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

  提要

  一、前 言

  二、弥陀净土教的缘起与修行目标

  (一)净土法门之缘起

  (二)净土法门之修行目标

  三、持名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二)持名念佛之实践

  四、实相念佛的理论与实践

  (一)实相念佛行的建立

  (二)即心持名念佛行之实践——持名与实相念佛的统一

  (三)料 简

  五、本愿信心念佛之补助

  (一)本愿信心念佛法门之建立

  (二)具足本愿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三昧观之提出

  六、结 论

  参考书目

  提 要

  阿弥陀净土法门,长期以来一直就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其思想与修持长期地影响着中国佛弟子的解行,一直至今仍不稍减。然而由于法门的多元性及应机的多样性,使得净土法门的教、理、行、果,亦有着多重性的发展。本文拟以天台宗的性具思想为根本,藉由对实相念佛内涵之考察,在以法界心念自性佛的认识下,而得出自性弥陀与唯心净土的普遍性净土法门之原理。依此原理,乃得以返观一向所流传最广的持名念佛,之所以得以成立,以及其功德利益之所以不可思议的原因,从而亦建立起即心持名念佛的理论根基。此外更进一步地,透过对弥陀第十八愿的理解,在实相念佛的观照下,于破斥日本净土真宗的偏激之同时,亦提出了具有终极救度色彩的本愿即心念佛思想。希望藉此能使念佛法门的修持,更臻三根普被的境地,更具深厚的理论内涵。以使未来的净宗行者,能断疑生信安心精进地修持净土法门,近可收即心即佛之圆解,远可得往生极乐之左券,此论文写作之初心也。

  一、前 言

  弥陀净土法门,自从东晋慧远(334~416)大师庐山结社首倡[1],东魏昙鸾(476~?)大师注论[2]专弘以来,即在中国弘传不辍。这其中虽然依于不同的净土经论,或不同的教理思想背景,而产生了诸如自力、他力,修观、带理或专念佛名等不同类型的净土修持理论与方法[3]。但是对于弥陀净土的功德与修行价值等,长期以来都是共同加以推崇而广泛弘扬的。然而近百年来,由于中国佛教在长期客观环境的妨碍与不足下[4],已使得佛教有着解门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离的现象产生。影响所及,占修持比例大宗的净土法门,也因此渐渐地流于肤浅化、笼统化与目标不明、信心不定。修持净土教法的人当中,不少人有着一种「只要一句佛号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类,似是而非的无知与懈怠之思想。这类看似对净土法门信心坚定,而又「道味」十足的说辞,或者对某些宿具深厚净土善根的少数人有实际的利益,但对大部份疑心重、烦恼深且妄想多的众生而言,总不免让人有「以鸡毛当令箭」的感觉。弥陀圣号的功德固然深广不可思议[5],而信心行人[6]也确实可能由于对圣号功德的仰信,而得到念佛的大利益,但那毕竟不是大部分末法众生所能做到的。因此古来大德才要不厌其烦地,广演净土教法以令净土行者断疑生信,不生退却地精进用功[7]。对一般恼重慧浅之人,若不能以深入的佛法,给予开导念佛的用心方法,则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却,徒使三根普被、万修万去的妙善法门成为虚设,诚为可惜之甚者!

  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净土真宗学人,他们援引中国祖师[8]之教说,却极端地解释本愿信心法门,认为绝对「他力」信仰才是净土之「真宗」。彼等由于只重信仰之建立,而未能于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进行佛法应有的理解,以至产生诸多增上慢心,全依情见曲解净土法门而不自知。从而亦轻毁一切传统「自力」修持之法门,往往自恃己见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弥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是却不知弥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于方寸的大乘真实深义,以至弥陀的深悲大愿,不过类同外道神祗的纯救济义。如此一来,虽有令少数根器者往生的功劳,但也造下了毁失净土法门之圆顿大乘深义的无边过失,为弘法化而反致此咎,实为可怜悯者。

