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P3

  ..续本文上一页------助业

  礼拜正行---------------助业

  称名正行---------------正定业(佛本愿之行)

  赞叹供养正行---------助业

  杂行------------------------------------五种正行以外之行

  善导所作之《净业专杂二修》一文也进一步阐明了强调称名念佛的原因,文中说:「问曰:何故不令作观,直遣专称名号者,有何意耶?答:众生障重,境细心粗,识扬神飞,观难成就,是以大圣悲怜,直劝专称名字。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顺佛语故。」(40)这里,善导分析了「观」难成就的原因是众生根机低劣,惑障深重,而又境细心粗,识扬神飞,所以应放弃修「观」。「称名」则不同,既无外杂缘相扰,又能与佛的本愿相应,所以能够「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在此,称名念佛在众生往生中起到了与佛救度众生的本愿相沟通的桥梁作用。修「杂业」的结果,也可以往生,但是「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三、四。」(41)这是由于杂缘乱动,使修持者失去正念,不能与佛的本愿相感应,与教相违,不顺从佛语,念念不相持续,不能念报佛恩的缘故。虽然做了「杂业」,但常与名利相应,障碍众生往生的正行(42)。可见,善导劝修的是「正定之业」的称名念佛,而不是什么「杂业」之行。

  第四,善导在劝人临终念佛方面,也强调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观经》「下品下生」文说:「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43)善导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4)4可见,他把《观经》中的「具足十念」看成是「十声」称佛名号了。善导在《观经疏》中又说:「若欲往生者,要此行愿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45)。大意是说,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行愿具足才能成功。今此《观经》中的十声称佛,就是十愿、十行具足。在这里,称「南无」是归命,也就是发愿回向的意思,称「阿弥陀佛」就是行,这样有愿有行,就可以往生了。为什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善导认为,这与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个弘大誓愿有密切关系,称佛名号往生在四十八愿范围之内。正如他所说,称佛名号可「与佛本愿相应故」。(46)所以只要十声称佛名号,就会愿行具足,临终必得往生。

  善导在《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专门论述了临终念佛的注意事项:「又行者若病不病,欲命终时,一依上念佛三昧法,正当身心,回面向西,心亦专注,观想阿弥陀佛,心口相应,声声莫绝,决定作往生想,华台圣众来迎接想,病人若见前境,即向看病人说,既闻说已,即依说录记,又病人若不能语者,看病人必须数数问病人见何境界,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若得罪灭,华台圣众应念现前,准前钞记。又行者等眷属六亲若来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边,即失正念,鬼神交乱,病人狂死,堕三恶道。愿行者等好自谨慎,奉持佛教,同作见佛因缘。」(47)。在此,「心口相应,声声莫绝」表明了称名念佛乃为临终人往生净土之所必须。「若说罪相,傍人即为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灭。」说明了临终念佛有灭罪之功德。

  第五、善导在《观经四帖疏》中讲到「十六观法」时,也突出了称名念佛的重要性。善导在「第九观」之「真身观」中说:称名念佛可得三种缘,即亲缘、近缘、增上缘。所谓亲缘,指众生口称佛名,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所谓近缘,指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所谓增上缘,指众生称佛名号,可除灭多劫重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而且诸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弥陀经》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48)「第十六观」之「下品上生」观中说:「然望佛愿意者,唯劝正念称名。往生义疾,不同杂散之业,如此经及诸部中处处广叹,劝令称名,将为要益也,应知。」(49)。指出佛的本愿在「唯劝正念称名」。

  第六、善导还突出了称名念佛的种种利益。善导在他的《往生礼赞偈》中专门介绍了称名念佛的种种功德利益:「若称阿弥陀佛一声,即能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礼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经》云:「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又如《观经》云:「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又如《无量寿经》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又如《弥陀经》云:「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称佛不乱。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此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彼国。」……今既有此增上誓愿可凭,诸佛子等何不励意去也?」(50)这是善导引用净土主要典籍来说明称名念佛能够不令恶鬼恶神扰乱,而得到菩萨保护往生净土,并在临终之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出现在面前,劝人修持称名念佛。

  善导《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中又说,称名念佛有「五种增上利益因缘:一者灭罪增上缘;二者护念得长命增上缘;三者见佛增上缘;四者摄生增上缘;五者证生增上缘」(51)。意谓称名念佛,一是可以灭罪,如《观经》「下品上生」人,称弥陀佛一声,除灭五十亿劫生死重罪。二是可得佛菩萨的护念,如《弥陀经》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一样多的佛共来护念。三是可以见佛,如《观经》说的韦提希夫人见佛。四是可以摄得往生,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称佛名号,乘佛愿力往生。五是有佛作证,若称其名号,可以往生,如《观经》说,佛告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乘佛愿力定得往生。

