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如何理解及如何行持淨土法門,以確切地達到臨終往生極樂的終極目的呢?關于此,則依于不同的經、論及教理思想,而有不同的理論與方法[23],誠然無法一概而論。因此,下文主要以淨土叁經[24]的思想爲根本,分別就《阿彌陀經》的持名念佛行、《觀經》所示即心念佛行,乃至《無量壽經》的本願念佛行[25]等,略做分析說明。希望能對這些主要的念佛行門,進行一番整合,以使未來的淨土行者,在修持淨土法門時,不致于在修持方法上或思想認知上,産生沖突或疑惑。

  叁、持名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一)持名念佛的建立

  持名念佛又雲「稱名念佛」,是四種念佛[26]中流傳最爲廣泛的念佛方法,以專心一意,稱念彌陀聖號,念念相續得心一境性[27],依此而達福慧增長、罪障淨除乃至最重要的臨終心不顛倒,蒙佛接引往生的目的。如《阿彌陀經》雲: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28]。

  上引文中明白地指出「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及「是人終時心不顛倒」等持名方法和念佛成就的關鍵所在,可說正是持名念佛法門最重要的理論基礎!關于此,在康譯《無量壽經》四十八願中之第十八願願文中,亦以彌陀「本願」的形式,強調了「持名」的重要性及持名往生的必然性,彼文雲: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29]。

  願文中甚至以「乃至十念」取代了「若一日乃至七日」的念佛時間,而更強化了「信樂稱名」的有效性[30]。而唐朝善導大師亦直接判定,此「專持佛名」的修法,才是淨土法門的「正行」,其它禮拜,供養乃至余善等,皆屬「助行」或「雜行」而已,皆非正行[31]。此外,稱念佛名固然以「往生極樂」爲最大的目的,但稱名念佛尚有滅罪去障的功能,這尤其也是持名念佛法門的重要修行利益所在,如《觀無量壽佛經》雲:

  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教令念佛……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32]。

  既然叁經皆如此明確地推崇稱念佛名的功德及往生利益,至于其它如觀想、觀像乃至實相等念佛法門,由于觀境的深細和複雜,洵非一般躁動凡夫所易修持。在少有提倡及修持的情況下,明代以來,中國佛教大都以持名念佛爲修持彌陀淨土的主要方法,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必然的。自來諸祖亦廣歎此一法門的易行與契機,如藕益大師即在《彌陀要解》中歎此法門曰:

  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故使散亂稱名爲佛種,況執持至一心不亂,安有不徑登不退者乎?然諸經所示淨土要行萬別千差……而惟此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可謂方便中之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33]。

  以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之故,任何人乃至散亂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亦能爲未來種下成佛的種子,因此念佛的法門雖多,而《彌陀經》中偏贊「持名」,自有其契理性[34]及契機性的原因在[35]。

  (二)持名念佛之實踐

  持名念佛既如上節所說,有其不可思議的殊勝及特異的方便性,然而既使是如此,關于要如何「持名」,以及持名念佛之後要到達怎樣的標准,才能獲得往生的確定?則是在確立了稱名念佛的重要性之後,該當再考慮的。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中,即對凡夫的念佛往生有一段精要的開示雲:

  凡夫無力,唯得專念阿彌陀佛,使成叁昧,以業成故,臨終斂念得生,決定不疑,見彌陀佛[36]。

  文中所謂「專念」、「使成叁昧」者,在智者大師看來,正是一切念佛得以成就的根本。因爲唯有如此,才能「以」念佛之「業」習「成」就「故」,而得以在「臨終」時「斂念(有「定」的效果)得生」乃至能「見彌陀佛」。此外大師在《五方便念佛門》中,提出五種念佛方便門[37],亦皆以「念佛叁昧」爲名,可知專念使成叁昧,當是天臺念佛觀中,能夠「確定往生」的基本要求殆無疑義。但是須要注意的是,所謂念佛叁昧的成就,其實是隱含有「信、願」兩項前提的,若無信願則往生之因亦不能成就。如《十疑論》複雲:

  假如行人,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時,心必願生彼國土,即是稱名往生門[38]。

  文中言「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正是明示了天臺對「持名」的確認。此外,所謂「口稱佛時」,「心必願生」雲者,更是指出念佛叁昧的成就,必以信、願爲前提的明證!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于此更有明確的提示,文雲:

  信願二種,即是往生淨土之要領也……若信願堅固,縱使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若無信願,縱使將此名號作個語頭,持至風吹不入雨打不濕,如銀牆鐵壁一般(喻得叁昧也),亦萬無得生淨土之理[39]。

