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威之力。相對于彌陀他力,凡自己發願、修行、積累功德,都屬自力。
(二)念佛與往生
道綽雖然在《安樂集》中引證《大集月藏經》之文說末法時代「學慧」、「學定」、「多聞讀誦」已難能使衆生解脫,但實際上並沒有把它們否定,只是強調稱念佛的名號是「正學」,而其他則是「兼學」。因爲在彌陀經典中對「善業」的解釋裏包括上述方面,並把修習這些方面作爲往生淨土的原因。《觀無量壽經》中說修行者應面西正坐,「專心系念一處」,在心中觀想西方落日、極樂世界的水、地、樹、八池寶水,淨土勝景、蓮華座、阿彌陀佛及左右脅侍菩薩觀世音和大勢至,以及想象叁個等級(叁品)九類人往生淨土(統稱「九品往生」)的情景。以上共十六個方面,統稱「十六觀」。其中前十叁觀的本身就是以觀想西方阿彌陀佛淨土爲內容的禅觀,爲「念佛」的形式之一。
「念佛」是禅定的一種,所以也稱「念佛叁昧」(叁昧,是「定」的音譯),在《文殊般若經》、《華首經》、《涅槃經》、《觀音授記經》、《般舟叁昧經》以及《華嚴經》等經中都有介紹。比較有影響的有《文殊般若經》中講的「一行叁昧」、和《般舟叁昧經》中講的以七天七夜爲期的專念阿彌陀佛的「般舟叁昧」。「一行叁昧」是要求在禅定中「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念無休息,即是念中能見過、現、未來叁世諸佛」(按,此引文與今本卷下之文稍異)。此種「念佛叁昧」是道綽特別提倡的,但他根據彌陀經典,把「專稱名字」解釋爲專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他說:
若依《涅槃經》,佛性爲宗;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爲宗;若依《般若經》,空慧爲宗;若依《大集經》,陀羅尼(按,意爲總持,此指密咒)爲宗。今此《觀經》,以觀佛叁昧爲宗。若論所觀,不過依(按,依報,此指佛國環境)、正(按,正報,此指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及在淨土的衆生)二報。……(念佛)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此念佛叁昧即是一切叁昧中王故也。(《安樂集》卷上)
系念阿彌陀佛時……無余心想間雜,或念佛法身,或念佛神力,或念佛智能,或念佛毫相,或念佛相好,或念佛本願,稱名亦爾,但能專至相續不斷,定生佛前。(同上)
各宜同志叁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疊相開曉,爲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同上)
可見,所謂「念佛叁昧」,包含的內容甚爲廣泛,念佛身、佛祖、佛願……但也可以最簡便的念誦佛的名字代替。說一個人臨死前連續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十次,死後可以往生西方安樂淨土。
同佛教普遍主張的生死輪回學說一樣,淨土宗的往生淨土論也是以承認人死靈魂不滅爲前提的。「往生」是淨土宗常用的術語,相當于「轉生」,但又有所區別,特指人死後靈魂由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或他們的化身「接引」至安樂淨土。
淨土宗以末法時代最適合流行的教派自居,特別強調一切凡夫乃至「惡人」皆可往生淨土,達到不退墮惡趣、聲聞和緣覺二乘的菩薩境地(「大乘正定聚」)。本來在《無量壽經》中是說犯五逆罪(害母、害父、殺羅漢、出佛身血、破僧)及「誹謗正法」者是不能往生的,但在《觀無量壽經》中講「下品」的叁種惡人皆可修持念佛之業,「稱南無阿彌陀佛」而滅罪往生,並明確地說:「下品下生者: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曆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爲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道綽取此中大意,又取《無量壽經》中第十八願文的個別字句,假造《大經》(即《無量壽經》)之意說:
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安樂集》卷上)
是說任何惡人只要稱念阿彌陀佛之名,皆可往生淨土。又講「一反念善,罪即消除」,「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同上),把念佛名號說成是具有無限神奇功能的修行方法,大加提倡。
《續高僧傳-道綽傳》說道綽自己一天口誦佛名七萬遍,又勸信徒稱念佛名,用麻、豆計數。淨土宗理論簡單,修行方法易行,是它在社會上長久普遍流行的重要原因。
此後,善導繼之對「惡人往生」和口稱念佛的理論又有所發展。
二、善導的淨土學說
善導及其著作
