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威之力。相对于弥陀他力,凡自己发愿、修行、积累功德,都属自力。
(二)念佛与往生
道绰虽然在《安乐集》中引证《大集月藏经》之文说末法时代「学慧」、「学定」、「多闻读诵」已难能使众生解脱,但实际上并没有把它们否定,只是强调称念佛的名号是「正学」,而其他则是「兼学」。因为在弥陀经典中对「善业」的解释里包括上述方面,并把修习这些方面作为往生净土的原因。《观无量寿经》中说修行者应面西正坐,「专心系念一处」,在心中观想西方落日、极乐世界的水、地、树、八池宝水,净土胜景、莲华座、阿弥陀佛及左右胁侍菩萨观世音和大势至,以及想象三个等级(三品)九类人往生净土(统称「九品往生」)的情景。以上共十六个方面,统称「十六观」。其中前十三观的本身就是以观想西方阿弥陀佛净土为内容的禅观,为「念佛」的形式之一。
「念佛」是禅定的一种,所以也称「念佛三昧」(三昧,是「定」的音译),在《文殊般若经》、《华首经》、《涅槃经》、《观音授记经》、《般舟三昧经》以及《华严经》等经中都有介绍。比较有影响的有《文殊般若经》中讲的「一行三昧」、和《般舟三昧经》中讲的以七天七夜为期的专念阿弥陀佛的「般舟三昧」。「一行三昧」是要求在禅定中「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按,此引文与今本卷下之文稍异)。此种「念佛三昧」是道绰特别提倡的,但他根据弥陀经典,把「专称名字」解释为专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他说:
若依《涅槃经》,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按,意为总持,此指密咒)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按,依报,此指佛国环境)、正(按,正报,此指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及在净土的众生)二报。……(念佛)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悉皆断灭……此念佛三昧即是一切三昧中王故也。(《安乐集》卷上)
系念阿弥陀佛时……无余心想间杂,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能,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愿,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同上)
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同上)
可见,所谓「念佛三昧」,包含的内容甚为广泛,念佛身、佛祖、佛愿……但也可以最简便的念诵佛的名字代替。说一个人临死前连续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十次,死后可以往生西方安乐净土。
同佛教普遍主张的生死轮回学说一样,净土宗的往生净土论也是以承认人死灵魂不灭为前提的。「往生」是净土宗常用的术语,相当于「转生」,但又有所区别,特指人死后灵魂由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或他们的化身「接引」至安乐净土。
净土宗以末法时代最适合流行的教派自居,特别强调一切凡夫乃至「恶人」皆可往生净土,达到不退堕恶趣、声闻和缘觉二乘的菩萨境地(「大乘正定聚」)。本来在《无量寿经》中是说犯五逆罪(害母、害父、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僧)及「诽谤正法」者是不能往生的,但在《观无量寿经》中讲「下品」的三种恶人皆可修持念佛之业,「称南无阿弥陀佛」而灭罪往生,并明确地说:「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道绰取此中大意,又取《无量寿经》中第十八愿文的个别字句,假造《大经》(即《无量寿经》)之意说:
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安乐集》卷上)
是说任何恶人只要称念阿弥陀佛之名,皆可往生净土。又讲「一反念善,罪即消除」,「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同上),把念佛名号说成是具有无限神奇功能的修行方法,大加提倡。
《续高僧传-道绰传》说道绰自己一天口诵佛名七万遍,又劝信徒称念佛名,用麻、豆计数。净土宗理论简单,修行方法易行,是它在社会上长久普遍流行的重要原因。
此后,善导继之对「恶人往生」和口称念佛的理论又有所发展。
二、善导的净土学说
善导及其著作
