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P2

  ..续本文上一页众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为首,得成就大悲心故。」(20)善导所说与昙鸾如出一辙。「若往若还皆为拔众生渡生死海」,体现了大乘佛教「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被净土宗人奉为净土十三祖的印光大师说:「回向发愿心,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无量。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而本灯固无所损也。世人不知此义,故只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21)印光大师点明了回向发愿心的「利他」精神,且以一灯转燃无数灯,光明不可喻,道出了回向发愿心的内涵与实质。

  综观上述,善导所讲的「至诚心」是真实之心,是为往生的不伪之心;深心是深信佛的愿力及称名念佛之心;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普度众生,愿求往生之心。此三心总其名为「具足三心」,即将心安置于所求净土、所归弥陀与所行念佛三者上面。善导说:「三心既具,无行不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22)可见,善导是十分重视「具足三心」的,把「具足三心」作为净土往生的正因。「三心」具备了,也就是说,念佛的心理基础奠定了。但是,这并不能代替众生的「行」,众生往生西方,还必须亲自修持实践。

  二、念佛的实践方法

  关于往生净土的念佛实践方法,净影寺慧远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指出,《观经》所说的念佛实践有四种方法:(一)修观往生,即依靠修习定善「十六观法」而得往生。(二)修业往生,即修习散善的「三福」九品之业而得往生。(三)修心往生,即修习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而得往生。(四)归向往生,即临终遇善知识,教令称念阿弥陀佛而得往生(23)。善导则认为,《观经》中所说的实践可以分为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九品)二种念佛方法,而原本皆在称名一行。善导《观经四帖疏》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24)那么,善导究竟是怎样论证称名念佛为往生净土的最主要修行方法的呢?

  第一,善导通过确立《观经》的宗旨,进而奠定称名念佛的地位。净影寺慧远以为《观经》的主旨在于「观佛三昧」,他在《观无量寿经义疏》中说:「第三,须知经之宗趣,诸经所辨,宗趣各异。如《涅槃经》以涅槃为宗,《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大品经》等以慧为宗,《华严》、《法华》、《无量义》等以三昧为宗,《大集经》等以陀罗尼为宗。如是非一。此经观佛三昧为宗。」(25)《观经》是以观佛三昧为宗。所谓观佛三昧,即一心观想弥陀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善导则以为《观经》的主旨,并非只讲「观佛三昧为宗」,而是讲「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即是「一经两宗」。他在《观经四帖疏》中说:「三辩释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维摩经》以不思议解脱为宗;如《大品经》以空慧为宗,此例非一。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26)所谓念佛三昧,指观念佛德或称念佛名号的三昧。念佛三昧分二种:一是一心观想佛的相好,或一心观法身之实相,两者皆为观想念佛。二是一心称念佛名,即称名念佛。可见,「观佛三昧」与「念佛三味」有相通之处,「念佛三昧」的前一种,实际上就是指「观佛三昧」,而「称名念佛」则是善导所要突出强调的。

  从净影寺慧远等人的《观经疏》来看,他们强调的是「观佛三昧」,重点是突出一个「观」字,《观经》中讲到通过「十六观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实际上蕴含了强调「自力」的因素,因为「十六观法」要靠自力来实行。而善导则讲「一经两宗」的观佛三昧和念佛三昧。究其实质,善导所要重点提倡的是散心称名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关键在一个「念」字上,众生通过念阿弥陀佛,达到与佛感应相交,凭借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所彰显的是一种「他力」往生。这样,善导通过对《观经》宗旨的新的解释,把称名念佛论证成为净土修行的主要方法。

  第二,善导还通过定善、散善的划分,突出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这一问题的提出缘于《观经》中的一段话:「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27)「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两句成了善导与净影寺慧远等人争论的焦点之一。净影寺慧远认为,这两句话各有所指。他说:「思惟、正受两门分别:(第)一、定散分别,下三净业散心思量,名曰思惟;十六正观说为正受。第二、就彼十六观中随义分别,初二想观,名曰思惟,地观已后十四种观,依定修起,说为正受。」(28)「下三净业」,指《观经》中的「三福」,即「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29)「十六正观」,净影寺慧远解释说:「定善生中观别十六:一是日观,二是水观,三是地观,四是树观,五是池观,六是总想观、一切楼树池等,七华座观,八佛菩萨像观,九佛身观,十观世音观,十一大势至观,十二自往生观,十三杂明佛菩萨,十四上品生观,十五中品生观,十六下品生观。」(30)所述与《观经》中的十六观一致。

