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助業
禮拜正行---------------助業
稱名正行---------------正定業(佛本願之行)
贊歎供養正行---------助業
雜行------------------------------------五種正行以外之行
善導所作之《淨業專雜二修》一文也進一步闡明了強調稱名念佛的原因,文中說:「問曰:何故不令作觀,直遣專稱名號者,有何意耶?答:衆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爲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相應故,不違教故,順佛語故。」(40)這裏,善導分析了「觀」難成就的原因是衆生根機低劣,惑障深重,而又境細心粗,識揚神飛,所以應放棄修「觀」。「稱名」則不同,既無外雜緣相擾,又能與佛的本願相應,所以能夠「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在此,稱名念佛在衆生往生中起到了與佛救度衆生的本願相溝通的橋梁作用。修「雜業」的結果,也可以往生,但是「百中稀得一、二,千中稀得叁、四。」(41)這是由于雜緣亂動,使修持者失去正念,不能與佛的本願相感應,與教相違,不順從佛語,念念不相持續,不能念報佛恩的緣故。雖然做了「雜業」,但常與名利相應,障礙衆生往生的正行(42)。可見,善導勸修的是「正定之業」的稱名念佛,而不是什麼「雜業」之行。
第四,善導在勸人臨終念佛方面,也強調了稱名念佛的重要性。《觀經》「下品下生」文說:「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43)善導在《往生禮贊》中說:「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4)4可見,他把《觀經》中的「具足十念」看成是「十聲」稱佛名號了。善導在《觀經疏》中又說:「若欲往生者,要此行願具足,方可得生。……今此《觀經》中十聲稱佛,即有十願、十行具足。雲何具足?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回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45)。大意是說,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行願具足才能成功。今此《觀經》中的十聲稱佛,就是十願、十行具足。在這裏,稱「南無」是歸命,也就是發願回向的意思,稱「阿彌陀佛」就是行,這樣有願有行,就可以往生了。爲什麼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可以往生?善導認爲,這與阿彌陀佛所發的四十八個弘大誓願有密切關系,稱佛名號往生在四十八願範圍之內。正如他所說,稱佛名號可「與佛本願相應故」。(46)所以只要十聲稱佛名號,就會願行具足,臨終必得往生。
善導在《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專門論述了臨終念佛的注意事項:「又行者若病不病,欲命終時,一依上念佛叁昧法,正當身心,回面向西,心亦專注,觀想阿彌陀佛,心口相應,聲聲莫絕,決定作往生想,華臺聖衆來迎接想,病人若見前境,即向看病人說,既聞說已,即依說錄記,又病人若不能語者,看病人必須數數問病人見何境界,若說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滅。若得罪滅,華臺聖衆應念現前,准前鈔記。又行者等眷屬六親若來看病,勿令有食酒肉五辛人,若有,必不得向病人邊,即失正念,鬼神交亂,病人狂死,墮叁惡道。願行者等好自謹慎,奉持佛教,同作見佛因緣。」(47)。在此,「心口相應,聲聲莫絕」表明了稱名念佛乃爲臨終人往生淨土之所必須。「若說罪相,傍人即爲念佛,助同忏悔,必令罪滅。」說明了臨終念佛有滅罪之功德。
第五、善導在《觀經四帖疏》中講到「十六觀法」時,也突出了稱名念佛的重要性。善導在「第九觀」之「真身觀」中說:稱名念佛可得叁種緣,即親緣、近緣、增上緣。所謂親緣,指衆生口稱佛名,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所謂近緣,指衆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所謂增上緣,指衆生稱佛名號,可除滅多劫重罪,命欲終時,佛與聖衆自來迎接。而且諸淨土經典,如《無量壽經》、《彌陀經》中「唯標專念名號得生。」(48)「第十六觀」之「下品上生」觀中說:「然望佛願意者,唯勸正念稱名。往生義疾,不同雜散之業,如此經及諸部中處處廣歎,勸令稱名,將爲要益也,應知。」(49)。指出佛的本願在「唯勸正念稱名」。
第六、善導還突出了稱名念佛的種種利益。善導在他的《往生禮贊偈》中專門介紹了稱名念佛的種種功德利益:「若稱阿彌陀佛一聲,即能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禮念已下亦如是。《十往生經》雲:「若有衆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如《觀經》雲:「若稱禮念阿彌陀佛,願往生彼國者,彼佛即遣無數化佛、無數觀音勢至菩薩,護念行者。」……又如《無量壽經》雲:「若我成佛,十方衆生,稱我名號,下至十聲,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彼佛今現,在世成佛,當知本誓,重願不虛,衆生稱念,必得往生。」又如《彌陀經》雲:「若有衆生,聞說阿彌陀佛,即應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稱佛不亂。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此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國。」……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諸佛子等何不勵意去也?」(50)這是善導引用淨土主要典籍來說明稱名念佛能夠不令惡鬼惡神擾亂,而得到菩薩保護往生淨土,並在臨終之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出現在面前,勸人修持稱名念佛。
