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何理解及如何行持净土法门,以确切地达到临终往生极乐的终极目的呢?关于此,则依于不同的经、论及教理思想,而有不同的理论与方法[23],诚然无法一概而论。因此,下文主要以净土三经[24]的思想为根本,分别就《阿弥陀经》的持名念佛行、《观经》所示即心念佛行,乃至《无量寿经》的本愿念佛行[25]等,略做分析说明。希望能对这些主要的念佛行门,进行一番整合,以使未来的净土行者,在修持净土法门时,不致于在修持方法上或思想认知上,产生冲突或疑惑。
三、持名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持名念佛又云「称名念佛」,是四种念佛[26]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念佛方法,以专心一意,称念弥陀圣号,念念相续得心一境性[27],依此而达福慧增长、罪障净除乃至最重要的临终心不颠倒,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如《阿弥陀经》云: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28]。
上引文中明白地指出「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及「是人终时心不颠倒」等持名方法和念佛成就的关键所在,可说正是持名念佛法门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关于此,在康译《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之第十八愿愿文中,亦以弥陀「本愿」的形式,强调了「持名」的重要性及持名往生的必然性,彼文云: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29]。
愿文中甚至以「乃至十念」取代了「若一日乃至七日」的念佛时间,而更强化了「信乐称名」的有效性[30]。而唐朝善导大师亦直接判定,此「专持佛名」的修法,才是净土法门的「正行」,其它礼拜,供养乃至余善等,皆属「助行」或「杂行」而已,皆非正行[31]。此外,称念佛名固然以「往生极乐」为最大的目的,但称名念佛尚有灭罪去障的功能,这尤其也是持名念佛法门的重要修行利益所在,如《观无量寿佛经》云:
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32]。
既然三经皆如此明确地推崇称念佛名的功德及往生利益,至于其它如观想、观像乃至实相等念佛法门,由于观境的深细和复杂,洵非一般躁动凡夫所易修持。在少有提倡及修持的情况下,明代以来,中国佛教大都以持名念佛为修持弥陀净土的主要方法,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自来诸祖亦广叹此一法门的易行与契机,如藕益大师即在《弥陀要解》中叹此法门曰: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乱称名为佛种,况执持至一心不乱,安有不径登不退者乎?然诸经所示净土要行万别千差……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可谓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33]。
以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之故,任何人乃至散乱心称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亦能为未来种下成佛的种子,因此念佛的法门虽多,而《弥陀经》中偏赞「持名」,自有其契理性[34]及契机性的原因在[35]。
(二)持名念佛之实践
持名念佛既如上节所说,有其不可思议的殊胜及特异的方便性,然而既使是如此,关于要如何「持名」,以及持名念佛之后要到达怎样的标准,才能获得往生的确定?则是在确立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之后,该当再考虑的。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即对凡夫的念佛往生有一段精要的开示云:
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36]。
文中所谓「专念」、「使成三昧」者,在智者大师看来,正是一切念佛得以成就的根本。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以」念佛之「业」习「成」就「故」,而得以在「临终」时「敛念(有「定」的效果)得生」乃至能「见弥陀佛」。此外大师在《五方便念佛门》中,提出五种念佛方便门[37],亦皆以「念佛三昧」为名,可知专念使成三昧,当是天台念佛观中,能够「确定往生」的基本要求殆无疑义。但是须要注意的是,所谓念佛三昧的成就,其实是隐含有「信、愿」两项前提的,若无信愿则往生之因亦不能成就。如《十疑论》复云:
假如行人,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时,心必愿生彼国土,即是称名往生门[38]。
文中言「口称南无阿弥陀佛」正是明示了天台对「持名」的确认。此外,所谓「口称佛时」,「心必愿生」云者,更是指出念佛三昧的成就,必以信、愿为前提的明证!藕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于此更有明确的提示,文云:
信愿二种,即是往生净土之要领也……若信愿坚固,纵使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使将此名号作个语头,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一般(喻得三昧也),亦万无得生净土之理[39]。