  智顗在《观无量寿佛经疏》中也对「思惟」、「正受」句作了分别,他说:「初明三种净业,答思惟。汝是凡夫下,次明十六妙观答正受。」(31)可见,智顗与净影寺慧远一样,都把净业散心思量叫做思惟,十六正观说为正受。

  善导不同意净影寺慧远等人的看法,他首先对定散二门作了分别:「云何名定善?云何名散善?答曰:从日观下至十三观已来,名为定善。三福九品名为散善。」(32)在此,善导主张凝心摒除杂念者为定善,即是以定心所修之善;而弃恶修善者为散善,即是以散心所修之善,这两类皆可往生西方净土。善导认为,《观无量寿经》所说的十六观中,前十三观是以定心观西方净土,所以称为定善;后三观是以散心修习「三福」、「九品」之行,所以称为散善。这就与净影寺慧远等人的观点区别开来了。善导又说:「问曰:定散二善因谁致请?答曰:定善一门韦提致请,散善一门是佛自说。」(33)在这里,善导提倡念佛的思想表露得愈来愈明确,定善前「十三观」不过是「韦提致请」才说的,而他力念佛的散善一门「是佛自说」,被人请才说,与随自意而说简直是两码事。前者含有一种「被迫」的意味,不一定是佛的本意;随自意而说的,才是佛的本怀的流露。显而易见,善导强调的是散心称名的「念佛三昧」的重要性,而非靠「自力」的定善往生的「观佛三昧」。对定善、散善问题的认识,也影响到了他对「思惟」、「正受」两句话的理解。他说:「言思惟者,即是观前方便,思想彼国依正二报总别相也,即地观文中说言,如此想者为粗见极乐国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即地观文中说言,若得三昧见彼国土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34)所谓思惟,只是一种「观前方便」罢了,并非像净影寺慧远等人所评判的那样。善导指出:「诸师将思惟一句用合三福九品以为散善,正受一句用合十六观以为定善。如斯解者,将谓不然。如《华严经》说:思惟正受者,但是三昧之异名,与此地观文同。以斯文证,岂得通于散善?又向来韦提上请,但言教我观于清净业处,次下又请,言教我思惟正受,虽有两请,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无请处,但是佛自开。」(35)最后一句道出了善导作此种区分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强调散心称名的「念佛三昧」。

  第三,善导还通过对众生所作正行、杂行的区分来强调称名念佛的作用。此一问题,在本章之「三心」说中也涉及到了。善导的「正行」说,吸取了世亲《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五念门」的内容。《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说:「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36)又进而解释说:「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云何赞叹?口业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恶,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37)善导所说的「正行」的内容,除了「五念门」中的回向门,其他四门均包括其中。至于「回向门」,善导则在讲「三心」时把它吸收了进去。显然,善导的「正行」说是吸收了「五念门」内容的结果。

  善导还将「正行」的内容分为「正定之业」和「助业」两类。所谓正定之业即称名念佛之行,「正行」中的其余诸行均为助业,从而突出了称名念佛在净土修持中的地位。除了「正行」之外,修行其他诸善都叫「杂行」。修习「正行」,在善导看来,可以忆念不断,「名为无间」(38)行;而若修习「杂行」,虽然亦可回向往生,但心却经常间断,名为「疏杂之行」(39)。修习「杂行」远不及「正行」功效大,而修习「正行」,称名念佛又为正定之业,其他不过是「助业」而已。由此可见,善导的本意是说,只有持名念佛,才是净土往生的最佳手段。

  有关正行杂行列一简表:

  正行读诵正行---------------助业

  观察正行---------…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