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謝路軍)▪P2

  ..續本文上一頁衆生渡生死海,是故言回向爲首,得成就大悲心故。」(20)善導所說與昙鸾如出一轍。「若往若還皆爲拔衆生渡生死海」,體現了大乘佛教「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菩薩精神。被淨土宗人奉爲淨土十叁祖的印光大師說:「回向發願心,謂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悉皆往生西方,若有此心,功德無量。若只爲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亦狹小矣。譬如一燈,只一燈之明,若肯轉燃,則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燈,其明蓋不可喻矣!而本燈固無所損也。世人不知此義,故只知自私自利,不願人得其益。」(21)印光大師點明了回向發願心的「利他」精神,且以一燈轉燃無數燈,光明不可喻,道出了回向發願心的內涵與實質。

  綜觀上述,善導所講的「至誠心」是真實之心,是爲往生的不僞之心;深心是深信佛的願力及稱名念佛之心;回向發願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普度衆生,願求往生之心。此叁心總其名爲「具足叁心」,即將心安置于所求淨土、所歸彌陀與所行念佛叁者上面。善導說:「叁心既具,無行不成,若不生者,無有是處。」(22)可見,善導是十分重視「具足叁心」的,把「具足叁心」作爲淨土往生的正因。「叁心」具備了,也就是說,念佛的心理基礎奠定了。但是,這並不能代替衆生的「行」,衆生往生西方,還必須親自修持實踐。

  二、念佛的實踐方法

  關于往生淨土的念佛實踐方法,淨影寺慧遠在《觀無量壽經義疏》中指出,《觀經》所說的念佛實踐有四種方法:(一)修觀往生,即依靠修習定善「十六觀法」而得往生。(二)修業往生,即修習散善的「叁福」九品之業而得往生。(叁)修心往生,即修習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叁心而得往生。(四)歸向往生,即臨終遇善知識,教令稱念阿彌陀佛而得往生(23)。善導則認爲,《觀經》中所說的實踐可以分爲定善(十叁觀)、散善(叁福九品)二種念佛方法,而原本皆在稱名一行。善導《觀經四帖疏》說:「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24)那麼,善導究竟是怎樣論證稱名念佛爲往生淨土的最主要修行方法的呢?

  第一,善導通過確立《觀經》的宗旨,進而奠定稱名念佛的地位。淨影寺慧遠以爲《觀經》的主旨在于「觀佛叁昧」,他在《觀無量壽經義疏》中說:「第叁,須知經之宗趣,諸經所辨,宗趣各異。如《涅槃經》以涅槃爲宗,《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爲宗,《大品經》等以慧爲宗,《華嚴》、《法華》、《無量義》等以叁昧爲宗,《大集經》等以陀羅尼爲宗。如是非一。此經觀佛叁昧爲宗。」(25)《觀經》是以觀佛叁昧爲宗。所謂觀佛叁昧,即一心觀想彌陀佛身之相好及功德等。善導則以爲《觀經》的主旨,並非只講「觀佛叁昧爲宗」,而是講「觀佛叁昧」和「念佛叁昧」,即是「一經兩宗」。他在《觀經四帖疏》中說:「叁辯釋宗旨不同,教之大小者,如《維摩經》以不思議解脫爲宗;如《大品經》以空慧爲宗,此例非一。今此《觀經》即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26)所謂念佛叁昧,指觀念佛德或稱念佛名號的叁昧。念佛叁昧分二種:一是一心觀想佛的相好,或一心觀法身之實相,兩者皆爲觀想念佛。二是一心稱念佛名,即稱名念佛。可見,「觀佛叁昧」與「念佛叁味」有相通之處,「念佛叁昧」的前一種,實際上就是指「觀佛叁昧」,而「稱名念佛」則是善導所要突出強調的。

  從淨影寺慧遠等人的《觀經疏》來看,他們強調的是「觀佛叁昧」,重點是突出一個「觀」字,《觀經》中講到通過「十六觀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實際上蘊含了強調「自力」的因素,因爲「十六觀法」要靠自力來實行。而善導則講「一經兩宗」的觀佛叁昧和念佛叁昧。究其實質,善導所要重點提倡的是散心稱名的「念佛叁昧」。「念佛叁昧」關鍵在一個「念」字上,衆生通過念阿彌陀佛,達到與佛感應相交,憑借佛的願力往生西方,所彰顯的是一種「他力」往生。這樣,善導通過對《觀經》宗旨的新的解釋,把稱名念佛論證成爲淨土修行的主要方法。