  由上所引,則信、願二心之重要性自不待言。總之,必須信願行叁者具足,才是往生的最佳保證。至于持名念佛要如何才能成就呢?小本《彌陀經》既以信、願、持名而階一心不亂,爲往生正因[40],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如何持名方達一心不亂?乃至何謂一心不亂呢?藕益大師在《要解》中首先分別理、事二種持名方法雲: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彌陀佛,而猶未達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決志,願求生故,如子憶母無時暫忘[41]。

  又雲:

  理持者,信彼西方阿彌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而爲系心之境,令不暫忘[42]。

  與此類似的看法,則是天臺大佑大師在《彌陀經略解》中所提出的理事兩種一心之分判,文雲:

  事一心者,行者系緣憶念阿彌陀佛,相好光明,無分散意,念念無間[43]。

  又雲:

  理一心者,了達能念之心,所念之佛,皆無自性。雖本來空寂,而感應道交,如鏡像水月,任運顯益。當處皆空,全體即假,二邊叵得,中道不存。叁谛圓融,絕思絕議[44]。

  上諸引文中,所謂的事持(或雲事一心),即是本章「持名念佛」所限定的範圍。因此可知,以信願心爲前導,心無分散如子憶母地系念彌陀的名號,即是持名念佛的修持方法!至于一心不亂的相貌又如何呢?大佑大師即以「無分散意,念念無間」爲一心不亂之相,並未另做說明。換言之,即以念念無間地系念彌陀(所緣境),若一日乃至七日,爲一心不亂之相,此釋亦頗合經意。至于藕祖,則另依執持名號的「效果」而說明一心不亂之相。此中依于伏斷的強弱,亦分爲理事兩個層級,《要解》雲: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名爲事一心。又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叁谛圓融,性具性造清楚現前),皆名理一心。事一心則不爲見思所亂,理一心則不爲(空有)二邊所亂[45]。

  以上兩種一心的生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不論事持(但持名號,不了實相性具之理)或理持(照了心具心造之理)皆可得到事一心(斷見思惑)或理一心(現證中道實相,一念叁千理具事造之理)的果證。換言之,乃至只是專稱佛名,而不去了解、思維、參究所謂的實相之理,其實也是可以證得與正觀實相(即下文所謂的「實相念佛」)相同的證境!這是相當不同于一般對修道方式之理解的,因此《要解》中贊歎此一持名念佛法門雲:

  當知執持名號雖複簡易直捷,仍複至圓至頓!以一念相應即一念佛,念念相應即念念佛,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余無缺。上上根人終不能踰其阃,下下根人亦可臻其阈,可謂橫該八教豎徹五時[46]。

  接著更引經意及經文而贊此法門曰:所以徹底悲心無問自說,且深歎其難信也[47]。

  持名念佛的功德如是高妙,已于上來引文中可知,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叁根,統攝諸法[48]」曆代祖師共所推重正緣于此。然而何以持名念佛有如此高妙的功德與利益?此一問題將在下章討論「實相念佛」時予以解析。

  四、實相念佛的理論與實踐

  相對于持佛名號發願往生,或觀想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相好光明、功德神力與本願攝受,乃至眼觀塑畫聖像口稱諸佛名號的觀像念佛等,以具體的形相或往生目的爲所緣境的「事相」上之念佛而言,另有一類的念佛,乃是以抽象的「諸法實相」或「中道理體」等義理爲所緣境的「理相」上之念佛。本章所欲討論的「實相念佛」,即是以天臺諸法實相之理觀爲所緣境的理相念佛行,茲就知禮大師在《觀經疏妙宗鈔》中所建立的天臺實相念佛行略作一番敘述。

  (一)實相念佛行的建立

  天臺以衆生介爾一念理具事造法界叁千性相皆叁谛圓融,爲其最圓頓的觀門,依此觀門了知一切境界皆是衆生本具性德所現。天臺四明知禮尊者于《觀無量壽佛經疏妙宗鈔》中對此即有所闡示雲:

  能觀皆是一心叁觀,所觀皆是叁谛一境,毘盧遮那遍一切處,一切法皆是佛(覺)法。所謂衆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圓常大覺之體……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故知果佛圓明之體,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49]。

  所謂以一心中的空、假、中叁觀之智,來觀察法界中的一切境界相,皆是緣起無自性的虛幻不實之存在(空觀智),此即境界中的真谛。雖虛幻不實而有如幻之用,故不住空觀而入于假觀,隨緣應病與藥化導衆生,不住于盤性中,此即境界中的俗谛。能觀之智空而不空,假亦非假,雙遮雙照即是中觀之智,以此中觀之智照見一切境界皆是不可思議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之中道實相,…

《持名念佛與實相念佛之統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