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的知見▪P7

  ..續本文上一頁會和你分離。“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西東”,沒有一個人能陪你生,也沒有一個人能陪你死;即使是一起死,由于業報不同,也會去向不同的地方。

  《佛說無量壽經》中講的“五痛五燒”,這個世間就是幽冥黑暗,每個人都是獨來獨往,獨生獨死,苦樂自受,無能代者。沒有人能代替你感受這個世界的快樂和痛苦,所以你很孤獨。因爲孤獨,所以總想向外去求,想求一個人理解你,求一個人成爲自己的知音,其實求到死,也沒有人能理解你死亡之前的那種孤獨,沒有人理解你。

  有些人在死亡前被自己的情緒所控製,本身就已經很痛苦了,活著的子女們因爲舍不得親人離開,也被情緒控製著而痛哭流涕,他們如果哭得很傷心,要離開的人因此也就更難過。所以佛法告訴大家,如果家裏有人要往生了,我們一定要創造一個好的氣氛,不能哭,不能破壞。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周圍的人最多只能幫助你一下。在這樣的一個變化無常、孤獨的世界上生活,想起無常,就會讓人很難過、傷心落淚。

  反過來說,無常是不是真的那麼糟糕呢?其實對我們來說,無常也是一件好事。比如說別人欺負你,你心中充滿了仇恨,如果你把仇恨早早地忘記掉,那就解脫了。正是因爲無常的緣故,我們所有的缺點還有機會彌補。因爲無常,才會有變化,如果沒有無常,我們是凡夫就永遠只是凡夫,就沒有希望了。如果是窮人,因爲無常,可以通過努力發財成爲富人;如果你沒有知識、沒有智慧,因爲無常,你可以變爲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如果已經擁有了財富,因爲無常,你就不能太得意,有一天可能財富會消失。因爲無常的緣故,我們的情緒會開闊很多,我們會對人生以及這個世界充滿了希望。痛苦是暫時的,希望永遠存在,這是我們對無常的世界最正確的一種認識。

  6.改變對錯覺世界的看法

  總之,我們首先要看到我們擁有的這樣一個環境、時間和空間,它本身是一個錯覺。在無盡的時間和空間當中,我們的心一旦被時間或者空間束縛住了,就會對這個世界産生錯誤的看法,就會爲外在的物質或精神而奔忙一輩子,無法獲得真正的自在。《華嚴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不但是無常的,而且還是重重無盡的。我們坐在講堂裏面直接感受到的,就是這空間裏面有多少人、多少柱子、多少燈光,以爲可能就這麼多物質了,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沒有看到的。比如說電視、電臺、手機的信號,以及鬼神等他類衆生,或者是佛菩薩,他們如果以其他的時空狀態出現在這個教室裏,我們也看不見。凡夫對于這個世界的了解實在是太不圓滿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改變對錯覺的世界的看法。

  第二節、世界的本質:諸法無我

  一、剖析兩種錯誤的看法

  外物和我們的內心是密切相關聯的,但由于我們迷惑無知,不懂得心的真相,也不懂得物質的真相,所以把心和物分開了,心、物變成了二元。心和物分開以後,就造成了種種的混亂。有很多人在照顧自己心靈世界時,在外界看來他可能表現得不怎麼好;可是照顧了外界的面子,他心靈上就不怎麼好過。凡夫的世界經常就是這樣,心和物之間變成了一種矛盾的存在。

  人們經常說:“要想人前顯貴,就得暗中受罪”,“臺上十分鍾,臺下十年功”。一個人如果外在表現要讓別人能看得過去,那麼他在暗地裏沒有下一點工夫是不行的,這就是我們凡夫的心。因爲我們把心和物分開了,內和外分開了,所以我們內在的表現跟外在的表現,總是有很多差異,不能統一。

  心物分開以後,我們就産生了兩種錯誤的看法。一種看法是偏于自心,什麼事都要以我心裏想的爲中心,我說了算,我覺得怎麼樣就怎麼樣,就是所謂的唯心主義。

  佛法是不贊成唯心主義的。普通的哲學講唯心,就是講“我思故我在”,我會思想的這顆心、這種精神是第一的。前面也講過,情緒會改變我們的環境,但這不是佛教最終的第一義谛,這只是我們對現象世界的一種看法。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這顆心會改變這個世界,但並不是說這個世界的精神和物質的存在,全部是由這顆永恒不變的心創造和生長的。我們最關鍵的錯誤就在于:由于我們的迷惑,分開了心物,然後偏執于心的存在。

  第二個錯誤的看法,是認爲這個世界的存在全部都是物質的、唯物的,或者說物質至上,認爲物質是這個世界構成的唯一元素。這種觀點在佛法看來也是錯誤的。

  佛法告訴我們,物質的存在會因爲心而改變,心的存在又會因爲物質、外在的環境而改變。比如對大家說:“念念阿彌陀佛,心情好一點!”好,周圍大家都一起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們的心情自然就安一點了,這就是環境給你的心情造成的影響。佛經講,外物是由我們的心所變現的,我們的心又被外物所牽製,而這種心和物的狀態,就如《心經》裏面第一句話講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因爲心和物兩者互相牽製,所以我們才會痛苦,如果能夠看清楚自己的精神和物質(五蘊即色受想行識,色就是物質,受想行識就是精神)這兩者本質上都是空的,那麼我們的一切苦難都會消失,這就是佛法對我們內心和外物的狀態的一種诠釋。

