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

  提要

  一、前 言

  二、彌陀淨土教的緣起與修行目標

  (一)淨土法門之緣起

  (二)淨土法門之修行目標

  叁、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二)持名念佛之實踐

  四、實相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一)實相念佛行的建立

  (二)即心持名念佛行之實踐——持名與實相念佛的統一

  (叁)料 簡

  五、本願信心念佛之補助

  (一)本願信心念佛法門之建立

  (二)具足本願信心的即心持名念佛叁昧觀之提出

  六、結 論

  參考書目

  提 要

  阿彌陀淨土法門,長期以來一直就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宗派,其思想與修持長期地影響著中國佛弟子的解行,一直至今仍不稍減。然而由于法門的多元性及應機的多樣性,使得淨土法門的教、理、行、果,亦有著多重性的發展。本文擬以天臺宗的性具思想爲根本,藉由對實相念佛內涵之考察,在以法界心念自性佛的認識下,而得出自性彌陀與唯心淨土的普遍性淨土法門之原理。依此原理,乃得以返觀一向所流傳最廣的持名念佛,之所以得以成立,以及其功德利益之所以不可思議的原因,從而亦建立起即心持名念佛的理論根基。此外更進一步地,透過對彌陀第十八願的理解,在實相念佛的觀照下,于破斥日本淨土真宗的偏激之同時,亦提出了具有終極救度色彩的本願即心念佛思想。希望藉此能使念佛法門的修持,更臻叁根普被的境地,更具深厚的理論內涵。以使未來的淨宗行者,能斷疑生信安心精進地修持淨土法門,近可收即心即佛之圓解,遠可得往生極樂之左券,此論文寫作之初心也。

  一、前 言

  彌陀淨土法門,自從東晉慧遠(334~416)大師廬山結社首倡[1],東魏昙鸾(476~?)大師注論[2]專弘以來,即在中國弘傳不辍。這其中雖然依于不同的淨土經論,或不同的教理思想背景,而産生了諸如自力、他力,修觀、帶理或專念佛名等不同類型的淨土修持理論與方法[3]。但是對于彌陀淨土的功德與修行價值等,長期以來都是共同加以推崇而廣泛弘揚的。然而近百年來,由于中國佛教在長期客觀環境的妨礙與不足下[4],已使得佛教有著解門不彰,行持不力乃至解行分離的現象産生。影響所及,占修持比例大宗的淨土法門,也因此漸漸地流于膚淺化、籠統化與目標不明、信心不定。修持淨土教法的人當中,不少人有著一種「只要一句佛號念到底就可以成就一切了」之類,似是而非的無知與懈怠之思想。這類看似對淨土法門信心堅定,而又「道味」十足的說辭,或者對某些宿具深厚淨土善根的少數人有實際的利益,但對大部份疑心重、煩惱深且妄想多的衆生而言,總不免讓人有「以雞毛當令箭」的感覺。彌陀聖號的功德固然深廣不可思議[5],而信心行人[6]也確實可能由于對聖號功德的仰信,而得到念佛的大利益,但那畢竟不是大部分末法衆生所能做到的。因此古來大德才要不厭其煩地,廣演淨土教法以令淨土行者斷疑生信,不生退卻地精進用功[7]。對一般惱重慧淺之人,若不能以深入的佛法,給予開導念佛的用心方法,則往往用功不得力而中路退卻,徒使叁根普被、萬修萬去的妙善法門成爲虛設,誠爲可惜之甚者!

  另外尚有一部份日本淨土真宗學人,他們援引中國祖師[8]之教說,卻極端地解釋本願信心法門,認爲絕對「他力」信仰才是淨土之「真宗」。彼等由于只重信仰之建立,而未能于普遍的修行方便及成佛原理上,進行佛法應有的理解,以至産生諸多增上慢心,全依情見曲解淨土法門而不自知。從而亦輕毀一切傳統「自力」修持之法門,往往自恃己見而睥睨他宗,甚至偏激得失去理性,而近乎外道信仰!其信仰彌陀之真心故然可佳,可是卻不知彌陀非心外而得,西方不隔于方寸的大乘真實深義,以至彌陀的深悲大願,不過類同外道神祗的純救濟義。如此一來,雖有令少數根器者往生的功勞,但也造下了毀失淨土法門之圓頓大乘深義的無邊過失,爲弘法化而反致此咎,實爲可憐憫者。

  因此,爲了保持彌陀淨土法門應有的圓頓大乘內涵,同時也深化持名念佛者的修行原理,我們實在有必要將大乘佛法中的「實相念佛」觀,導入易行道中的「持名念佛」行當中,將兩者作一調和與統一。以使持名的徹底方便道,有著大乘終極真理的內涵在;反之,亦令甚深而不可思議的大乘中道實相之理,在凡夫的位上,有了簡易可修的下手方便,如此則上來兩類人的缺失即有了修正的可能,這也正是本文的深層目的所在。