  综观上述六个方面,善导从对《观经》散心称名的「念佛三昧」之宗旨的确立,到往生修行之「散善」、「定善」;「正行」、「杂行」;「正定业」、「助业」的划分,再从临终十念到修行十六观法,乃至于称名念佛的种种利益,都反复申明,善导所宣导的就是「称名念佛」。如《观经四帖疏》所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52)

  善导认为众生修习称名念佛法门,还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就是所谓的「四修法」。

  「四修法」,指恭敬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此「四修法」出于梁译《摄大乘论释》第八卷中。善导在《往生礼赞偈》中转用其意,作为愿生净土者修行的方法,他说:「劝行四修法,用策三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53)

  善导介绍「四修」法说:「一者恭敬修,所谓恭敬礼拜彼佛及彼一切圣众等,故名恭敬修。毕命为期,暂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二者无余修,所谓专称彼佛名,专念专想专礼专赞彼佛及一切圣众等,不杂余业,故名无余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三者无间修,所谓相续恭敬礼拜,称名赞叹,忆念观察,回向发愿,心心相续,不以余业来间,故名无间修。又不以贪目真烦恼来间,随犯随忏,不令隔念隔时隔日,常使清净,亦名无间修。毕命为期,誓不中止,即是长时修。」(54)在此,「恭敬修」专指众生礼拜阿弥陀佛时,应表示殷重恭敬的态度,这是有关身业礼拜的方规。「无余修」,又名专修,是指身、口、意三业起行时,要不间杂别的行为,只专门口称阿弥陀佛名,专门思念、观想、礼拜、赞叹阿弥陀佛以及净土中的大众等。与此相对,杂修余业名「杂修」,《往生礼赞》中举出了杂修有十三种过失。如:「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目真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55)正由于这十三种过失,所以「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56)「无余修」不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57)「无间修」,即指称名念佛没有间断,这种修法应该不杂余业,不起贪瞋烦恼。但由于众生是生死凡夫,经常会使正行间断。善导认为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随时忏悔即可,不使隔念、隔时、隔日,常使身心清净。「长时修」,即从初发心时,至临命终时,信行相续,誓不中止。

  善导「四修法」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突出称名念佛为净土修行的最主要的实践方法,其他一概为「杂修」,应该放弃。而且在修行中应持恭敬态度,信行相续,决不中止。总括善导所说,凡夫虽然在生死流转之中,只要发起「三心」,专修持名「正定业」,无间相续而不懈怠,就一定能乘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转载自「白人岩」)

  注释:

  1.《大正藏》12卷,第344页下。

  2.《观无量寿佛经疏》,《大正藏》37卷,第270页下。

  3.4.5.6.7.8.9.10.15.19.31.38.39.45.《大正藏》37卷,第270页下,271页上、第271页上、第271页上、第271页上、第271页上、第271页上、第364页中、第271页上、中、第272页中、第272页中、第191页上、第272页中、第272页中、第250页上。

  11.12.13.14.《观经四帖疏》,《大正藏》37卷,第272页、第272页、第272页、第272页。

  16.17.18.27.29.43.《大正藏》12卷,第347页中、第347页中、第348页上、第341页下、第341页下、第346页上。

  20.24.25.26.《大正藏》40卷,第836页上、第278页上、第173页上、第247页上。

  21.《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编,第40页。

  22.32.33.34.35.48.49.《观经四帖疏》,《大正藏》37卷,第273页中、第247页中、第247页中、第247页、第247页下、第268页上、第276页下。

  23.参见(日)望月信亨《中国净土教理史》第99-103页。

  28.30.《观经疏》,《大正藏》37卷,第178页上、第178页下。

  36.37.《大正藏》26卷,第231页中、第231页中。

  40.41.42.46.《乐邦文类》,《大正藏》47卷,第210页上、第210页上、第210页上、第210页上。

  44.47.48.50.51.53.《大正藏》47卷,第447页下、第24页中、下、第447页下至448页上、第24页、第439页上。

  54.55.56.57.《往生礼赞偈》,《大正藏》47卷,第439页上、第439页中、第439页中、第439页中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