  第二,善導還通過定善、散善的劃分,突出了稱名念佛的重要性。這一問題的提出緣于《觀經》中的一段話:「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複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27)「教我思惟,教我正受」兩句成了善導與淨影寺慧遠等人爭論的焦點之一。淨影寺慧遠認爲,這兩句話各有所指。他說:「思惟、正受兩門分別:(第)一、定散分別,下叁淨業散心思量,名曰思惟;十六正觀說爲正受。第二、就彼十六觀中隨義分別,初二想觀,名曰思惟,地觀已後十四種觀,依定修起,說爲正受。」(28)「下叁淨業」,指《觀經》中的「叁福」,即「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歸,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叁事名爲淨業。」(29)「十六正觀」,淨影寺慧遠解釋說:「定善生中觀別十六:一是日觀,二是水觀,叁是地觀,四是樹觀,五是池觀,六是總想觀、一切樓樹池等,七華座觀,八佛菩薩像觀,九佛身觀,十觀世音觀,十一大勢至觀,十二自往生觀,十叁雜明佛菩薩,十四上品生觀,十五中品生觀,十六下品生觀。」(30)所述與《觀經》中的十六觀一致。

  智顗在《觀無量壽佛經疏》中也對「思惟」、「正受」句作了分別,他說:「初明叁種淨業,答思惟。汝是凡夫下,次明十六妙觀答正受。」(31)可見,智顗與淨影寺慧遠一樣,都把淨業散心思量叫做思惟,十六正觀說爲正受。

  善導不同意淨影寺慧遠等人的看法,他首先對定散二門作了分別:「雲何名定善?雲何名散善?答曰:從日觀下至十叁觀已來,名爲定善。叁福九品名爲散善。」(32)在此,善導主張凝心摒除雜念者爲定善,即是以定心所修之善;而棄惡修善者爲散善,即是以散心所修之善,這兩類皆可往生西方淨土。善導認爲,《觀無量壽經》所說的十六觀中,前十叁觀是以定心觀西方淨土,所以稱爲定善;後叁觀是以散心修習「叁福」、「九品」之行,所以稱爲散善。這就與淨影寺慧遠等人的觀點區別開來了。善導又說:「問曰:定散二善因誰致請?答曰:定善一門韋提致請,散善一門是佛自說。」(33)在這裏,善導提倡念佛的思想表露得愈來愈明確,定善前「十叁觀」不過是「韋提致請」才說的,而他力念佛的散善一門「是佛自說」,被人請才說,與隨自意而說簡直是兩碼事。前者含有一種「被迫」的意味,不一定是佛的本意;隨自意而說的,才是佛的本懷的流露。顯而易見,善導強調的是散心稱名的「念佛叁昧」的重要性,而非靠「自力」的定善往生的「觀佛叁昧」。對定善、散善問題的認識,也影響到了他對「思惟」、「正受」兩句話的理解。他說:「言思惟者,即是觀前方便,思想彼國依正二報總別相也,即地觀文中說言,如此想者爲粗見極樂國土,即合上教我思惟一句。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緣慮並亡,叁昧相應,名爲正受。即地觀文中說言,若得叁昧見彼國土了了分明,即合上教我正受一句。」(34)所謂思惟,只是一種「觀前方便」罷了,並非像淨影寺慧遠等人所評判的那樣。善導指出:「諸師將思惟一句用合叁福九品以爲散善,正受一句用合十六觀以爲定善。如斯解者,將謂不然。如《華嚴經》說:思惟正受者,但是叁昧之異名,與此地觀文同。以斯文證,豈得通于散善?又向來韋提上請,但言教我觀于清淨業處,次下又請,言教我思惟正受,雖有兩請,唯是定善。又散善之文都無請處,但是佛自開。」(35)最後一句道出了善導作此種區分的真實目的,就是爲了強調散心稱名的「念佛叁昧」。

  第叁,善導還通過對衆生所作正行、雜行的區分來強調稱名念佛的作用。此一問題,在本章之「叁心」說中也涉及到了。善導的「正行」說,吸取了世親《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五念門」的內容。《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中說:「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36)又進而解釋說:「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雲何贊歎?口業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惡,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叁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故。」(37)善導所說的「正行」的內容,除了「五念門」中的回向門,其他四門均包括其中。至于「回向門」,善導則在講「叁心」時把它吸收了進去。顯然,善導的「正行」說是吸收了「五念門」內容的結果。

  善導還將「正行」的內容分爲「正定之業」和「助業」兩類。所謂正定之業即稱名念佛之行,「正行」中的其余諸行均爲助業,從而突出了稱名念佛在淨土修持中的地位。除了「正行」之外,修行其他諸善都叫「雜行」。修習「正行」,在善導看來,可以憶念不斷,「名爲無間」(38)行;而若修習「雜行」,雖然亦可回向往生,但心卻經常間斷,名爲「疏雜之行」(39)。修習「雜行」遠不及「正行」功效大,而修習「正行」,稱名念佛又爲正定之業,其他不過是「助業」而已。由此可見,善導的本意是說,只有持名念佛,才是淨土往生的最佳手段。

  有關正行雜行列一簡表:

  正行讀誦正行---------------助業

  觀察正行---------…

《善導念佛思想的基本內涵(謝路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