善導《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中又說,稱名念佛有「五種增上利益因緣:一者滅罪增上緣;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叁者見佛增上緣;四者攝生增上緣;五者證生增上緣」(51)。意謂稱名念佛,一是可以滅罪,如《觀經》「下品上生」人,稱彌陀佛一聲,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二是可得佛菩薩的護念,如《彌陀經》說,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一樣多的佛共來護念。叁是可以見佛,如《觀經》說的韋提希夫人見佛。四是可以攝得往生,如《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稱佛名號,乘佛願力往生。五是有佛作證,若稱其名號,可以往生,如《觀經》說,佛告韋提希夫人,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乘佛願力定得往生。
綜觀上述六個方面,善導從對《觀經》散心稱名的「念佛叁昧」之宗旨的確立,到往生修行之「散善」、「定善」;「正行」、「雜行」;「正定業」、「助業」的劃分,再從臨終十念到修行十六觀法,乃至于稱名念佛的種種利益,都反複申明,善導所宣導的就是「稱名念佛」。如《觀經四帖疏》所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52)
善導認爲衆生修習稱名念佛法門,還要遵守一定的規則,這就是所謂的「四修法」。
「四修法」,指恭敬修、無余修、無間修、長時修。此「四修法」出于梁譯《攝大乘論釋》第八卷中。善導在《往生禮贊偈》中轉用其意,作爲願生淨土者修行的方法,他說:「勸行四修法,用策叁心、五念之行,速得往生。」(53)
善導介紹「四修」法說:「一者恭敬修,所謂恭敬禮拜彼佛及彼一切聖衆等,故名恭敬修。畢命爲期,暫不中止,即是長時修。二者無余修,所謂專稱彼佛名,專念專想專禮專贊彼佛及一切聖衆等,不雜余業,故名無余修。畢命爲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叁者無間修,所謂相續恭敬禮拜,稱名贊歎,憶念觀察,回向發願,心心相續,不以余業來間,故名無間修。又不以貪目真煩惱來間,隨犯隨忏,不令隔念隔時隔日,常使清淨,亦名無間修。畢命爲期,誓不中止,即是長時修。」(54)在此,「恭敬修」專指衆生禮拜阿彌陀佛時,應表示殷重恭敬的態度,這是有關身業禮拜的方規。「無余修」,又名專修,是指身、口、意叁業起行時,要不間雜別的行爲,只專門口稱阿彌陀佛名,專門思念、觀想、禮拜、贊歎阿彌陀佛以及淨土中的大衆等。與此相對,雜修余業名「雜修」,《往生禮贊》中舉出了雜修有十叁種過失。如:「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系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目真諸見煩惱來間斷故,無有慚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續念報彼佛恩故,心生輕慢,雖作業行,常與名利相應故,人我自覆,不親近同行善知識故,樂近雜緣,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55)正由于這十叁種過失,所以「若欲舍專修雜業者,百時希得一、二,千時希得叁、五。」(56)「無余修」不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57)「無間修」,即指稱名念佛沒有間斷,這種修法應該不雜余業,不起貪瞋煩惱。但由于衆生是生死凡夫,經常會使正行間斷。善導認爲這是不可避免的,只要隨時忏悔即可,不使隔念、隔時、隔日,常使身心清淨。「長時修」,即從初發心時,至臨命終時,信行相續,誓不中止。
善導「四修法」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突出稱名念佛爲淨土修行的最主要的實踐方法,其他一概爲「雜修」,應該放棄。而且在修行中應持恭敬態度,信行相續,決不中止。總括善導所說,凡夫雖然在生死流轉之中,只要發起「叁心」,專修持名「正定業」,無間相續而不懈怠,就一定能乘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轉載自「白人岩」)
注釋:
1.《大正藏》12卷,第344頁下。
2.《觀無量壽佛經疏》,《大正藏》37卷,第270頁下。
3.4.5.6.7.8.9.10.15.19.31.38.39.45.《大正藏》37卷,第270頁下,271頁上、第271頁上、第271頁上、第271頁上、第271頁上、第271頁上、第364頁中、第271頁上、中、第272頁中、第272頁中、第191頁上、第272頁中、第272頁中、第250頁上。
11.12.13.14.《觀經四帖疏》,《大正藏》37卷,第272頁、第272頁、第272頁、第272頁。
16.17.18.27.29.43.《大正藏》12卷,第347頁中、第347頁中、第348頁上、第341頁下、第341頁下、第346頁上。
20.24.25.26.《大正藏》40卷,第836頁上、第278頁上、第173頁上、第247頁上。
21.《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李淨通編,第40頁。
22.32.33.34.35.48.49.《觀經四帖疏》,《大正藏》37卷,第273頁中、第247頁中、第247頁中、第247頁、第247頁下、第268頁上、第276頁下。
23.參見(日)望月信亨《中國淨土教理史》第99-103頁。
28.30.《觀經疏》,《大正藏》37卷,第178頁上、第178頁下。
36.37.《大正藏》26卷,第231頁中、第231頁中。
40.41.42.46.《樂邦文類》,《大正藏》47卷,第210頁上、第210頁上、第210頁上、第210頁上。
44.47.48.50.51.53.《大正藏》47卷,第447頁下、第24頁中、下、第447頁下至448頁上、第24頁、第439頁上。
54.55.56.57.《往生禮贊偈》,《大正藏》47卷,第439頁上、第439頁中、第439頁中、第439頁中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謝路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