善導(618~681),俗姓朱,泗州(治所在今江蘇宿遷東南)人(注2),年少出家,唐貞觀(627~649)年中至石壁谷玄中寺,看見道綽據《觀無量壽經》設立「九品道場」,講誦此經,很受啓發,高興地說:「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業,迂僻難成,唯此觀門,速超生死。」從此在道綽門下專修淨土法門,「勤笃精苦,盡夜禮誦」(《佛祖統記》卷二六)。後來到長安傳教,教信徒稱念阿彌陀名號,「每入室長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善導在向人宣傳淨土法門的同時,勤苦修行,據說叁十余年「不暫睡臥」,不間斷地從事念佛、禮佛的活動。持戒嚴格,堅持吃素,並且只吃粗惡之食。他把別人施舍的錢財用來寫經和繪淨土畫。據載,由他出資,「寫《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叁百壁」。「淨土變相」是根據《無量壽經》等彌陀經典的情節內容繪製的圖畫。「叁百壁」是在叁百堵的牆壁上畫上淨土變相圖。淨土宗重視觀佛像,觀想西方安樂淨土的美妙景象,此爲觀想(或觀相)念佛的重要程式,也是有利于激勵信徒從事口稱念佛的。畫佛像,雕塑佛像以及據佛經繪製極樂世界圖像,是直接爲此目的服務的,然而淨土宗的這種做法,對中國古代美術和造型藝術産生了很大影響。由于善導的提倡,長安僧俗之中有很多人信奉淨土法門,「從其化者至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卷(按,此經僅一卷,實指讀此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當時信徒把善導的事迹傳得十分神奇,說他每念一聲佛,「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善導有一首勸人念佛的偈頌:
漸漸雞皮鶴發,看看行步龍鍾。
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老病。
任是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
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
是說人生難免一死,只有念佛才能使人往生淨土,永享安樂。
關于善導之死,《續高僧傳》卷二七〈會通傳〉附傳沒有明記,上面只說:「時在光明寺說法,有人告導曰:今念佛名定生淨土不?導曰:念佛定生。其人禮拜訖,口誦南無阿彌陀佛,聲聲相次,出光明寺門,上柳樹表,合掌西望,倒投身下,至地遂死。」這裏面的「其人」只能理解爲向善導發問的人。但後世一些《往生傳》等都說善導相信念佛必得往生,登上柳樹向西發願:「願佛接我!」「得生贍養」,而投身自絕。關于善導死的時間,各書缺載。有的說他從道綽處離開後傳法叁十余年(《佛祖統記》卷二六)。如果從道綽死時的貞觀十九年(645)算起,應死于高宗上元元年(674)以後。此書亦記載「高宗知其念佛,口出光明」,賜號其寺曰「光明寺」。日本淨土宗創始人源空《黑谷上人語燈錄》卷九引《新修往生傳》謂善導死于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六十九。據此,善導當生于隋大業九年(613)。
善導的著作皆爲宣說淨土教義的,有五部:
一、《觀念阿彌陀佛相海叁昧功德法門》一卷,引《觀無量壽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及《般舟叁昧經》、《觀佛叁昧經》等,說明各種念佛、忏悔、發願往生的方法;
二、《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贊》二卷,講設立念佛淨土道場的方法及在法會念誦的贊詞和偈頌,還有忏罪發願之文;
叁、《往生禮贊偈》一卷,據《無量壽經》、《往生論》及善導本人的著作等,所寫的在六時(日沒、初夜、中夜、後夜、晨旦、日中)禮贊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淨土的偈頌;
四、《依觀經等明般舟叁昧行道往生贊》一卷,依《無量壽經》之意所著勸人專修念佛,發願往生的贊頌;
五、《觀無量壽佛經疏》,簡稱《觀經疏》,因有四卷,也稱《四帖疏》,分爲「玄義分」、「序分義」、「定善義」、「散善義」四個部分。其中「玄義分」論證《觀經》要義,說「以觀佛叁昧爲宗,亦以念佛叁昧爲宗,一心回願往生淨土爲體」;「序義分」是對《觀經》序文的解釋;「定善義」是對十六觀中前十叁觀的解釋;「散善義」是對第十四至第十六觀的解釋,最具特色。《觀經疏》反映了善導淨土思想的基本內容。
善導的淨土思想
善導同道綽一樣,都主張佛教已進入充滿危機的末法時代,只有淨土教能被衆生接受並引導他們達到解脫。但善導在論證一切「罪惡凡夫」皆可往生和強調口稱念佛方面更加細密,提出了比較完備的教義體系,對後世影響也大。
(一)主張「罪惡凡夫」皆可往生
在淨土叁部經中都有描述現實世界的衆生「濁惡不善」的內容:《無量壽經》說「五惡、五痛、五燒」(從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推衍出來的);《阿彌陀經》說現世是「五濁惡世」,五濁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觀無量壽經》講佛滅後衆生「濁惡不善,五苦(按,指生、老、病、死四苦加上愛別離苦)所逼」,又講「下品」衆生造罪業的情況。實質上這是教人放棄自修自悟的信心,絕對相信阿彌陀佛的巨大「他力」,相信通過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各經對是否…
《道綽、善導與唐代淨土宗(楊曾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