  因此,为了保持弥陀净土法门应有的圆顿大乘内涵,同时也深化持名念佛者的修行原理,我们实在有必要将大乘佛法中的「实相念佛」观,导入易行道中的「持名念佛」行当中,将两者作一调和与统一。以使持名的彻底方便道,有着大乘终极真理的内涵在;反之,亦令甚深而不可思议的大乘中道实相之理,在凡夫的位上,有了简易可修的下手方便,如此则上来两类人的缺失即有了修正的可能,这也正是本文的深层目的所在。

  二、弥陀净土教的缘起与修行目标

  (一)净土法门之缘起

  世尊的出世说法,目的无非欲令众能依佛法的闻解,及透过亲身的实践,而达到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这是诸佛出世的大悲用心所在。如《无量寿经》云: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普令群萌获真法利[9]。

  然而,什么样的教法才能令众生「获真法利」呢?契理之教固然是真法利的前提,但契机的条件却更是世尊设教时不可不考虑的重要因素,毕竟法门广大以能应众生之机者为修行得力之先。尤其三界[10]内的众生,大部份为三障[11]烦恼所蔽,欲修行出离谈何容易?因此佛在《观无量寿经》中,才因韦提希夫人的逆子因缘,而施设了当生即能离苦得乐的弥陀净土法门。如彼经中韦提希夫人向佛陀祈求云:

  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阿阇世太子)……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12]。

  

  众生因观世间的「浊恶、盈满」,生起厌患欲离之心,从而欲于当生求生「清净业处」(欣此厌彼),这正是净土法门施设的主要因缘!然而当生成就之法门,为何是净土法门而非其它法门?盖以仗弥陀本愿力之摄受加持故,众生能以少分力而得迅速成就不退转,从而直了成佛。《无量寿经》说众生生彼后,皆是不会退转的正定之聚。文云: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13]。

  

  此外四十八愿之第十一愿亦云:「住定聚,必至灭度[14]」等,皆是众生往生后住于不退转的经证,也同时是许多众生的生命需求。因此,龙树菩萨于《十住毘婆沙论》<易行品>中,更将一切能令众生至不退转地的法门,大判为难行道及易行道:

  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有难有易,陆道步行则苦,水道乘船则乐。菩萨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进,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不退转)。如偈说……若人疾欲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15]。

  又云:

  阿弥陀等佛,及诸大菩萨,称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转[16]。

  论中先言「以信方便」后言「称名一心念」等,由此可知,以信为前提,一心执持弥陀名号,在龙树菩萨看来,正是苦恼众生所希求的「疾至不退转」之易行道法门。与此类似的,则是世亲菩萨对弥陀佛本愿力的进一步推崇,如《往生论》云: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17]。

  十方诸佛皆有净土,亦皆依本愿而成佛,何以世亲菩萨却要独尊弥陀?原来这是有经为证的,如《无量寿经》卷上法藏菩萨自云: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到我国,快乐安隐[18]。

  所谓「道场超绝,而无等双」正是指出弥陀本愿功德的特胜所在,而「度脱一切,快乐安隐」则更明示了弥陀净土三根普被的应机性质!由易行道的确立,到特胜与三根普被的本愿功德,使得弥陀净土法门得以确立其崇高的地位,亦是必然的结果。关于诸经偏赞弥陀的原因,智者大师在《净土十疑论》中亦有明确的说明:

  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又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当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19]。

  (二)净土法门之修行目标

  佛法修行的通途道,经由对佛法的闻思修为方便,以自力的戒定慧增上,而趣向解脱为目的,其理甚明自不待言。然自力的修行解脱,对极大部份的众生来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身处末法的五浊恶世,欲能世世不失人身,且精进不退于佛道,更不是一般凡夫所能。例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论难、易二种修行时即指出: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毘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唯是自力无他力持……譬如陆路步行则苦。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清净土。佛力住〔加〕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20]。

  五浊末法中,既然当修具有「他力加持」的易行之道以求往生证不退转,可见「往生净土」正是净土法门的最主要修行目标!如《阿弥陀经》云: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21]。

  又云: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22]。

  由上引证可知,众生信仰弥陀本愿功德力之加持,并发愿求生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共修,当生成就不退转之佛道,正是末法众生应当修学净土法门的主要目标所在。

  然而一个具有信心,而又发愿求生弥陀净土的末法凡夫众生,该当如何信受、…

《持名念佛与实相念佛之统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