  二、看清世界的本質——無我

  心和物構成了我們這個凡夫的世界,佛不但看到了這個世界是無常的,還看到了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沒有自我的,這是最徹底的世界觀。

  如果你看到這個世界是無常的,那麼你是處于認識這個世界的開始階段。比如說要認識這個人,先要看他到底長什麼樣?如果他長相長得好,那麼他的心地怎麼樣呢?所以你接下來還需要了解他外表背後的本質,這樣才能把握這個人。你要認識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諸行無常,這個世界就是無常的,無常是這個世界的樣子;但是你還需要進一步認識這個世界的本質。佛法告訴我們,世界的表面都是無常變化的,世界的本質是沒有一個主宰,沒有實質的存在,簡單地說就是諸法無我,一切萬物都沒有自我。

  稍微善良一點的人都知道,人如果能做到無我,就會無私;做到無我、無私,那就是解脫了。平常的人做一件好事時,拼命地標榜自己說:“我做事是無我的,我不爲自己,全部都爲別人。”一般的人理解無我,總認爲是爲別人去做事情,不爲自己,從來不考慮自己,然後說:“你看,這事做得真是無我啊!”佛法所說的無我不是這個意思。佛法告訴我們的無我,是要看到這個“我”本身就不存在,並不是有個自我,而是要看到這個“我”裏面沒有一點點屬于自我,然後才是“我”不爲自己去做。這個道理有點深,需要靜下來才能夠觀察。

  叁、觀察無我

  1.身體是無我的

  佛在世的時候教弟子們修無我觀,就是這樣去觀照:

  首先要看到自己的身體在不停地變化,非常快速地變化。變化的過程用現代科學的儀器去測,可能更容易測出來。比如說身體上的很多細胞,幾天就會更新一次。這些細胞的生滅非常快,它生起來就馬上滅掉,滅掉又生起來。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飯就是給它增加燃料,增加了燃料以後,細胞的新陳代謝就快一點。如果是一個生病的人,他的細胞新陳代謝就會慢一點,健康的細胞就會少一點。不健康的細胞增加了,病就嚴重了。身體的哪個部位有病,就說明那個部位健康的細胞被破壞了。其實我們身體的細胞每天都在死亡,所以幾天以前的“我”已經死亡了,幾天以後是另外一個“我”了,不是現在的這個“我”。由于身體的細胞是刹那生滅變易的,所以我們沒感覺到。全身有多少細胞呢?非常多,它們的生滅非常迅速,死亡就是有那麼快,這是科學家研究發現的事實。可是我們平時沒感覺到,這是我們對自身和這個世界非常麻木的表現。

  當我們靜下來觀察,外在的身體無常變化,我們的這個身體,包括心髒、大腦等任何器官的每一個細胞,只要是物質的,它都存在新陳代謝。也就是說,身體內一定沒有一樣東西是從小一直留到今天,留到現在的,可是我們總以爲這個身體是從小逐漸成長起來的,一直到今天都不曾改變,不曾死亡,這其實是我們的錯覺。

  當你修觀的時候,就可以觀察到這個身體的變化非常快,像銀幕一樣,一幕一幕過去。當這些銀幕上的影子全部過去以後,你發現這塊銀幕上什麼都沒有,是一塵不染的。我們擁有這個身體,以爲有個“我”,那個“我”就是空白的銀幕。我們以爲有一個“我”,有一個可以抓得住、可以看得見的“我”,而事實上是沒有的,這是我們生命的真相。所以佛教講沒有自我,這是從物質上說沒有自我。

  2.思想也是無我的

  在精神上,很多人總覺得“我思故我在”。“我在”思想就指我存在,我有想法,比如我想得快樂,我想得痛苦,有想法就有自己。而當你真正仔細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的想法都是沒有自己的。當你想到一輛車的時候,就是這輛車出現了,除了這輛車,別的什麼都沒有。所有的想法也不是自己的。你如果不相信的話,去看看大街上有人吵架就知道了。其實所有吵架的人都不願意感受吵架時的那種痛苦,沒有人願意痛苦,可是他吵起來的時候,吵得比誰都凶。

  我曾經看到兩個老太婆在那裏吵架,覺得特別好笑。爲什麼好笑呢?她吵架的時候都在揭對方的短,用最難聽的話罵對方,所有的目的都是想讓對方生氣,是不是?吵過架的人都有經驗,你要吵架就是想讓對方生氣,他讓你生氣,所以你就讓他生氣,越是難聽的話就越是說得出來,什麼祖宗十八代的陳谷子爛芝麻的事全給提出來,越是讓對方傷心的話你越講。可是凡夫絲毫沒有發覺:他要讓你傷心,你就傷心了,他越講讓你生氣的話,你真的就越生氣;同樣你也想讓他生氣,結果他也生氣了——表面上兩個人是冤家,要對著幹的,而事實上都聽對方的話了,對方讓你生氣,你就生氣了。所以我覺得真好笑,凡夫就傻是到這個程度。他的父母…

《佛法的知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