善导(618~681),俗姓朱,泗州(治所在今江苏宿迁东南)人(注2),年少出家,唐贞观(627~649)年中至石壁谷玄中寺,看见道绰据《观无量寿经》设立「九品道场」,讲诵此经,很受启发,高兴地说:「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从此在道绰门下专修净土法门,「勤笃精苦,尽夜礼诵」(《佛祖统记》卷二六)。后来到长安传教,教信徒称念阿弥陀名号,「每入室长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导在向人宣传净土法门的同时,勤苦修行,据说三十余年「不暂睡卧」,不间断地从事念佛、礼佛的活动。持戒严格,坚持吃素,并且只吃粗恶之食。他把别人施舍的钱财用来写经和绘净土画。据载,由他出资,「写《弥陀经》十万卷,画净土变相三百壁」。「净土变相」是根据《无量寿经》等弥陀经典的情节内容绘制的图画。「三百壁」是在三百堵的墙壁上画上净土变相图。净土宗重视观佛像,观想西方安乐净土的美妙景象,此为观想(或观相)念佛的重要程式,也是有利于激励信徒从事口称念佛的。画佛像,雕塑佛像以及据佛经绘制极乐世界图像,是直接为此目的服务的,然而净土宗的这种做法,对中国古代美术和造型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由于善导的提倡,长安僧俗之中有很多人信奉净土法门,「从其化者至有诵《弥陀经》十万至五十万卷(按,此经仅一卷,实指读此经十万至五十万遍)者,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当时信徒把善导的事迹传得十分神奇,说他每念一声佛,「有一光明从其口出」。善导有一首劝人念佛的偈颂: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岂免衰残老病。
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是说人生难免一死,只有念佛才能使人往生净土,永享安乐。
关于善导之死,《续高僧传》卷二七〈会通传〉附传没有明记,上面只说:「时在光明寺说法,有人告导曰:今念佛名定生净土不?导曰:念佛定生。其人礼拜讫,口诵南无阿弥陀佛,声声相次,出光明寺门,上柳树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这里面的「其人」只能理解为向善导发问的人。但后世一些《往生传》等都说善导相信念佛必得往生,登上柳树向西发愿:「愿佛接我!」「得生赡养」,而投身自绝。关于善导死的时间,各书缺载。有的说他从道绰处离开后传法三十余年(《佛祖统记》卷二六)。如果从道绰死时的贞观十九年(645)算起,应死于高宗上元元年(674)以后。此书亦记载「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赐号其寺曰「光明寺」。日本净土宗创始人源空《黑谷上人语灯录》卷九引《新修往生传》谓善导死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六十九。据此,善导当生于隋大业九年(613)。
善导的著作皆为宣说净土教义的,有五部:
一、《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一卷,引《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般舟三昧经》、《观佛三昧经》等,说明各种念佛、忏悔、发愿往生的方法;
二、《转经行道愿往生净土法事赞》二卷,讲设立念佛净土道场的方法及在法会念诵的赞词和偈颂,还有忏罪发愿之文;
三、《往生礼赞偈》一卷,据《无量寿经》、《往生论》及善导本人的著作等,所写的在六时(日没、初夜、中夜、后夜、晨旦、日中)礼赞阿弥陀佛,发愿往生净土的偈颂;
四、《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一卷,依《无量寿经》之意所著劝人专修念佛,发愿往生的赞颂;
五、《观无量寿佛经疏》,简称《观经疏》,因有四卷,也称《四帖疏》,分为「玄义分」、「序分义」、「定善义」、「散善义」四个部分。其中「玄义分」论证《观经》要义,说「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一心回愿往生净土为体」;「序义分」是对《观经》序文的解释;「定善义」是对十六观中前十三观的解释;「散善义」是对第十四至第十六观的解释,最具特色。《观经疏》反映了善导净土思想的基本内容。
善导的净土思想
善导同道绰一样,都主张佛教已进入充满危机的末法时代,只有净土教能被众生接受并引导他们达到解脱。但善导在论证一切「罪恶凡夫」皆可往生和强调口称念佛方面更加细密,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教义体系,对后世影响也大。
(一)主张「罪恶凡夫」皆可往生
在净土三部经中都有描述现实世界的众生「浊恶不善」的内容:《无量寿经》说「五恶、五痛、五烧」(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推衍出来的);《阿弥陀经》说现世是「五浊恶世」,五浊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无量寿经》讲佛灭后众生「浊恶不善,五苦(按,指生、老、病、死四苦加上爱别离苦)所逼」,又讲「下品」众生造罪业的情况。实质上这是教人放弃自修自悟的信心,绝对相信阿弥陀佛的巨大「他力」,相信通过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但各经对是否…
《道绰、善导与唐代净土宗(杨曾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