讓我們“諸惡莫作”。從因果相續的角度,從緣起的角度來觀察自己,不要去破壞自己這顆心!有些人會破壞自己這顆心。比如說明明很好的心態,他突然想到哪一個人很壞,于是就生悶氣,這樣就破壞了自己這顆心。
有些人會破壞好的環境。比如說在清淨莊嚴的地方隨便吐痰,從而破壞了環境。沒有智慧的人也會破壞環境。像目連尊者的母親,她因爲不恭敬叁寶,去世了以後墮落在餓鬼道。目連尊者證得阿羅漢,具足六神通,他用神通供養母親一缽飯。他母親拿到這缽飯以後,趕緊塞到腋下,用袖子擋起來,生怕別的餓鬼會來搶,等她手伸進去抓飯的時候,飯全便成了火炭,沒法吃了。這是因爲她自私的心破壞了所依的環境,明明是一缽飯,到她手裏就成火炭了。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對現實社會和自己的人生不滿,別人對他好一點,他會覺得肯定有什麼目的;如果別人贊歎他,他會覺得是在譏笑他、諷刺他;如果別人教訓他,叫他不要做什麼事情,他又覺得是認爲他做得不好,瞧不起他。本來人家都是一片好心,到他那裏都成壞事了,這就是凡夫因爲不滿而帶來的煩惱。所以我們要學會不要破壞我們的環境和我們的心情。
2.快樂的秘訣
美國有一位老人,八十八歲了,過得很開心。有一次,一個電視臺的記者采訪他,問他過得這麼開心有什麼秘訣?快樂是有秘訣的,密宗都講秘訣,秘訣是秘不傳外、單獨傳的。他有快樂的秘訣,是什麼呢?他說:“第一,我不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因爲有些事情不是你的錯,你沒有做錯,別人偏要找到你頭上,給你製造麻煩。這種情況很多人都受不了,會起煩惱。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錯,你千萬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讓自己痛苦。老人接著說:“第二,我也不拿自己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會想,修行人有錯應該改正啊!“對!”他說,“我有錯,改正就是了,我爲什麼要懲罰自己呢!”很多人做錯了事情會後悔一輩子,一天到晚在那裏想,對不起這個人,怎麼辦?你覺得對不起他,就改正過來,以後對他好一點,沒有必要懲罰自己。
3.真正的忏悔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做…
《佛法的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