  二、彌陀淨土教的緣起與修行目標

  (一)淨土法門之緣起

  世尊的出世說法,目的無非欲令衆能依佛法的聞解,及透過親身的實踐,而達到離苦得樂的解脫境界,這是諸佛出世的大悲用心所在。如《無量壽經》雲: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叁界,所以出興于世,光闡道教,普令群萌獲真法利[9]。

  然而,什麼樣的教法才能令衆生「獲真法利」呢?契理之教固然是真法利的前提,但契機的條件卻更是世尊設教時不可不考慮的重要因素,畢竟法門廣大以能應衆生之機者爲修行得力之先。尤其叁界[10]內的衆生,大部份爲叁障[11]煩惱所蔽,欲修行出離談何容易?因此佛在《觀無量壽經》中,才因韋提希夫人的逆子因緣,而施設了當生即能離苦得樂的彌陀淨土法門。如彼經中韋提希夫人向佛陀祈求雲:

  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阿阇世太子)……唯願世尊爲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唯願佛日教我觀于清淨業處[12]。

  

  衆生因觀世間的「濁惡、盈滿」,生起厭患欲離之心,從而欲于當生求生「清淨業處」(欣此厭彼),這正是淨土法門施設的主要因緣!然而當生成就之法門,爲何是淨土法門而非其它法門?蓋以仗彌陀本願力之攝受加持故,衆生能以少分力而得迅速成就不退轉,從而直了成佛。《無量壽經》說衆生生彼後,皆是不會退轉的正定之聚。文雲:

  

  佛告阿難,其有衆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13]。

  

  此外四十八願之第十一願亦雲:「住定聚,必至滅度[14]」等,皆是衆生往生後住于不退轉的經證,也同時是許多衆生的生命需求。因此,龍樹菩薩于《十住毘婆沙論》<易行品>中,更將一切能令衆生至不退轉地的法門,大判爲難行道及易行道:

  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苦,水道乘船則樂。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者(不退轉)。如偈說……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15]。

  又雲:

  阿彌陀等佛,及諸大菩薩,稱名一心念,亦得不退轉[16]。

  論中先言「以信方便」後言「稱名一心念」等,由此可知,以信爲前提,一心執持彌陀名號,在龍樹菩薩看來,正是苦惱衆生所希求的「疾至不退轉」之易行道法門。與此類似的,則是世親菩薩對彌陀佛本願力的進一步推崇,如《往生論》雲:

  觀佛本願力,遇無空過者,能令速滿足,功德大寶海[17]。

  十方諸佛皆有淨土,亦皆依本願而成佛,何以世親菩薩卻要獨尊彌陀?原來這是有經爲證的,如《無量壽經》卷上法藏菩薩自雲:

  令我作佛,國土第一,其衆奇妙,道場超絕。國如泥洹,而無等雙,我當愍哀,度脫一切。十方來生,心悅清淨,已到我國,快樂安隱[18]。

  所謂「道場超絕,而無等雙」正是指出彌陀本願功德的特勝所在,而「度脫一切,快樂安隱」則更明示了彌陀淨土叁根普被的應機性質!由易行道的確立,到特勝與叁根普被的本願功德,使得彌陀淨土法門得以確立其崇高的地位,亦是必然的結果。關于諸經偏贊彌陀的原因,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亦有明確的說明:

  釋迦大師一代說法,處處聖教,唯勸衆生專心偏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又彌陀佛別有大悲四十八願,接引衆生……當知阿彌陀佛與此世界極惡衆生偏有因緣。其余諸佛,一切淨土,雖一經兩經,略勸往生,不如彌陀佛國,處處經論,殷勤叮咛勸往生也[19]。

  (二)淨土法門之修行目標

  佛法修行的通途道,經由對佛法的聞思修爲方便,以自力的戒定慧增上,而趣向解脫爲目的,其理甚明自不待言。然自力的修行解脫,對極大部份的衆生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身處末法的五濁惡世,欲能世世不失人身,且精進不退于佛道,更不是一般凡夫所能。例如昙鸾大師在《往生論注》中論難、易二種修行時即指出:

  難行道者,謂于五濁之世,于無佛時求阿毘跋致爲難,此難乃有多途……唯是自力無他力持……譬如陸路步行則苦。易行道者,謂但以信佛因緣,願生淨土,乘佛願力便得往生清淨土。佛力住〔加〕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阿毘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則樂[20]。

  五濁末法中,既然當修具有「他力加持」的易行之道以求往生證不退轉,可見「往生淨土」正是淨土法門的最主要修行目標!如《阿彌陀經》雲:

  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21]。

  又雲: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22]。

  由上引證可知,衆生信仰彌陀本願功德力之加持,並發願求生淨土,與諸上善人俱會共修,當生成就不退轉之佛道,正是末法衆生應當修學淨土法門的主要目標所在。

  然而一個具有信心,而又發願求生彌陀淨土的末法凡夫衆生,該當如何信受、…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