由上所引,则信、愿二心之重要性自不待言。总之,必须信愿行三者具足,才是往生的最佳保证。至于持名念佛要如何才能成就呢?小本《弥陀经》既以信、愿、持名而阶一心不乱,为往生正因[40],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要如何持名方达一心不乱?乃至何谓一心不乱呢?藕益大师在《要解》中首先分别理、事二种持名方法云: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犹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41]。
又云:
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42]。
与此类似的看法,则是天台大佑大师在《弥陀经略解》中所提出的理事两种一心之分判,文云:
事一心者,行者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无分散意,念念无间[43]。
又云:
理一心者,了达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无自性。虽本来空寂,而感应道交,如镜像水月,任运显益。当处皆空,全体即假,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三谛圆融,绝思绝议[44]。
上诸引文中,所谓的事持(或云事一心),即是本章「持名念佛」所限定的范围。因此可知,以信愿心为前导,心无分散如子忆母地系念弥陀的名号,即是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至于一心不乱的相貌又如何呢?大佑大师即以「无分散意,念念无间」为一心不乱之相,并未另做说明。换言之,即以念念无间地系念弥陀(所缘境),若一日乃至七日,为一心不乱之相,此释亦颇合经意。至于藕祖,则另依执持名号的「效果」而说明一心不乱之相。此中依于伏断的强弱,亦分为理事两个层级,《要解》云:
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名为事一心。又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三谛圆融,性具性造清楚现前),皆名理一心。事一心则不为见思所乱,理一心则不为(空有)二边所乱[45]。
以上两种一心的生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论事持(但持名号,不了实相性具之理)或理持(照了心具心造之理)皆可得到事一心(断见思惑)或理一心(现证中道实相,一念三千理具事造之理)的果证。换言之,乃至只是专称佛名,而不去了解、思维、参究所谓的实相之理,其实也是可以证得与正观实相(即下文所谓的「实相念佛」)相同的证境!这是相当不同于一般对修道方式之理解的,因此《要解》中赞叹此一持名念佛法门云:
当知执持名号虽复简易直捷,仍复至圆至顿!以一念相应即一念佛,念念相应即念念佛,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当下圆明无余无缺。上上根人终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阈,可谓横该八教竖彻五时[46]。
接着更引经意及经文而赞此法门曰:所以彻底悲心无问自说,且深叹其难信也[47]。
持名念佛的功德如是高妙,已于上来引文中可知,所谓「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48]」历代祖师共所推重正缘于此。然而何以持名念佛有如此高妙的功德与利益?此一问题将在下章讨论「实相念佛」时予以解析。
四、实相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相对于持佛名号发愿往生,或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相好光明、功德神力与本愿摄受,乃至眼观塑画圣像口称诸佛名号的观像念佛等,以具体的形相或往生目的为所缘境的「事相」上之念佛而言,另有一类的念佛,乃是以抽象的「诸法实相」或「中道理体」等义理为所缘境的「理相」上之念佛。本章所欲讨论的「实相念佛」,即是以天台诸法实相之理观为所缘境的理相念佛行,兹就知礼大师在《观经疏妙宗钞》中所建立的天台实相念佛行略作一番叙述。
(一)实相念佛行的建立
天台以众生介尔一念理具事造法界三千性相皆三谛圆融,为其最圆顿的观门,依此观门了知一切境界皆是众生本具性德所现。天台四明知礼尊者于《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中对此即有所阐示云:
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毘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法皆是佛(觉)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49]。
所谓以一心中的空、假、中三观之智,来观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缘起无自性的虚幻不实之存在(空观智),此即境界中的真谛。虽虚幻不实而有如幻之用,故不住空观而入于假观,随缘应病与药化导众生,不住于盘性中,此即境界中的俗谛。能观之智空而不空,假亦非假,双遮双照即是中观之智,以此中观之智照见一切境界皆是不可思议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中道实相,…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